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25

第25章 乡镇(街道)地名(13)

洋中镇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和省级森林公园后楼枕头山。桂峰村有750多年历史,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现存古建筑80余座,其规模之大,保留之完整,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尚属少见。2007年5月,桂峰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枕头山位于后楼村,因山的形状像枕头而得名,山道崎岖,风景秀丽,素有“七岭八峰、七拐八弯、七古八怪”之称,集险、奇、幽、雅于一体。2006年经省政府审批,枕头山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并作为县级重点旅游景区开发。

西城镇地处尤溪县城西郊,东连梅仙、城关,南毗坂面、新阳,西邻管前镇,北与沙县交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千米,以位于县城区西郊得名。

此地宋时属常平乡进溪里;明时为四至七都辖地;民国23年(1934)为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县第一区(城关);镇驻地因居民过去常闹宗派争斗,特命名为团结村;1958年县试办团结农场,辖光林、团结、解建、联建、上源5个大队;1962年改名团结公社;1969年从城关公社划入玉池、谙头、文峰等15个大队,成为现镇属范围;1984年,改称团结乡;1995年9月,改设为西城镇。2011年末,西城镇辖团结、光林、解建、联建、上源、七尺、和平、郑庄、新联、玉池、后洋、东村、湆头、山连、麻洋、北宅、新坑、秀村、文峰、凤元、三山、西城新村22个行政村和城西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346平方千米,总人口44373人。

西城镇是尤溪重要林业大镇,全镇林地面积2.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7%。西城镇也是尤溪县的重要产粮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其再生稻亩产量已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土特产有鲜绿笋、白笋干、芦柑、红菇、香菇、杏鲍菇、草菇、木耳、文峰板鸭、山地鸡等。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铁、铅、黏土、钾长石等。

西城镇交通便捷,距福州市155千米,三明市129千米,向莆铁路贯穿而过,厦沙高速公路可望过境,并设1个互通口,经206省道可直达厦门。尤溪县西客运站也拟设在西城,届时西城镇将成为尤溪县的交通枢纽。境内有九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后山渡民居、高树蔸遗址、罗汉寺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坂面镇位于尤溪县西南部,南与大田县梅山乡、德化县汤头乡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坂面村距县城29千米。驻地村为玉溪河水冲积淤沙而成的冲积洲,当地人称这样的冲积洲为“浮坂”,唐开元至天宝年间,徐姓人家来此定居,取村名为坂面。

此地宋时隶属进贤乡大田里和常平乡和顺里;明清时为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都属地以及七都、二十四都小部分;民国25年(1936)6月属第四区,区署驻清溪;民国27年区署迁至坂面;民国29年乡(镇)合并,因坂面旧有前、后玉田之分,商贾云集的旧街道称为玉田街,故改称“玉街镇”,仍属第四区;民国32年撤区,玉街镇直属尤溪县;1950年设立尤溪县第五区公所,驻地坂面;1955年9月,第五区称坂面区;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坂面区改为坂面片;1958年9月,改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坂面人民公社;1961年全县改划小公社,坂面人民公社分为坂面、街面、大坪3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合并为坂面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坂面乡;2010年12月14日,改设为坂面镇。2011年末,坂面镇辖坂面、下川、蒋坑、吾园、大墘、古迹、仁厚、青坑、山面、正山、京口、芹洋、际头、大坪、华园、肖坂、后坑、闽湖、山岩、永坑2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429平方千米,是尤溪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总人口3.65万人。

坂面镇植物资源主要有栽培作物、果树、茶叶、药用和森林等。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甘薯、玉米等其他杂粮为辅。境内建成了333.3公顷烟叶、333.3人公顷茶叶、666.7公顷芦柑、666.7公顷优质稻、0.35公顷竹业(其中绿竹500公顷)等五大农业基地,库区渔业正也为新兴产业。优质稻单产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芦柑名场省内外,坂面茶叶和“坂面红”老酒久负盛名。2010年坂面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4亿,已建成后吉、下川、蒋坑3个工业集中区。

境内的闽湖已被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罗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正在申报的蓬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逐步开发,呈现出“一湖两山”的旅游新亮点。另外坂面境内还有龙潭、明山湖、步云塔、蓬莱普济寺、普照寺、禅峰寺、上明山寺、引凤寺、石笋寺、岱湖寺、会三宫、石观音等名胜古迹。

八字桥乡地处尤溪县境西部,东与管前镇相连,西、北部与沙县大洛乡、南霞乡接壤,南与大田县广平镇、奇韬镇毗邻,乡政府驻地距三明市区56千米,距县城54千米。乡驻地八字桥村因处于坑头溪和村头溪的汇合处,先民在两溪溪口各建一桥,两桥排列如“八”字形,故名。

此地宋时隶属常平乡进溪里;明时设都;明清时期乡境为一都、二都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属管前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第八区;1957年撤区成立龙村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管前公社;1979年11月,从管前公社析出,设立八字桥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为八字桥乡。2011年末,八字桥乡辖村头、洪田、洪牌、龙湖、罗岩、黄龙、坑头、下畲、后曲、彭新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78平方千米,总人口12036人。

八字桥乡全乡平均海拔600多米,高山气候特征显著,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盛产各类名特优农副产品。全乡拥有毛竹2000公顷、金柑800公顷、10万藤佛手瓜,被誉为“中国金柑之乡主产区”之一及“中国竹子之乡”。八字桥乡还是著名的“水稻制种基地”。全乡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0.6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63%。

文笔峰是八字桥乡一大名胜。文笔峰位于乡的东北方向,高949米,因形状酷似一支笔,因此得名文笔峰。从半山腰到山顶,迂回曲折,故当地人又称为“九折岭”。根据乡志记载,明正德帝游文笔峰赞曰:“一枝文笔冲天霄,数椽紫柏绕碧空。七乡人众开胜景,三仙永镇福地中。仰瞻白云飞如梭,俯看紫气缠山腰。玉垒环球浮文笔,天生南方第一峰。”聊备一说。

台溪乡位于尤溪县中南部,东临汤川与溪尾乡,西连坂面镇,南接中仙乡,北邻城关镇。乡驻地距县城17千米,分台溪、清溪、高山三个片区。相传南宋时有仙游人首先来此开发,当时穷山恶水,创业艰难,方言把“难于开发”叫做“Di—iku”,村名低溪;清末民国初转言为台溪。

此地宋时台溪区域属常平乡和顺里;明时划都,台溪属二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第四区的清溪乡、台川乡;民国32年(1943)撤区设乡,属清华乡、台川乡;1950年初台溪设为第七区;1955年9月以区公所驻地命名为台溪区;1956年并入坂面区;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改为台溪片;1958年9月改设为金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以驻地命名为台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改为台溪区工委,下设台溪、清溪、盖竹三个小公社;1962年底撤销小公社建制,又合并为台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台溪乡。2011年末,台溪乡辖台溪、洋头、洋尾、莒洋、书京、盖竹、坑美、后隔、丁岩、东山、山头、安阳、桃坪、福廷坑、上宅、园兜、西吉、清溪、象山、玉涧、际坑、凤山、大桥头、七官场2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27.4平方千米,总人口32025人。

台溪乡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0.16万公顷,林地面积1.96万公顷。烟叶、茶叶、竹业是该乡的三大主导产业。茶叶品种“金观音”在“全国第九届中茶杯”上获一等奖,产于高山地区的“东岩云雾茶”于2000年获第三届国际茶博会银奖。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境内风景名胜有盖竹茂荆堂、书京邱氏土堡、凤山戏文壁画、东山剑门庵、西吉池塘楼、凤山吉祥寺、灵福宫等。

中仙乡处于尤溪县东南部,东与永泰相邻,南与德化交界,西邻坂面镇,北接汤川乡。乡驻地中仙村距县城74千米。中仙村原名中村,因位于上村(现上仙)、下村(现华仙)之中而得名。因村境内的西北方有岐山(岐顶)、东南方有屏册(酒瓶寨),两峰对峙,犹如两位仙人。村内又有7座自然形成的圆形土墩(1974年辟为农田)分布于中仙溪两旁,酷似河界分明、棋子历历的一盘残局。有“仙人”,有“棋局”,于是演生出“仙人奕棋”之说,因此又称“中村”为“中仙”。另一说为“中村”村名随本地方言演变为“中仙”。

此地宋时属常平乡和顺里;明清两代,属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全部,二十三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部分;民国23年(1934),设立尤溪县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县第十一区;1955年9月,第十一区改称中仙区;1958年撤乡,设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中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中仙乡。2011年末,中仙乡辖中仙、上仙、玉溪、华仙、苏峰、岭下、双溪、吉华、安宁、吉安、华阳、文井、长门、竹峰、剑溪、善邻、东华、西华、华口1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75.24平方千米,总人口39918人。

中仙乡拥有丰富的林业、矿产和特色农产品。林地面积有3万公顷,木材蓄集量达150万立方米以上,年产商品材达2.5万立方米,竹林面积达0.53万公顷,年出产毛竹量达153万根以上,是尤溪县的林业大乡,也是全市十佳毛竹乡之一。地下矿产品种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石灰石、煤、大理石等多种矿物质,是华东地区矿产储量最多乡镇之一。根据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调查,乡内无烟煤资源量达5389万吨、金矿石量300万吨、石灰石储量800万吨以上、铅锌资源量50万吨以上、石英石储量1000万吨以上、叶腊石50万吨。

中仙乡地处戴云山脉北部,区内山多林深,景观丰富,其中自然景观有西华的明山湖、华仙的太华山、上仙的罗城山、善邻的龙门洞、剑溪的凤凰洞、岭下的水牛坑瀑布等,古建筑有吉安的亭寺、竹峰的清岩宫、文井的天后宫、华仙的显佑宫、西华的聚奎堡、中仙的福星塔等,古墓葬有华仙的下洋古墓、长门点的吴姓祖墓、文井的彭溪石板墓等。

汤川乡地处尤溪县东部,东与闽清、永泰毗邻,西与台溪乡相连,南邻中仙乡,北靠溪尾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光明村距县城54千米,全乡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此地旧称洋面,因此处有温泉(本地方言称“汤”)和高山盆地十里平川,合称汤川;又据传古时此处有温泉三处,故名汤川。

此地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清时统十九都、二十都大部分地区;民国25年(1936)至民国28年属尤溪县第二区;民国29年十九都改称香湖乡,二十都改称汤山乡;民国34年汤山、香湖两乡合并为香山乡;1950年县内设区,汤川为第四区;1955年第四区改称汤川区;1958年初,撤区并乡为汤川片;1958年9月,成立为群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汤川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汤川区工作委员会”,辖汤川、香湖、埔宁、溪尾4个小公社;1962年汤川区工作委员会撤销,汤川、香湖公社合并为汤川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称汤川乡。2011年末,汤川乡辖山岭、溪坪、山兜、岳溪、香林、胡厝、白际、阳星、溪滨、珠建、珠峰、黄林、汤三、下井、光明、丘山、赤墓1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03.86平方千米,总人口17882人。

汤川乡是尤溪县首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享有“大米之乡”、“食用菌之乡”的美誉。特色农产品有优质稻、高山茶、绿色蔬菜、高山杨梅、汤川小笋、特种水产养殖等。汤川所生产的茶叶中,内含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显著高于外地茶,特别是普济茶,能治水肿、白内障、肝炎、痢疾、腹胀、头晕等症,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以及社会经济效益。“沈溪”高山茶已取得有机认证。汤川所产的杨梅成熟期比较其他地区推迟一个月,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境内溪河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5%。位于东南面,地处溪滨、岳溪和珠峰三村交界处的大模山,海拔1472米,为尤溪县第一高峰。乡境内已探明并可供开采的矿产有石英矿、铅锌矿等,其中石英矿集中分布在白际村一带。

汤川乡历史悠久,1988年探查发现境内多处青铜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如汤川村倒墩山、大山、后庄垅遗址与下井村破宿山遗址、光明村东后前遗址等。汤川乡境内有白岩山、北山岩等自然保护区,融林海苍莽、群山连绵、怪石嶙峋、神壁鬼凿、千年古树、奇花异草、珍奇动物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