书城历史帝师之乡话螺洲
13350200000010

第10章 螺洲陈、吴、林三姓历史源流(1)

北方姓氏入闽的四次大南迁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福建还是闽越人的天下。当时闽越人,似乎还没有“姓”这个概念,可考的姓氏极少。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为楚所灭,越人便退入福建,于是福建开始有驺、吴二姓,而蓝、雷二姓则为闽越的土著姓氏,据传还是由粤入闽的姓氏。

汉武帝时期,闽越王无诸(此为“名”,本姓“驺”)的后人多次叛乱,汉武帝便派兵镇压。闽越的民众遂被远迁于江淮之间,是时汉人开始入闽。但在汉代,北方汉人真正定居福建的只有余、许、何、黄四姓。汉人成规模入闽的当是晋永嘉五年(311年),时诸侯之间战争频仍,即所谓的“永嘉之乱”。于是,此时中原一带便有“八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贵族)衣冠南渡,实际上还有非贵族的杨、钟、梁、温、卓等姓也同期迁闽。这是北方汉人上述诸姓氏的首次大批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土著蓝、雷二部族起义,朝廷便指派河南的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带其子陈元光等率部入闽镇压,但在镇守绥安(今漳浦县西南)时所部反被蓝、雷二族打败。于是朝廷又派陈政之弟陈敏、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入闽增援,方取得平乱胜利。随后陈政让子陈元光所部五十八姓的大部分部众,在漳州一带定居下来。从此,陈元光便成了“开漳圣王”。这是北方汉人的第二次大批入闽。这次入闽的主要有“陈、丁、方、黄、吴、张、柳、汤、许、沈、马、卢、江、宋、何、韩、柯、郭、高、郑”等姓。在这之后,随唐牧马监陈渊入闽的还有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等姓。

时至唐末,北方动乱犹烈。中原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起义,率众五千人从江西、广东入闽建立闽国。据《台湾通史》记载,随王氏入闽的又有二十七姓: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张、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另有民间族谱所载,随王入闽的还有“曹、江、许、黄、唐、宋、金、朱、姚、侯、林、柯、何、陆”等姓移民,共计有七十二姓之多。这是北方族姓的第三次大批入闽。

除了上述入闽姓氏外,在唐各时期陆续入闽的姓氏还有“赖、叶、罗、潘、彭、颜、魏、戴、邓、蒋、冯、石、连、古、康、邹、尤、龚、黎、章、汪”等。所以,唐朝是入闽姓氏最多的朝代。

北方姓氏的第四次入闽是在宋朝末年,也是历史上最大批的北民入闽迁徙。1278年,为躲避蒙古人的铁蹄,南宋皇帝赵昺领携皇室、随征将士与南下臣民逃来福建约五十姓氏,后来便定居于福建。其中,赵、简、游、杜、纪、程、姜、田、白、涂、袁、邹、童、骆、饶、华、凌、俞、钱等姓为宋代前所未入闽的北方姓氏。

除了上述的四大批的移民外,历代还有一些入闽为官、避难与谋生而定居福建的。以后的元、明、清三代,虽有一些新族群入闽,却很少有新的姓氏。新出现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族的“萨”、“出”,满族的“粘”、“溥”等。

中国姓氏,按人口,陈、吴、林分别是列在第三位、第十位和第十六的大姓,约计都有数千万,不仅遍布全国,并且还散居于世界各地。

陈、吴、林三族姓移民中,陈姓不仅入闽时间最早,而且在前三大批移民里都有陈姓;吴姓在唐代的第二大批南迁时进闽的;林姓属于第三次唐末大批迁闽的,而且还不是随王南迁的第一批,三姓中入闽时间为最晚。不过从入闽移民的数量上来说,陈氏最多,林氏次之,吴姓最少。下面对螺洲陈、吴、林三族姓的源流分别作简要介绍。

螺洲陈姓源流

陈氏为上古时代帝舜的后裔,源自妫姓。为此,传统上便公认舜为陈氏的血缘始祖。

舜,也称虞舜,因生于姚这个地方,故另有舜为姚姓之说。

舜为黄帝的后裔。《尚贤》中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河南、山东、山西境内有多处历山,但大多专家认为文中所指“历山”应在今河南濮州东南与山东荷泽接壤处,传为舜出生并早先生活过的地方。因为他善良、勤劳、聪慧、爱民,故为尧所器重,并将女儿嫁给他,让他当了东夷一个炎黄部落的酋长,从而也就继承了尧的帝位。舜在位期间天下大治,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物产不断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可谓是太平盛世。于是舜便被尊之为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中之一。

舜效尧禅位让贤于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公元前1675年商汤亡夏建商。又越若干年历史的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伐纣,周武王继位后,推翻了商纣王。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舜后裔妫满为妻,封妫满于“陈”这个地方(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的亳县以北的地域),都城则设在宛丘(今淮阳市)。前12位的陈国国君均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至第13世,爆发兄弟夺位内哄,相互残杀,使陈国至此国势渐衰,每况愈下。传至第25世闵公时终在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历时588年的统治终于画上了句号。(后来,南北朝时期,后魏的突厥侯莫陈氏,也改为陈氏,这个陈氏与妫满陈姓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妫满的第二十五世孙妫健便迁到了颍川。从此,其子孙便以国名“陈”为姓。于是,先祖妫满被尊称为陈胡公满,成了陈姓的得姓始祖。

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逃到姜姓的齐国并改姓为田。后来其后裔田和在齐为官至相国并夺权,齐国实际成了田姓齐国,且比故国之陈国还强大得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田姓齐国为秦所灭后,田轸才改掉田姓复归陈姓。所以陈完逃齐之后陈轸之前的田氏,实为陈氏的共祖血亲。而田齐时分支出去的陈姓、田姓,由于几千年历史沧桑和风云变幻,田姓追根溯源认宗归祖恢复本姓,不仅困难,而且也未必需要了。

自晋代永嘉之乱始,陈氏贵族便“衣冠南渡”入闽。随后到唐、宋又历经了第二、三、四批的南迁,大量的陈氏族人便落户福建,并成为福建的第一大姓,且分支甚多,有颖川陈、河南陈、下邳陈、德星陈、德聚陈、绳武陈等。入闽始祖分别为陈润、陈政、陈元光、陈邕、陈雍、陈旺、陈魁、陈柏宜、陈显、陈苏、陈图、陈勋、陈檄等。

分批入迁福建的陈姓,自然迁徙的时间不同,而且来自的支系也不一定相同。不过应当说大多数是属于颖川陈。因此,颖川汉太丘长陈实是入闽颖川支系陈姓的先祖。因陈实是陈轸的第十一世孙,所以陈实及其后裔是属于田齐衍派。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陈润从河南固始来到福州为官,其后裔原先始居长乐岱边(今鹤上陈店),后又分迁阳厦和陈厝,是最早入闽的陈姓,俗称之古灵陈。

东晋元兴年间,因爆发农民起义,孙恩领导下的一支起义军战败后,又有一批陈姓人经浙江入闽避居。

福建的颖川陈,多数为陈政、陈元光的后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原居漳州一带。其后裔则分布闽、粤、台各地。

陈邕一支入闽时间是在唐中宗时期,原住地是兴化枫亭井上,后又分迁惠安社稷坛后、漳州南厢山、福州南台、福安廉村、连江丹阳和山兜等地。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河南固始人陈雍自吴兴入闽迁居永安,为贡川陈姓的开基始祖。

以上各支,均属陈姓的第二次南迁。

陈伯宜一支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入闽,原居于仙游,后转迁江西,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1年)又迁闽西。

陈显一支,唐乾符元年(874年),陈显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首居福州石井巷,后裔又迁往长乐、岭南、沙堤等地。

陈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时入闽,原住地为罗源中房曹湾。

陈勋兄弟三人(另有陈檄、陈图)于唐天复二年(902年),一同从河南固始善乡南迁福州南营,后又分迁福州下渡田墘下和琅岐。其十七世孙陈子政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居螺洲杜园,为开基祖。

陈檄一支,于唐光启元年(885年),从河南固始迁闽,首居福州石井巷,其长子陈令镕则又迁居闽侯大义,次子陈令图分迁到福清陈库、闽县胪雷(今属福州)。明洪武年间,其十六世孙陈天玲从五虎山下,乌龙江边的瀛洲(即“福和洲”)迁螺洲鳌山开基(该支包括今螺洲之天福陈、乾元陈)。

陈图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从河南固始迁闽,原住地长乐石门,后分迁营前。

以上先后迁闽的各支,应视为陈姓的第三次大南迁。

陈舜仁一支,于北宋时间从江西吉水转迁于福清江阴泽阳。陈高士于宋靖康年间由河南入闽,定居福州台屿。陈魁、陈璋则分迁于长汀、宁化开基。

螺洲店前陈氏于明洪武年间迁自长乐陈店。肇基始祖陈广,字巨源,钦赠徵仕郎。有学者认为,本支入闽始祖当属永安贡川祖陈雍,因缺乏史料,尚待考证。始祖陈广为一世,子二为二世,孙五为三世。从三世起便分“恭、从、明、聪、睿”五房,而嫡系恭房又衍为三个派支,即“仙湾派”、“富厚村派”和“南瀛派”。

螺洲吴姓源流

吴姓是现今福建的第五大姓,也是旅居世界各地的十大华人族群。

追根溯源,吴族先祖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出自姬姓。殷商时,黄帝第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古公亶父共生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当泰伯与仲雍听说父亲亶父可能要传位于三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时,他们二人即自动引退,跑到南方的荆蛮之地并断发纹身,自号“勾吴”,表示真诚让位给其弟季历子的决心。此时许多南方的荆蛮人遂追随了泰伯,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吴国”。于是古公亶父当算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吴国的地点就是现在的长江下游一带。当泰伯的后裔传至第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其子孙便以“吴”为姓,因此,吴寿梦便成了吴姓的得姓始祖。后来吴姓家族很快发展到齐鲁之间的地域(今山东省)。

吴王寿梦的后裔有两个分支:一支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吴王阖闾及其子吴王夫差;另一支就是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无意于继承王位,便避逃到延陵以农耕为生)及其后裔独立发展衍发成了人口最多的吴姓家族。

不过,这里有个小插曲:帝舜的后人受封于虞(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由于“虞”与“吴”语音谐近,舜的此地后人也姓吴,但应当说这个吴姓同泰伯后裔的吴姓并不存在血脉联系的。另外,吴姓也是闽越人固有的姓氏之一。该吴族似乎与泰伯吴族也没有血亲关系。我国还有有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因与汉族通婚融合而出现吴姓的,与上述“吴”无血缘关系。

春秋时期,吴国为越国所灭。吴姓后人纷纷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以及福建地区,也有北迁到山东、山西等地。

有吴姓女因于汉末时嫁与孙吴君主而成为皇族,并生了历史上闻名的孙策、孙权二子。当吴亡后,吴族后人便入仕于两晋,又出了不少名人。南朝时吴姓发展至湖北中部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秦汉时期迁鲁的部分吴人又分迁入川,仕蜀后也成了当地名门。此后因为外族不断入侵中原,许多吴人也随大量北方士民南迁广东、福建。宋元时北方吴姓族姓渐衰,而南迁的吴族人却为官者甚众,遂又逐渐分支出去,形成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吴姓新望族。

吴姓迁闽的历史很早。当越亡吴时,便有大量吴族人为避战祸逃到福建并定居了下来。南朝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史,继出任建安太守,卜居泉州清源山,其后裔先迁建宁,后择居福州。

唐的不同时期,更有不少吴姓南迁福建各地。随后的宋、元、明、清,仍有陆续入闽的吴姓人。

现在福建的吴姓主要分支有“延陵吴”、“渤海吴”、“让德吴”和“种德吴”。其入闽始祖分别为吴祖德、吴乐遂、吴纶、吴宥、吴祭、吴文卿、吴十一郎和吴德广。

吴乐遂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从河南固始入闽,其后代多择居南平,为延陵吴的入闽始祖。

吴祭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徙居莆田黄石,后又分六支定居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并繁衍到闽西宁化石壁乡,永定丰田里,长汀青岩里,闽清芹山、龙井,福清玉塘、港头,平潭白青、伯塘。

吴文卿,也是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本支始祖,其后代主要定居于福州西园。

吴德广,字日新,宋末随父吴大金、叔吴大良由河南固始来闽。后吴大金卒,吴大良携子德泽、侄德广先居长乐满港西,又迁闽县永庆里。吴德广娶赵氏后,再迁到螺洲,成为吴厝吴姓开基祖。

吴先举,宋末入闽,定居于晋江磁灶。

上述各支入闽始祖均属于“延陵吴”。

唐泉州司马吴通玄,系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入闽,原住地泉州,后移居闽北浦城县,世称为渤海吴。

吴十一郎,于唐光启年间随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固始入闽,原卜居福州南台,后迁兴化塘下,再迁晋江象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