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24

第24章 乡镇(街道)地名(12)

此地宋代属常平乡进溪里和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属九都、十都;民国初年,改都为区,属第二区;民国26年(1937),属第一区;民国29年设二镇一乡(梅仙、梅营镇和源湖乡);民国32年又归并为双梅镇;1949年11月县内设区,梅仙为第二区;1955年称梅仙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为梅仙片;1958年9月改为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为梅仙人民公社;1959年12月,联合人民公社并入梅仙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梅仙人民公社分为梅仙、联合、源大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梅仙人民公社;1972年12月,联合人民公社分出;1984年9月梅仙人民公社改为梅仙乡;1990年8月16日撤乡建镇为梅仙镇。2011年末,梅仙镇辖梅仙、梅营、坪寨、谢坑、科第、半山、汶潭、通演、南洋、经通、源湖、玉石、小蕉、蕉坑、双峰、东头、东坪、乾美、登第、下保、龙云、云林、丈际23个行政村和九都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10.57平方千米,总人口34715人。

梅仙镇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9%,竹林面积0.27万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大豆为主,土特产有绿笋干、脐橙等,其中省优农产品甜乐牌脐橙种植面积105.3公顷,年产量1170吨,是闻名省内外的“脐橙之镇”。境内有铅锌矿、石灰石、白石英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储量最为丰富,已探明铅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000多万吨,居华东各省之首,有“华东第一富矿”美称。梅仙镇也成为铅锌矿、石英石的重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铅锌矿开采、冶炼,白石英粉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梅仙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镇内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坪寨大腹厝和汶潭寨、梅营大帽洞、董山永和寺、梅仙夫人宫、梅营活泉堂、红军标语群等。倒排岩森林公园也在镇境内,山上岩石嵯峨,其间石柱、石床、石鼓、石钟、石井、石将军等奇景众多,惟妙惟肖。其主峰上的“仙露园”高海拔生态铁观音茶场,海拔1269米,茶场面积3.33公顷,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观音茶场。

新阳镇位于尤溪县境西南部,东连西城镇、坂面镇,西邻大田县奇韬镇、文江乡,南抵大田县梅山乡,北毗管前镇。镇驻地池田村原名池坂,得名于地处多条溪涧集水盆地;北宋时改名为池田坂;明正统十二年(1447),于村内水尾建乘驷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建,当地称为新桥;后泛指散布于该处盆地边缘的池田、上井、文山、林尾、尤益、建新诸村落为新桥;民国29年(1940)成立新阳镇时,将所辖新洋镇、夏阳乡各取一字而得名。

此地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和丰城乡迳田里属地;明清时分属一都、三都、六都、四十九都、五十都地域;民国23年(1934)为六个区(新桥区);民国26年属第三区;民国29年乡镇合并,第三区辖新洋镇、夏阳乡;民国32年撤区,新洋镇和夏阳乡合并为新阳镇;1950年1月为第六区;1955年9月第六区命名为新桥区;1958年初,改为新桥片;1958年10月,成立万能人民公社;1959年6月,更名为新桥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分拆为4个小公社;1962年底又归并为新桥人民公社;1981年8月,因与泰宁县的新桥公社同名,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决定以公社驻地村为名,改名池田公社;1984年10月,改为池田乡;1992年5月,撤乡建镇,经省民政厅批准命名新阳镇。2011年末,新阳镇辖高士、中洋、夏阳、坎里、下桥、文山、池田、上井、林尾、登山、宝山、龙益、建新、溪坂、上地、龙上、南芹、瓷厂、葛竹、大建、大坋、双鲤、中心23个行政村以及新兴1个社区,辖区总人口总面积253.62平方千米,48960人。

新阳镇是尤溪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土特产品有天然红菇、红曲、粉干、草席、陶瓷等。该镇素有“农贸市场”的美称,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的新桥圩为闽北大圩场之一,至今仍为尤溪县境内最大的农贸市场,历史上大田、德化、沙县等外县农民、商贩常来此赶集。新阳镇交通便利,镇内的新尤、新管、新文三条公路干线,是通往省城、三明、闽南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新阳历史悠久,早在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尤溪建县伊始,此地就是一个“十里龙灯彻夜明”的繁华乡里。自北宋庆历年间至清朝境内共有进士13名、举人4名、贡生52名、廪生16名、秀才225名。北宋庆历六年(1046)林积登进士弟,为尤溪置县以来登科第之始。境内名人有明代兵部左侍郎(代行尚书职权)詹荣、清末名医杨英材、近代名人卢兴邦等。

境内古建筑旅游景点众多,有夏阳文峰寺、金盘寺、郭氏三堂厝、双里铜盘庵、卢公庙、卢兴邦公馆峡故居、上井夫人宫庙、龙益陈氏五角楼、高士詹荣纪念馆等。2009年,卢兴邦公馆峡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与周边古建筑文昌阁、见龙桥、卢公庙等景点配套,已形成集旅客观光、人文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西滨镇地处尤溪县境东北部,东邻洋中,南与梅仙、联合毗邻,北与南平接壤,驻地村距县城47千米。此地原名西洋,因驻地村位于洋田西面而得名;后因与永安市的西洋同名,于1981年6月改名西滨。

此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尤溪建县即属尤溪;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为十二、十三、十四都属地;民国初年为尤溪县第三区;民国25年(1936)6月属第二区;民国29年置镇,称西溪镇;1950年初设为尤溪县第三区公所;1958年初,设为西洋片;1958年9月,设为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各人民公社改以驻地命名,称“西洋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全县改划小公社,西洋人民公社分为西洋、际后、雍口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西洋人民公社”;1972年5月,从西洋人民公社划出尤墩大队设立尤溪口镇;1981年6月,因与永安市西洋人民公社同名,尤溪县的西洋人民公社改称西滨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西滨乡;1991年9月撤乡建镇为西滨镇。2011年末,西滨镇辖西洋、三连、下墩、过溪、西芹、后坪、乐洋、演溪、坂兜、刘坂、七里、雍口、华兰、七斗、彭坑、双洋、际后、厚丰、彩城、科竹、彩洋21个行政村以及鲈江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48平方千米,总人口25439人。

西滨镇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镇,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是尤溪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并曾被誉为食用菌之镇和全县闻名的水产品出产之镇。横坑工业集中区是西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纺织、造纸、木材为主的工业体系。1997年西滨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西滨镇又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20个中心镇之一,成为尤溪县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样板。

西滨镇所在地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集镇,是尤溪县的货物集散地和通往外阜的必经之地和码头。原在尤溪的东岸,后因西洋有际后溪出口注入尤溪,木材土纸要在此集运,集镇重点迁至西岸,成为小码头,名为西洋街。境内古建筑尚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井坊,亦称“郑氏大厝”,位于西滨镇厚丰村,为尤溪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古民居之一。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也在镇境内,已开发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

尤溪口镇位于尤溪县东北隅,地处尤溪与闽江的交汇口,是尤溪县乃至三明市通往闽江的唯一口岸,省建委批准的内河港口城镇。此地原名溪尾、溪口尾,因位于尤溪汇入闽江的出河口,溪之尾端而得名。溪尾的河对面(现属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龙池村)原称尤溪口。溪尾原为一个江边小村落,作为船只停泊点,仅有二三十户人家,属南平县管。民国时期,闽江发展汽船航运,在此设站,尤溪县出入货物,多在此转泊吞吐,成为一个小码头。民国11年(1922)冬,地方军阀卢兴邦在溪尾设厘金局。民国14年卢部把溪尾更名为尤溪口,以此作为尤溪县收取各种货税的口岸,把原先河对岸叫尤溪口的改称为对面街。民国35年尤溪县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申请批准该处方圆约20平方千米的地域划为尤溪县辖,至此正式定名为尤溪口。

此地原属南平市南平县地域;民国26年(1937)2月,尤溪口设南平县坂南联保处,辖3个保,即坂头保、南溪保、坵墩保,归南平县管辖;民国36年2月,尤溪口经省政府批准划归尤溪县西滨镇管辖;尤溪和平解放后,尤溪口属县第三区;1952年尤溪口与附近的几个自然村合称尤墩乡;1958年为尤墩大队;1972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尤溪口镇;1988年7月,经省建委批准为内河港口城镇。2011年末,尤溪口镇辖尤墩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4.87平方千米,总人口879人。

尤溪口镇是国家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库区全淹没区,水域面积4.6平方千米,库岸线10千米,1989年水库蓄水镇区被淹,1991年基本完成搬迁复建任务。居民房屋均是砖混结构,背依吾峰山,面朝闽江水,风景秀丽,2000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省级园林式乡镇”。镇内有郑氏和周氏祖祠各1座,道教活动场所三福堂1座。

管前镇位于尤溪县境西部,西北与沙县接壤,西南与大田县毗邻,是沙县、尤溪县、大田县三县交界的边贸重镇,304省道金泰线贯穿全境。镇驻地管前村距县城39千米,距三明市区71千米。镇驻地管前村宋朝时有官姓人家在此居住,宅前开设圩场,故称“官前”,后以谐音改“官”为“管”,遂称管前。

管前开发始于宋雍熙二年(985);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属地;明时设都为一至三都区域;民国初年设区,管前为第五区;民国25年(1936)并入第三区(新桥);民国29年为洪桥、马坪、管前乡;民国32年撤区划乡为纪洪乡、管沶乡;1951年为第八区;1955年改称管前区;1956年并入新桥区;1958年撤区并乡为片;1958年9月撤片设立红专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管前人民公社;1979年划出村头等9个大队另立八字桥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称管前乡;1994年12月30日撤乡建镇为管前镇。2011年末,管前镇辖管前、东上、南华、真地、东坑、皇山、村尾、林源、鸭墓、西溪口、建设、马坪、后垅、洪村、洪坑、柳塘、绿柳、九曲、双山、浯溪2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79平方千米,总人口25035人。

管前镇境内种植茶果品种多,分布广,面积大,盛产金柑、杂交水稻良种、朝天椒、生姜等,尤以特产金柑,驰名全国,素有“金柑之乡”美称。2011年全镇共种植金柑2050公顷,产量23000吨,是全国四大金柑主产区之一。境内石灰石、石英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矿藏储量丰富。镇内的秀峰亭是尤溪县旅游名胜,始建于南宋,主要建筑有正殿、钟鼓楼和三宝殿等,秀峰上树木葱郁,金橘飘香,登高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洋中镇地处尤溪县东北部,北与南平市的樟湖、古田县的湾口毗邻,东与闽清县的金沙接壤。镇驻地设在洋中村,该村是一个小平原地带的中心,尤溪方言称平原为“洋”,故名洋中。

此地宋代属兴文乡,明清时为十五都部分与十六都、十七都,民国23年(1934),属第三区(西洋区),民国25年属第二区(西洋区),民国34年属西溪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西滨公社同划为县第三区,1952年另立第十区,1955年底第十区并入第三区,1958年初为洋中片,1958年9月为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6月为洋中公社,1961年析为洋中、后楼、桂峰3个公社,1963年重新合并,1984年改为洋中乡,1994年12月30日改为洋中镇。2011年末,洋中镇辖后楼、康林、联洋、龙洋、洋边、水圳、洋中、梅峰、际口、际深、桂峰、品坑、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1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69.28平方千米,总人口28097人。

洋中镇中心距福州仅86千米,距三明市区96千米,京福高速公路过境35.8千米,并在集镇中心设立互通口,使洋中成为福州进入三明的第一站、三明市的东大门,是三明连接省会、闽东南乃至整个华东大市场的最前沿。镇内拥有林地25142公顷,占全镇面积68%,是尤溪县林业大镇。境内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珍奇树种黄楠木。已探明矿藏资源有铁、钨、石英、瓷土、花岗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