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26

第26章 乡镇(街道)地名(14)

溪尾乡地处尤溪县境中东部,东与洋中镇、汤川乡毗邻,南与台溪乡接壤,西与城关镇相连,西北与梅仙镇相邻,北与西滨镇相接,距县城33千米。乡驻地溪尾村是半岭、长华两溪的汇合处,合流后高山穿插套叠,有“山重水去疑无路,汇合双流已尽头”之感,故称溪尾。

此地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代至民国初年皆为十八都;民国23年(1934)属第三区;民国25年属第二区辛田乡;民国29年辛田乡更名为华辛乡;1950年起,溪尾与汤川合并成立第四区;1953年四区改称汤川区;1958年,撤片、乡(镇),设立人民公社,溪尾为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溪尾人民公社;1959年12月撤销溪尾人民公社,并入汤川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汤川区工作委员会”,辖汤川、香湖、埔宁、溪尾4个小公社;1962年汤川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埔宁、溪尾公社合并为溪尾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溪尾乡。2011年末,溪尾乡辖湖山、本洋、莘田、秀峤、长华、溪尾、九峰、高山、埔宁、大宁、纲纪、枣坑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62.54平方千米,总人口14225人。

溪尾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以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经济作物包括以木耳、蘑菇、杏鲍菇为主要品种的食用菌、名特优茶果、蔬菜、茶叶等。工业则以竹木制品加工、纺织为主。境内较为知名的名胜古迹有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的半岭村清灵宫和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的本洋村三台祖殿,以及莘田村蓬春寨、溪尾村赵惠遗址等。

联合乡位于尤溪县境北部,南与梅仙镇相邻,北与南平市交界,东接西滨镇,西连沙县郑湖乡。驻地联合村距离县城37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将原来的塔兜、连源、洋岭、南山、后林5个保合并称为联合乡,联合由此得名。

此地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属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区域,民国时期设塔云乡、云岭乡、云源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县第二区,1952年独立改为第九区,1958年为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联合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并入梅仙人民公社,1972年12月由梅仙公社划出重新成立联合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联合乡。2011年末,联合乡辖联东、联合、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岭头、吉木、惠州、湖洋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04.76平方千米,总人口20644人。

联合乡是尤溪县唯一的革命老区乡,古时还是尤溪县至延平府(今南平市)陆路交通大道。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黄豆、槟榔芋、大薯、甘蔗等,主要特产花生、银杏、明糖等久负盛名。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铅锌、铀、钨、石英矿以及闪长岩、花岗岩、石灰岩等。东边村林兜自然村的花岗岩石,以储量丰富、质地坚硬、用途广泛而远近闻名。

联合乡旅游资源丰富,以南宋古迹伏虎岩景区较为知名,景区内主要建筑有石门祖殿、文昌阁、石门塔、接佛亭、览胜亭、观音堂、虎啸亭、泰山宫、虎岩洞和摩崖石刻等,其中石门祖殿始建于宋淳熙年间,因岩壁如门故名石门,大殿匾额“石门殿”为清康熙皇帝御赐。境内的联合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高山片区的东边、连云、云山、下云4个村,众多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先后获得中国最具魅力梯田之一、福建最美的梯田、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称号。

第九、沙县

凤岗街道为沙县县人民政府驻地,位处县境中部偏西,东邻琅口、高砂镇,西南毗邻虬江街道,北接高桥镇。唐乾符年间,驻仙洲的崇安镇将邓光布首倡将沙县县治由沙源地迁往凤凰山下凤林岗扬篢坂,凤岗之名由此而来。唐中和四年(884),汀州府司录兼摄沙县事曹朋在邓光布战死后完成县治迁移。相传,古时凤岗山下的扬篢坂(今县政府驻地)及其周围,茂林修竹,古树苍天,七峰叠翠、十里平流、瀑布洞天等自然风光秀丽(旧时的“沙阳八景”有七景在境内),曾使许多凤凰栖落山岗繁衍生息,故县城溪北区域史称“凤林岗”。扬篢坂的“篢”,旧时即指扇风取凉之用具;因为风景独好、视野开阔,远途跋涉者路过此地都会扬起扇子驻足歇息观赏一番。又传,沙溪沙县城区河段古时有条镇溪之“虬龙”(有角的小龙,传说中为龙的九子之一)出现,故称“虬江”,沙县县城简称“虬城”。宋代名相李纲任国史编修(国史编修别称“太史”)时,因上书国事被贬到虬城,谪居期间常泛舟河上,故虬江又称“太史溪”。原凤岗位于虬江两岸,北靠凤岗山,南临凤凰山,可谓龙凤呈祥各镇一方,历代皆有“虬城是风水宝地”之说。城区“溪中百舸争流,陆上商贾云集”,经贸发达,故又素有“金沙县”之美誉。

此地从宋至清,县治所在地皆分为东西二坊,西为和仁坊,东为兴义坊;民国29年(1940)改设为和仁、兴义两镇;民国32年,和仁、兴义并为凤岗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沙县第一区;1955年2月,第一区改为城关区;1956年10月,改设为城关镇;1958年9月并入红旗人民公社;1963年分属城关镇和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改为凤岗镇;2003年9月,撤销凤岗镇、虬江乡和琅口镇建制,以沙溪河为界,按水北和水南地域设立凤岗、虬江两个街道。2011年末,凤岗街道辖大洲、西门、西山、北门、庙门、东山、西郊、垅东、水美、井后、三姑、际岩、灵元、龙坑、际口、西霞、村头、根坑、际硋、古县20个行政村和石桥、城西、府前、莲花、城东、城北、东门、西园、长富9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32.4平方千米,总人口62357人。

凤岗街道地处沙县的中心,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各种种植、养殖业,已基本形成城郊型农业之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格局,是闽中、闽西北各市县较大的生猪、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县内板鸭生产的原料供应基地。名优土特产品有笋干、香菇、茶叶柑橘、花柰、板鸭、竹凉席、陶器等,“沙县小吃”、“沙阳板鸭”以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名闻遐迩。小吃一条街、文化一条街和步行一条街亦独具地方特色。矿产资源有稀土矿、黏土、高岭土等,稀土矿分布在际岩一带,尚未探明储量。凤岗街道是三明市两个乡镇企业总产值首先突破亿元的乡镇之一,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坐落于境内。

凤岗风光秀丽,地灵人杰,现有各类旅游资源约占全县总量的50%。境内淘金山风景区为省级名胜风景区,保存着远古时代大型“三叠岩”化石和稀有的千年铁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宋名相李纲在沙县居所兴国寺(虬溪试院)、闽东南沿海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隍庙、罗从彦纪念馆(豫章贤祠)、水美土堡群等4处。境内还有明代户部尚书陈山夫人墓、明代中叶邓茂七农民起义军遗留的将军古寨址及堪称当代“华夏第一”的整体石雕卧佛等景点。沙溪沿岸的“十里平流”、“七峰叠翠”、“仙舟”半岛、“廿八曲性天峰”、古县溪面“月牙平湖”等自然独特的山水风光在凤岗镇星罗棋布。

西霞乡位于沙县县境中部,南与凤岗镇毗邻,北与夏茂镇、高桥镇、梨树乡接壤,东接青州镇,西连富口镇,下辖5个行政村。乡驻地西霞村坐东朝西,每至夕阳西下,霞光映照,故取名西霞。境域于明清时大部分属十都,小部分归十二、十三都管辖;民国时期为高砂乡西坑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区西坑乡;1952年改划二区管辖;1956年又改成县直属西霞乡;1958年和城关、镇头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9月成立西霞公社;1984年8月为西霞乡;1999年因驻地西霞村迁移到际口村改为际口乡;2000年12月并入凤岗街道。

虬江街道位于沙县县境中西部,地处城区和城郊,东接琅口镇,西靠富口镇,南邻凤岗,北与高桥镇接壤。传说沙溪河沙县城关段有一长角小龙,因古代称有角龙为“虬龙”,无角龙为“螭龙”,故称此河段为“虬江”,所以沙县城关也称虬城。此地原为城关公社,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免和城关镇同名,将城关公社更名为虬江公社,后沿用为街道名。

此地宋代为新昌乡感义里;元代为崇善团;明清时为九都;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归沙县第一区凤岗镇和第二区镇头乡管辖;1958年4月,分别归城关人民公社、镇头人民公社管辖;1981年7月,城关公社改名虬江公社;1984年10月,虬江公社位于城区的7个农业生产大队并入凤岗镇,虬江公社改为虬江乡,镇头公社改为琅口乡;1993年5月,琅口乡改为琅口镇;2003年9月,撤销凤岗镇、虬江乡和琅口镇建制,以沙溪河为界,按水北和水南地域设立凤岗、虬江两个街道。2011年末,虬江街道辖洋坊、水南、金泉、墩头、官南、长红、琅口、茅坪、柱源、镇头、茶丰峡、麦元、曹元、田口、田坑、肖墩、山峰、安坪、后底19个行政村和城南、翠绿2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14.14平方千米,总人口27399人。

虬江街道是三明市30个工业经济重点乡镇(街道)之一,辖区内有虬江工业集中区、沙县民营科技园、水东工业小区和在建的金古二期工业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化工、食品、竹木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境内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水利资源可供发电装机容量1700千瓦;农业方面,柱源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示范园和曹元片206.7公顷省级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矿产资源方面,主要矿藏有钾长石、高岭土,花岗岩等,开发前景广阔。境内的茶丰峡村大水湾陈氏大厝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南村将军祠于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琅口镇位于沙县中部偏东南地段,东邻南阳乡,南接南霞乡,西与虬江毗邻,北与凤岗、高砂接壤,总面积52.1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琅口村,距县城7千米,古时建有码头,商船多在此停泊,因沙县洛阳溪又名琅溪,于此处注入沙溪,而得名琅口。镇政府原驻地在镇头村,过去是二区人民政府驻地。镇头村始建于北宋,开墟于明朝,是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其名由来,据传明正统年间,邓茂七起义军风起云涌,节节胜利,明朝派一都督镇守八都桥头,结果被义军打败,都督被杀,明朝廷为褒扬都督,将该地取名镇头,含镇守桥头之意;又传镇头上通往南区名墟的首镇而名。琅口镇明清属七都、八都,民国时期为镇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公社化时和城关、西霞合并为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小公社,独立为镇头公社;“文革”时公社机关从镇头村迁至国道边的琅口村;1984年8月改名为琅口乡;1993年5月,琅口乡撤乡改为琅口镇;2003年9月,琅口镇撤销,其所辖除古县村并入凤岗街道外,大部并入虬江街道。

青州镇位于沙县东北部,地处三明、南平交界处,东北与南平市西芹、王台乡交界,南和郑湖乡毗邻,西南与高砂镇接壤,西北与高桥镇相依,属沙溪口水电站库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4.5千米。青州地名来源于当地沙溪东部有片冲积地“沙州”,根据汉代五行学说,东方谓“青”,故引申称为青州。另一说为青州镇驻地青州村对面河滩有一大沙洲,村的四周环山,青松葱茏,故以青松和沙洲各取一字,作为村名。

此地宋朝时属新昌乡洛阳里;元朝属牛溪团;明清时为一都和二都;民国4年(1915),沙县分设三区,青州属下南区;民国29年单设为青溪乡;1949年12月,青溪乡属第三区管辖;1958年,撤区并乡,设青州乡;1958年9月实行公社化,高砂区改为万能公社,青州归万能公社管辖;1961年万能公社分成高砂、渔珠、青州3个小公社,同属高砂工委管辖;1963年撤销工委,3个小公社并入高砂公社;1972年12月再度划出成立青州公社;1984年10月改为青州镇。2011年末,青州镇辖青州、洽湖、异州、坂山、澄江楼、涌溪、管前、胜地、溪坪、前山、朱源、后洋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39.58平方千米,总人口21412人。

青州镇是个库区镇,有5个库区村,库区移民7993人,为了改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库区移民发展生产,省、市、县移民部门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对库区村都加大扶持力度,镇内道路、桥梁、饮用水工程进等各类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且位于三明和南平两市的连接点上,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青州镇已成为沙县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造纸、木竹加工、纺织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上市公司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于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