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老城
历史上的布拉格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中心,是捷克的首都,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
布拉格整座城市分布在七座山丘上,伏尔塔瓦河从城市中蜿蜒流过。整座城市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城堡区和小城区四个区。其中,小城区和城堡区在河西岸,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河东岸。在老城区中,还包括一个独立的犹太区。
自从公元5世纪斯拉夫人到达这片地区,布拉格就开始了它漫长而多舛的历史。公元9世纪的摩拉维亚大公国曾是捷克历史上的繁盛时期。古老的布拉格城堡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公元950年,奥托大帝将大公国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是捷克第二个黄金时代,此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布拉格逐渐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都市之一。
“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公元18世纪,中欧局势稳定,经济复苏,此前一度陷于衰落的布拉格人口开始逐渐增多,日耳曼,西班牙、意大利商人云集于此,这给布拉格的建筑风格和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无数精美的哥特式建筑点缀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现在的布拉格拥有各类古建筑1700多处,故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为维舍赫拉德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下半叶。这里还有中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和融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查理桥,两者分别建于1348年和1357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布拉格所有的广场、街道、居民住宅楼都五颜六色,很少能看见某种单一纯粹的颜色,绝大多数建筑的外部都被涂上一些粉色系列的混合色彩,比如水粉色、黄粉色。
布拉格古城堡
布拉格古城堡始建于公元880年,自第一代奠基人普热米斯尔家族开始修建以来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经过国内外建筑师和艺术家多次改建、装饰,布拉格古城堡集中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华,是捷克最吸引人的游览胜地之一。布拉格古城堡过去是皇帝、国王的宫殿,现在是捷克总统为外国元首来访举行欢迎仪式和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站在古城堡上眺望整个布拉格市,美景尽收眼底。
布拉格古城堡内有三座庭院、几条古老街巷和画廊、花园,以及捷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维斯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安放着捷克历代国王的棺椁,并保存着国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权杖等。据说圣维斯大教堂的塔尖是布拉格城永恒的标志。圣维斯教堂外观雄伟,各处有做工细致的铜塑、铁塑,其中既有反映王室活动的场面,也有体现平民生活的图画,内容十分生动。教堂的东侧是有着砖红色与黄色外墙的圣乔治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142年,教堂正面有“S.G”的图案,是布拉格城内保存得最完好的罗马风格建筑物。
查理桥
查理桥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横跨伏尔塔瓦河。此桥是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命令建造的,因此得名“查理桥”。查理桥是捷克现存最大的古桥,也是连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桥身长520米,宽10米,有16座桥墩,桥面为砖石所砌。查理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样板建造,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查理桥的一端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两侧是带着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门楼。桥两侧石栏杆上有30座雕像,充当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兽身像和兽面人身像等。
老城广场和自鸣钟
布拉格的老城广场是公元11~12世纪中欧贸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也是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政治事件发生地。1948年的“二月事件”和1989年的“十一月事件”两次重大政治变革均在此得到集中反映。捷克前总统哥特瓦尔德和现总统哈维尔都曾在此发表演说,宣布政权的更迭。
老城广场上最具特色的自鸣钟,造型颇具象征意义。
老城广场的中心是扬.胡斯雕像。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布拉格查理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改革和简化了捷克语语法,主张高校用捷克语教学,反对日耳曼化、教权专制等腐败现象。由于胡斯的主张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被罗马教皇宗教法庭以触犯教规、散布异端邪说罪处以火刑。扬.胡斯像于1902年至1915年用13年塑造成,于1915年7月6日扬.胡斯被焚500周年纪念日揭幕。
自鸣钟是布拉格老城广场上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钟体由三部分组成,即:雕像、钟盘、年历。每到整点时,象征时光消逝的小鬼塑像首先拉响铃铛并不断点头,而土耳其人塑像则不断摇头,象征始终不愿投降。钟右侧有两个寓意虚度时光的人物塑像不断摇头,象征未亭尽人间富贵,不愿离开人世。同时钟上部的12个圣徒塑像在打开的天窗后相继出现。当最后一个圣徒走过并把天窗关上时,天窗上面的金鸡扇动两翼后鸣啼,宣告报时结束。钟的中间部分为钟盘,根据中世纪地球为宇宙中心论制作,标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钟的最下部分是12个镶有圆框的组画,描写农村四李耕作的情景。年历两侧还装饰着天使塑像和市民塑像。
泰尔契古城
泰尔契历史中心
泰尔契城建于公元11世纪中叶,位于摩拉维亚东南部,靠近波希米亚边界,距离奥地利边境25千米,曾经发挥着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的功能。
该城坐落于小山顶上,房屋最初是木结构的,14世纪末的一场大火之后,石头成为城市重建的材料。早在13世纪,泰尔契所在的森林地带就出现了居民区。大约在公元1335年,这里变成了设防的皇家城堡,周围被居民住宅和教堂包围。皇家城堡由赫拉德茨封建领主强大的维特克家族建立。建在山上的城市以市场作为它的中心,环绕城区修筑了石头城墙,周围网络状的池塘增加了这个石头城墙的防御功能。两座城门,一座向北,一座向南,都直通城中市场。呈尖尖的三角形状的市场被圆柱和两个喷泉装饰着。
风格多样的建筑宝库
泰尔契城拥有各式风格的建筑群。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是城市建筑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整体风格的形成得益于16世纪末意大利建筑师的参与,特别是巴尔达萨尔。德阿罗尼奥等人。两层的市民住宅、三角形状的广场结合了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风格。民居的圆形屋顶采用各种各样的外观装饰。三角形市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民居周围环绕着保存完好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在中世纪末期的中欧,由于政治和经济扩张的原因,有组织的社区已经开始在森林地区的中部建立起来。1530年的大火烧毁了城市许多房屋,随后人们又以同样的风格加以重建,这段时期是城市建筑的全盛期。1604年到1945年期间,其他重要的家族相继统治着泰尔契,但是城堡的风格保留了下来。三十年战争期间,城市经历了萧条时期。教会以耶稣名义修建了新的学院和教堂,他们采用了巴洛克风格。这一切使泰尔契达到了建筑和艺术品质的整体完美结合,可说是保存下来的最好的典范城市之一。古城堡
古城堡是泰尔契最重要的大型古建筑。哥特风格的古城堡建于14世纪末,15世纪末重建。在赫拉德茨家族的扎哈里亚努斯统治时期,泰尔契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很快。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城堡建造起来并不断扩大。这座豪华古城堡由查恰理亚斯.哈迪克改建,充满了文艺复兴风情,其中,最能展现此艺术风格的是剧院厅、骑士厅、蓝厅和金厅,众厅中又以金厅的装饰最为壮观。金厅因其屋顶饰有30块八角形的金色嵌板而得名。这些嵌板不仅饰有精美的花纹,中心还镶嵌着巧夺天工的人型木雕。
武器库是古城堡中另一处值得留意的文物宝库。历代摩拉维亚王公们在此保留了大量古代刀剑、枪械和甲胄。查,险理亚斯搜集了许多装饰精美的古代兵器丰富这里的收藏,其中有许多都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工艺珍品。
古城堡中造型优美的花园是典型的英国式园林。花园中心有一座开满荷花的喷泉池,西侧和南侧环绕着优雅古朴的石造长廊。花园中还有一座建成于19世纪的古典温室,一年四季在花园里栽种的花革,都是由这座温室培育的。此外,与古城堡防御墙连为一体的下城门,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风格,更是泰尔契城防的重要环节。另一重要环节——上城门位于泰尔契城的另一端。这两座城门至今完好地保留着,并且仍旧是当地人进出古城的交通要道。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是泰尔契唯一的城市广场。古城中色彩鲜艳、装饰优美的古老民居,就环绕在中心广场的东、西和南侧,犹如为广场装饰了一圈美丽的花环。坐落在广场中的圣母玛丽亚圣塔、上泉池和下泉池,则是这片广场上重要的点缀。
位于广场南侧的圣母玛丽亚圣塔建于1716年,不仅是中心广场,也是泰尔契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装饰性宗教建筑。这座圣塔是一座精美的石造建筑,顶端是脚踏地球的圣母玛丽亚雕像,塔身中部和下部装饰着许多天使和圣女的雕像。在圣母玛丽亚圣塔细腻精致的雕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欧洲圣塔建筑艺术的独有魅力。
除了圣母玛丽亚圣塔,中心广场上还建有两座公共泉池。位于广场中心的下泉池原为木质地,1611年改用岩石重建,17世纪后期泉池中又竖立起圣玛格丽特石雕作为装饰,所以也被称为圣玛格丽特泉池。靠近圣母玛丽亚圣塔的上泉池也曾是木造的,1827年改为石造后,在池中心安放了石雕像。不过这里安放的是塞拉尼斯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因为当地百姓认为这样做对净化水质、酿出好酒极有帮助。
多彩的民居
色彩鲜艳、外观优美的民居,是中心广场上的一大亮点。这些古老民居的排布,在泰尔契建城之初就已定下了基本格局。因此,虽然古城在经过历史上多次火灾和战乱后一再重建,却始终保持着与建城之初相类似的规模。所有的民居外部色彩搭配得都很和谐,看上去干净而美丽。外墙装饰多采用当地独特的粉雕艺术乎法。
克里姆林宫
见证历史的城堡
俄语“克里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罗斯各大城市的“克里姆林”之中,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最具代表性。它位于莫斯科城市中心,莫斯科河北岸的丘陵上。克里姆林宫不仅是莫斯科的焦点,也是俄罗斯辉煌的历史见证。
关于克里姆林宫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始自1156年,那时它只是一个刚刚建成的橡木城堡,后来日渐发展为莫斯科城。13世纪,蒙古人占领了俄罗斯,两百多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统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里姆林宫也随即成为皇家宫殿。伊凡三世陆续聘请了许多意大利名师,重新扩建了红场的规模。
莫斯科在拿破仑大军进攻下成为一座废墟,好在城市并未沦陷,战后统治者除了迅速恢复克里姆林宫的旧有规模外,还在红场上增建了不少讲究色彩装饰的教堂。今天的克里姆林宫由一道全长2235米,厚6米,部分高度约20米的砖红色围墙包围,内部面积达28万平方米。除了四座城门,19座塔楼外,里面还有许多壮观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宫及办公大楼等,规模十分庞大。
俄罗斯风格的代表建筑
克里姆林宫曾经三次重建,现存的城墙和建筑,多半为15世纪伊凡三世时期一步步扩建而成。由于当时希腊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迁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响下,这里的教堂及宫殿建筑出现了拜占庭风格的金色圆顶此外,参与扩建的建筑师均为意大利名匠,他们在原来的中古俄罗斯传统建筑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样式,使克里姆林宫成为特有的俄罗斯式建筑。
15世纪末,意大利名建筑师及俄国工匠开始修建克里姆林宫外的城墙。建筑新墙时,为了不造成防守上的漏洞,每拆除一小部分旧墙,便立刻建起新墙。这项工程共花了十年时间,并在城墙完成之后的200年里,陆续建造了19座高大的尖塔。其中最高的、造型最美的塔是1625年的斯巴斯基塔。它是在原来较低的塔楼的基础上改建而咸的。这些塔具有嘹望及警示的作用,中间有炮台,射击孔或秘密通道,形制各不相同,有的是为颂扬圣人而建,有的则是为纪念统治者,其中还有五座兼具城门功能。
广场上的教堂
克里姆林宫中心最古老的教堂广场上,建有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金色圆顶教堂和圣母领报教堂。几个教堂内部都有精细的镶嵌、壁饰和黄金框架的圣像书,灿烂夺目,令人目不暇给。
有五个顶的白色石头教堂是圣母升天教堂,建于1480年,由意大利建筑师修建。历代大公和沙皇在这里举行加冕礼。教堂的山字形拱门和金色圆塔具有俄罗斯东北部教堂建筑风格。
天使大教堂建1509年,是从伊凡一世到彼得大帝历代莫斯科大公和历代沙皇的墓地。广场中唯一的世俗建筑物是多棱宫,它是克里姆林宫中最古老的宫殿之一,于1491年建成。多棱宫的主厅在二搂,约有500平方米,大厅正中有巨柱往上伸出的四棱柱支撑圆顶,圆顶上绘有16世纪末的壁画。
伊凡大帝钟楼、钟王和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