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
13327300000020

第20章 克制的孩子,懂得妥协不吃亏(1)

自我管理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脱离父母的呵护,拥有独立的性格,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注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逐渐让孩子成长并独立。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一日三省吾身”强调的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相对于他人管理而言的,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活动。当一个人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后,他就能作为自己的主体,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的言行。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一个不会自我管理的人,即使再有目标、有才华、有能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同时,自我管理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脱离父母的呵护,拥有独立的性格,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逐渐让孩子成长并独立。

张广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功离不开小时候父亲对他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张广厚在和杨乐合作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发现了高等数学领域函数值中“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个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举世瞩目。

张广厚小时候和大多数调皮的孩子一样,非常贪玩,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数学成绩很糟糕。上课时,他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眼睛虽然盯着黑板,但思想早已飞到遥远的天际。

张广厚的父亲虽然也很气愤,但看着垂头丧气的儿子,并没有责骂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子,古人有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要学好知识就得用心,学会自律。”

张广厚铭记父亲的教诲,明白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每天傍晚,他都按学习计划认真做课前预习,第二天上课后集中精神听课,回家后赶紧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虽然以前那种思想“开小差”的老毛病时不时地向他侵袭过来,但每次他都想起父亲的教诲“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便努力克制。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管住自己的思想,就学不好知识。

有一天,张广厚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苦思冥想后也未能解答出来。于是,他拿出课本,反复地复习相关的内容,有几次都想放弃了,但一想到父亲的教诲,他都会管住自己的脑子,认真思索起来,最后终于解出了这道难题。自我克制使得他的成绩提升很快。也正是这种自我管理的优秀品质,让他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张广厚那样知错就改,拥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经常会有班主任对家长抱怨孩子如何在课堂上走神,搞小动作,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如何不遵守纪律……这其实就对家长提出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律性方面更有优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回家后打骂孩子一顿。其实,打骂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可能出于一时害怕,会暂时收敛,但这不是真正的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培养孩子的好办法。

爱心指导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4个方法

1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能掌控自己的时间。父母若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就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控制时间。人的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许多孩子做不好事情,就是没利用好时间。父母应告诉孩子凡事要有计划,应该把将要做的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孩子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

2努力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思想。很多父母都知道人的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人的所有具体行为都由意识作为先导。父母想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思想,就要让孩子弄清楚自己的目的。然后再弄清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该做的事不做,强迫自己做该做的事。同时,还要教导孩子去思考,做了这件事后会有什么后果,不做又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就会主动排除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逐渐变得有毅力。一旦孩子有了毅力,也就意味着孩子完成了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的过渡,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

3将帮助孩子学会控制目标作为重要任务。目标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更是人的行动指南。因此,让孩子学会控制目标是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控制目标的前提是制定目标,而目标又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孩子如果能做到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到心中有数,完成目标也就会得心应手了。

4要让孩子学会制定合理的规则。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而易于自我管理。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让孩子在等待中学习克制

克制是一种良好的品性,克制的人具有理性、承受力强、开朗、豁达等良好性格,懂得克制的人具有很大的成功潜力。而不懂得克制的最大表现就是不等待,什么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马上办成。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事情都不在预计的范围之内,不可能像想象中一样迅速。因此,很多时候必须要克制,要等待,等待时机成熟,条件俱备,才开始把事情办好。家长要想培养出孩子克制的良好性格,有意识地让他在做事情时等待是一种好方法,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就提高了,就了解了事情成功的规律,变得理性、从容起来,也就会慢慢改掉急躁、冲动、莽撞等毛病了。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直接,一急躁或发起脾气来就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这种情绪的表达往往会伤害别人,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学会克制的过程中善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一种不会伤害人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比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生气的感受写在日记上,或者大吼一声,或者洗个澡等等,使急躁、发怒的情绪得以缓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面对孩子急躁或发脾气时,切不可以怒制怒。当孩子在极度急躁、愤怒之时,最好不要跟着发火,以恫吓甚至棍棒来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可以轻轻抚慰他,或让他坐下来,倒杯水缓和一下他的情绪。经过这样的调教,孩子一般慢慢就会戒除急躁的不良性格,学会等待,甚至学会忍耐、忍让,变得理智、豁达起来,当孩子在等待中学会了克制后,就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一步步成长成才,在修炼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上走向幸福或成功。

这天,韩军军全家在客厅里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大讨论,这次家庭大讨论的议题是“家里是否有必要购买一台新的电脑”。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韩军军家里原来有一台电脑,不过,随着电脑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全家三口人经常会因为抢用电脑而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韩军军做完作业后喜欢看会动画片,而爸爸想查阅一些资料,妈妈想在网上看看新上线的电影,等等,三个人经常因为这些原因而产生矛盾。所以,爸爸提议再购买一台电脑,韩军军自然是举双手赞成了,但妈妈认为再购买一台电脑会打乱家庭的预算开支。

妈妈对父子俩说道:“买一台新的电脑,我并不是绝对赞成。我害怕军军会因此迷上电脑。”

韩军军抱怨道:“怎么会呢?我保证不会的。”

妈妈接着阐述观点:“我觉得,我们家并非特别需要再买一台电脑。”

韩军军迫不及待地接着妈妈的话茬说道:“怎么会呢?我们太需要买一台电脑了。”

接下来,只要妈妈说一句,韩军军必定反驳一句。

妈妈望着儿子,压住了心中的不悦,说道:“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想法,但你这种态度令我很难受。你等妈妈说完了,再表达你的观点,好吗?”

韩军军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不一会儿,家庭会议完毕了,买新电脑的“决议”终于在“友好”的气氛中顺利通过,韩军军高兴得跳了起来,爸爸妈妈也高兴地笑了。

现实生活中,家长面对孩子的反驳,多半愤怒不已。于是,家长便会大声呵斥孩子“听我的,你说什么也没用。”当然,最终结果就是父母怒气冲冲,孩子敢怒不敢言,一家人都不愉快。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让孩子在等待中学习克制。韩军军的妈妈就做得很好,她保持了自己的克制,给孩子在理性的氛围中发言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在等待中学习了克制。

从更深层的角度说,孩子不懂事完全是因为父母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造成的。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认真聆听孩子的见解。成人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大问题,毕竟孩子与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父母不妨认真听完孩子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多同孩子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孩子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在模仿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父母表现出对别人的绝对尊重,在做事情时克制忍耐,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方法为人处世。

爱心指导让孩子学会克制的4个方法

1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父母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要认为自己是长辈,拥有长辈的权威,就能够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与孩子说话时也习惯用训斥的口吻。事实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他们不会简单地接受家长的命令,就算是表面上屈服,那也只是一时的,而不是内心自愿的。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们,给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才能真正倾听家长的想法,才会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2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自我克制,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自我暗示法——一旦感到自己要发怒时,心里反复默念“不要发火,要冷静,要冷静……”;转移法——当感到怒气上来时,迅速离开现场,或去干别的事情;深呼吸法——发怒时,要求自己做几次深呼吸,吐出心底怒气;肌肉紧张法——紧握拳头再松开,紧绷脚板等。

3父母面对孩子发脾气时,应该尽量让孩子转移注意力。比如,带他到公园、娱乐场所去玩,分散注意力。此外,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发泄渠道,如绘画、练书法、下棋等;或者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等,把怒气发泄到运动上;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等等。

4冷静对待孩子的暴躁。由于孩子年纪小,心态还不算很成熟,很容易因为琐事急躁或发怒,有时甚至一时无法平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采取冷静的方式对待他。比如说暂时先隔离他,让他一个人单独在房间里,让他自己慢慢平复情绪等。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和他慢慢谈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情比较容易平复。这样反复几次后,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耐心,让他一步步学会克制。

为孩子制定必要的规则

规则可以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做出指导。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有些人早晨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是的,有计划有规则的人,不仅有条理,有顺序,而且有目标,有方向。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孩子制定必要的规则。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可以促进孩子目标的实现,实施规则的过程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养成克制、忍耐等良好的品行,可以说,必要的规则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孩子早晨起床找不到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造成的。做事情缺乏条理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不给孩子制定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规则,孩子们往往会养成散漫、懒惰等不良品质,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不利于成长。父母为孩子制定规则,就是为了让孩子达成目标。一般而言,制定规则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二是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则。当然,规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根据执行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如果这样,并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成功将不再是梦。

刘大军刚上小学时,父母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管他。刚开始,刘大军要买文具或用品的时候都会和爸爸说“爸爸,我要买几个本子,需要几块钱”之类的话,而爸爸每次也不管10元、20元,随手就给他了。渐渐地,刘大军买东西的时候也就不说要做什么了,直接说“爸爸,我需要20块钱……”爸爸仍然是拿出些钱直接给他了,而并不过问要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