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史战争大事详解:近代战争史(上)
13340700000028

第28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下)(1856年9月~1866年2月)(7)

2月21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率水兵三百五十人,携带六磅火箭炮一门,法国驻华海军司令卜罗德率法军一百六十人,携带野战炮二门,华尔率洋枪队五百六十人,搭乘轮船炮艇,自上海开抵吴淞口登岸,在清军配合下,向驻于高桥镇的太平军发起进攻。当时,高桥镇由数百名太平军“老兄弟”及数千名新战士防守,他们以简陋的武器,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由于敌军火力较猛,最后被迫撤退。侵略军攻下高桥后,即交由清军防守。

2月28日,贺布率英国水兵和水手三百五十人、炮兵三十五人(携榴弹炮四门、野战炮一门),卜罗德率法军二百人(携榴弹炮二门),另有洋枪队七百五十人,由上海搭乘十一只轮船,溯黄浦江而上,开抵上海以南约五十里的闵行镇,3月1日黎明在南岸登陆,向宵塘镇进攻。太平军凭垒抵抗,使华尔七处受伤。终因侵略军火力猛烈,太平军工事被毁,难以守御,不得不放弃肖塘后撤。3月14日,进攻泗泾的太平军又遭侵略军攻击,被迫撤退。

李秀成在苏州得知进攻泗泾受挫后,对进攻上海的计划作了如下调整:由驻青浦的李明成(李秀成之弟)等首先“合兵力攻七宝”,然后进攻泗泾,得手后,“于沿江连营,以为相持固守之计”;陈炳文率部由青浦南面的天马直取松江,并由李明成派兵助攻;松江攻克后,交李明成等驻守,陈炳文部则“赴吴淞口相地安营,屯兵驻扎,以逸待劳,而为缓步进兵之计”;刘肇均部“由嘉定境出野鸡墩,于吴淞江、黄渡等处安扎营盘,深沟高垒”。总的方针是:“四面云屯,将上海包围定叠”,以待敌人“内中自变”,“乘机计取”,“缓步进兵”,避免强攻。

七宝与泗泾是由上海去松江的必经之地,太平军一旦攻占,就可切断松江与上海之间的通道,使松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当太平军准备进攻七宝时,敌军方面也决定发动进攻,以防止太平军攻占上述两处。当时,原驻天津的英军已调至上海,使驻沪英军总数达到近三千人。侵略军实力倍增,气焰更为嚣张。

4月3日,贺布率一千四百九十七名英军(携大炮九门),卜罗德率四百一十名法军(携大炮四门),另有“常胜军”一千二百人,在侵华英军司令士迪佛立统一指挥下,由上海出发至七宝,次日凌晨乘大雾迷漫向王家寺太平军营垒逼近,前队进至距大营仅六十码的地带。驻守王家寺的太平军约四五千人,大营以木栅围筑,实以泥土,外有深沟环绕,相当坚固。上午8时45分,侵略军开始以大炮三面环攻太平军营垒。双方交战约半小时,太平军不支,被迫撤退。接着,侵略军又转攻泗泾方向的龙珠庵太平军营垒,遭到迎头痛击,死伤七十余人。5日,侵略军全部出动,向龙珠庵发起猛烈攻击。此处约有八千太平军据守,在武器装备远占优势的外国侵略军疯狂进攻下,不得不撤出阵地。至此,太平军攻占七宝、泗泾的计划落空了。

4月17日,侵略军二千四百余人又分乘英法军舰,溯黄浦江而上,对上海东南四十里的周浦进行袭击。太平军猝不及防,弃垒东走川沙。

(二)嘉定、青浦相继失陷

正当外国侵略军在上海附近疯狂进攻太平军之际,曾国藩应江苏官绅之请,将原拟派往镇江以威胁天京的李鸿章所部淮军六千五百人调往上海。在七艘外轮的接运下,从4月5日起分三批由安庆出发,5月2日全部抵沪。淮军的到来,给太平军进攻上海增加了新的困难。

在淮军赴沪期间,英法侵略军头目贺布、士迪佛立、卜罗德等于4月22日共同商定了进一步进攻太平军的计划,决定立即占领嘉定、青浦、南桥(今上海市奉贤县城)等地。

4月27日,侵略军近四千人携火炮三十门,在李恒嵩所部清军五千人的配合下,自上海向嘉定发动进攻,在南翔鹤查山为太平军所败。29日,侵略军用大炮轰毁控制嘉定水道的两座营垒,太平军败退。侵略军随即包围嘉定,采取“围三阙一”的部署攻城:由英法军攻南门;“常胜军”攻西门;清军攻东门,虚留北门,以清军设伏。守城太平军五六千人,非但没有城防大炮,连抬炮、火绳枪等火器也为数极少,大部为竹矛等冶兵器。5月1日晨,侵略军火炮齐发。太平军牺牲数百人,不得已留百余人坚守南门,掩护全军由北门退出,嘉定遂陷。退出北门的太平军遭清军截杀,又牺牲二千人,损失惨重。

5月6日,侵略军与清军近万人(内英法军二千六百一十三人、华尔“常胜军”一千八百人、清军数千人)携大炮四十门,由上海出发进攻青浦。12日,敌军用大炮将城墙轰两个缺口,随即冲锋。守城的太平军约四千人依托城上工事,冒着枪林弹雨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城墙。敌军乘势蜂拥入城,青浦县城遂陷。太平军牺牲约千人,二千人被俘。

5月17日,英法军二千六百余人和“常胜军”二千余人自青浦出发,向南桥太平军进攻。新任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也派参将程学启等率淮军自浦东南汇、周浦前来,会同外国侵略军作战。南桥是个小镇,太平军守军不满千人,但周画筑有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当天下午,敌军先用大炮轰击两小时,然后冲向土墙。这时,隐蔽在土墙后的太平军突然用抬炮、火绳枪和少数欧制武器猛烈射击,将卜罗德击毙,并打退了敌人的冲锋。当敌军再次炮击和冲锋时,太平军才撤出南桥镇。

5月20日,敌军又攻占南桥镇南面的柘林。21日,太平军主动放弃奉贤县城。此时,敌军获悉太平军正反击嘉定,于是匆忙撤回上海。

(三)李秀成率军反攻半途而止

嘉定、青浦等地相继失守,李秀成感到局势严重,便亲率精兵方余人,自苏州出发,进行反攻。

反攻作战首先从太仓开始。此前,在外国侵略军向嘉定、青浦进攻的同时,江苏巡抚薛焕就派知府李庆琛率兵五千余人,进扎太仓东门外板桥地方,准备伺机夺占太仓。1862年5月14日,李秀成到达太仓,次日开始与清军接战。17日,清军大败,死伤过半,李庆琛也被击毙。此战,太平军缴获不少洋枪和大炮。

李秀成率军击败太仓清军之后,即分兵进逼嘉定、青浦。嘉定由英法军四百人和清军参将熊兆周部据守。士迪佛立、格尔森等英法侵略军头目得知嘉定被围,即率兵千名,携炮十三门由上梅驰援。25日,侵略军在南翔遭到阻击。26日,士迪佛立等分兵五百人突入嘉定城,救出被围英法军,逃回上海。嘉定重新为太平军占领。

围攻嘉定的同时,陈炳文、郜永宽部太平军进围青浦,但不久又被调往嘉定助战。5月28日,李秀成以嘉定既克,便会同陈炳文等部共二万五千人转攻青浦,并乘胜连占泗泾,七宝等要地。青浦驻有“常胜军”千人和英军六百人。华尔曾几次率兵由松江往援,都为太平军所阻。6月9日,青浦敌军冒死突围,逃回松江,但“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斯德被俘(后被华尔以大批军火赎回)。

太平军于5月底开始围攻松江。由于久攻不下,李秀成于6月17日撤松江围,督率谭绍光、陈炳文、郜永宽等部五六万人进逼上海。首先围攻扎于新桥的淮军程学启部营垒,进至法华寺、徐家汇、九里桥一带。由于程学启部拚死抵抗,太平军反复冲杀,营垒终未能破。18日,李鸿章督牵参将张遇春,郭松林等部三路驰援,与太平军激战于九里桥,虹桥等处,结果太平军不支,退回泗泾。这时,李秀成已接到洪秀全回救天京的诏旨,遂放弃泗泾、塘桥等处营垒,将嘉定、青浦、太仓等处的防务交由谭绍光负责,自率大队回到苏州,与各将领会商救京之策。

李秀成亲率精兵反攻上海之敌,虽未能攻下上海,但收复了嘉定、青浦,给了英法侵略军和“常胜军”以应有的打击。外国侵略军数量有限,侵占的地方越多,其兵力就越分散,这就使太平军能够以数量上的优势和勇敢精神,弥补火器落后的短处。太平军攻克嘉定、青浦,曾使英法侵略军为之丧胆。李鸿章奏称:“西兵为贼众所慑,从此不肯出击”。左宗棠也说:“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委而去之,真情毕露”。这就打破了英法侵略军和洋枪洋炮不可战胜的迷信,也证明了太平军只要善于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是能够找到一套对付洋枪洋炮的战法,并进而夺取洋枪洋炮,以武装自己,战胜敌人的。

当然,太平军第二次进攻上海,在战略上是失策的。上海是中国的领土,太平军自然完全有权攻占,但是,在湘军正准备席卷金陵,天京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从战争全局考虑,太平军当以集中力量对付湘军为宜。另一方面,这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中外反动派已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军,再次进攻与外国侵略者利益攸关的上海,正好为他们直接配合清军作战提供了口实。

除了战略决策错误以外,太平军在作战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决心不果断,兵力不集中等。当英法侵略军赤膊上阵,公开进攻太平军时,李秀成不是增兵反攻,而是继续采取“缓步进兵之计”,寄希望于敌人“内中自变”,“乘机计取”,结果事与愿违,希望落空。太平军虽发起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但每次参战的兵力不过三五万人,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这就很难给装备上远占优势的敌人以致命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