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13275000000025

第25章 情感表达的敏感期——让孩子心中有爱

有人曾这样说过:“大人和小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作为家长,就是要学会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引领孩子从“海洋”走向“陆地”,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4岁半的时候,她去外地学习,每周周末回来一次。

后来有一段时间,就连孩子的爸爸也总是要出差,那段时间,夫妻俩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他的小姨照看。

可是,最近一次当一家三口团聚时,孩子突然拉着被子的一角,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时间不能像被子一样可以拉过来,还可以拉过去呢?”

孩子这么一问,让妈妈有点迷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把时间拉来拉去呢?”

孩子双眼一眨一眨地说:“那样的话,我就能回到小时候(他总把3岁以前叫做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这有多好呀!”说到这里,妈妈顿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孩子又接着说:“妈妈,你和爸爸不在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觉,想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当妈妈听到这里,眼前突然浮现出每周周一早晨,急匆匆地去赶火车,而孩子总是故作潇洒地说“妈妈,一路顺风”的场景。想到这里,这位妈妈禁不住泪如雨下。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4岁多的孩子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感人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成人想象的复杂,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成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也并不是所有成人都能以孩子的方式与之沟通交流,并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关键时期。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小孩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对于情感,他们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家长外地出差没有时间陪伴他们的时候,当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按时去幼儿园接送他们的时候,当家长疏于理解没有及时理解他们行为以及情绪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哭闹、伤心的一面,因为家长的这些做法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形成这样一个讯息: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爸爸妈妈不再喜欢我了。其实,并非家长不爱孩子了,只是家长没有了解孩子的“心事”,孩子误读了家长的“反馈”。只有当家长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时,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孩子3岁之前,当家长与孩子分离时,他们必定会哭闹,不过此时的哭闹中所含的情感因素并不是很多,因为此时的孩子尚不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也许,就在前一个小时,面对外出的家长,孩子还认为家长是消失了;然而,到了下一小时,面对又回来的家长,孩子很可能就会以为家长又突然出现了。事实上,孩子的这种因为分离而表现出的哭泣反应只是因缺少安全感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情绪反应。

但是,当孩子4岁以后,他们已经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喜欢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种时候,如果家长疏于陪伴孩子,疏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他们就会伤心、哭泣,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他们觉得这是家长不爱他们的表现。然而,哭过之后,孩子还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事”也就产生了。

因此,当家长面对黏人、爱哭鼻子、在意别人是否爱他的孩子时,你的情绪不要敏感,也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评,当然,更不能无视孩子的感情。学会接纳孩子的感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增加交流的时间,孩子的心自然会敞开。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退缩”去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爱,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为下一阶段要面对的外面世界而积蓄能量。

成长日记63:家有“小黏人”

女儿蒂蒂4岁了,特别黏人。

前段时间开始上幼儿园,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蒂蒂还挺兴奋地,愉快地挥着手对我说“再见”。可是好景不长,这段时间,每次送她去幼儿园都要跟我“缠绵”好一阵子,经常是死缠硬磨地拉着我的手,而且还一直叮嘱我:“妈妈,今天下午早点儿来接我,要第一个来哦,要开着汽车接我,还要开着飞机来。”当然,每次分别的时候,蒂蒂总是两眼泪汪汪,不过尽管如此,后来听老师说,每当我走之后,蒂蒂很快就会恢复平静。然而,只要想起小女儿娇滴滴又黏人的样子,总会让我这个当妈的心疼不已。不过,这也着实让我纳闷,女儿以前可不是这样,最近怎么总爱黏人呢?

(蒂蒂妈妈)

教 子 心 得

现代社会,很多职场爸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天早晨离开孩子去上班几乎成了一道“坎”,每一次的离开都意味着孩子的一场哭闹。有些父母面对黏人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有些父母把“黏人”孩子看做是缺点,因为他们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学会”自己单独做事情。

其实,孩子“黏人”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他们对家长尤其是妈妈的态度,突然变得敏感而脆弱,意味着他们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敏感期。不过,当家长着手应对孩子的行为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孩子为什么会“黏人”。

相比全职妈妈的孩子,职场妈妈的孩子似乎表现得更加“黏人”,早在他们上幼儿园之前,家长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而孩子也非常享受地接受着家长给予他们的爱。但是一旦上了幼儿园,除了离开朝夕相处的妈妈,还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这就让孩子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自己被安置在一个恐惧与不安的环境里。于是,只要和妈妈分离,哪怕是极为短暂的,孩子也会变得伤心而委屈;只要妈妈一回家,就会被孩子“独占”,吃喝拉撒睡,都要妈妈陪。

而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在家人爱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而家人给予他们的无私的爱也唤醒了孩子的情感世界。对于成人而言,我们是无法体会到孩子内心世界对此感受的微妙体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孩子对此做出的反应。当孩子有一天发现了只要自己哭泣或是流露出任何伤心情绪的时候,家人就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的时候,在下次遇到对妈妈不依不舍或是对委屈由衷伤心的情况时,他们就会试图用黏人或是哭泣等情感来表达。

事实上,孩子这样做不是成心跟大人过不去,而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们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这不仅仅是孩子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这种出于本能的对母爱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黏人”不仅不是坏习惯,适当的黏人反倒有利于孩子日后的沟通和交流。

那么,面对“黏人”的孩子,家人又该怎么办呢?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爱他,所以才把他送去幼儿园。其次,遇到孩子哭闹的情况,家长不可急躁,更不能说出这样的话:“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又哭了?再这样妈妈不爱你了。”这些话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再次,让孩子学会自立,给予孩子生活技能上的指导,这是让孩子摆脱依赖妈妈的最好办法。比如,教孩子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等。当然,家长在指导时千万不要心急,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容易黏人了。

成长日记64:爱有多深

乖儿子叮叮4岁半了,最近几个月,我发现他似乎很有爱心,感情也很细腻。

幼儿园里,咪咪是叮叮的好朋友,俩人总在一起玩。比咪咪大3个月的叮叮也是很让着咪咪,很愿意照顾这个小妹妹。一次,两个小伙伴一起坐校车去幼儿园。我看到叮叮走到校车前迟迟不肯上去,直到咪咪来了,他赶忙伸手去拉,然后两人才一起拉手上了车。后来,听班主任说,这两人无论到哪,叮叮都要和咪咪拉着手,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咪咪。

最近一个星期,一直是我送叮叮去幼儿园,每天早晨一到幼儿园门口,叮叮都要走到老师身边,深情地对老师说一声:“我来了。”当老师蹲下身和他打招呼时,叮叮还会亲老师一下。有时候,叮叮也会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地等着老师做出喜爱他的反应。

还有一次,我带着叮叮在小区散步,笑着对他说:“妈妈爱你!你爱妈妈吗?”

叮叮眯着小眼睛开心地说:“爱!”

“那么,你的爱有多深呢?”我接着问。

叮叮想了一会儿,伸开两只胳膊,比划了一下说:“一米!”听孩子这么一说,我顿时欣喜万分,没想到他会用一米来回答“爱有多深”这个问题。

我笑着说:“宝贝,爱一个人不能用‘一米’去回答,你可以说‘爱得像海一样深’。”

叮叮看了看我,想了想,慢悠悠地继续走他的,看着他那缓慢走路的样子,似乎尤为享受这一切。

(叮叮妈妈)

教 子 心 得

如此可爱天真的孩子,无不让人顿生疼爱之心,而孩子的这份对爱的渴求、对情感的细腻或许更令我们感动。毫无疑问,叮叮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敏感期,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无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还是朝夕相处的妈妈都是孩子表达情感的对象,而孩子也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的爱。

其实,不同孩子在情感的表达能力、表达方式、表达程度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方式,而我们成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们这些表达的积极性,让孩子没有障碍地用心和这个世界交流,做一个人格统一的人。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并不难,只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实际上是在影响孩子情感的表达。有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趴在爸爸的背上时不时地打一打、捏一捏,这可让正在聚精会神看报纸的爸爸生气了,于是大声对她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黏人!”爸爸无心的一句话,却让女儿委屈地呜呜直哭,向妈妈告状说:“妈妈,我刚才给爸爸捶背,爸爸不喜欢我。”

很显然,疏于观察孩子、理解孩子的爸爸错过了一个给予孩子表达爱的绝好机会,这个小朋友刚刚在幼儿园学习了怎样给家长捶背,她只是想在爸爸身上试验一下,但是爸爸的反应却如此反感,孩子单纯天真的心自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爸爸不喜欢我了,爸爸不爱我了。小小心灵受了伤害,怎能不哭泣呢?

这么看来,在孩子的情感表达敏感期,作为父母,一定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总喜欢往你怀里钻的时候,当孩子喜欢亲吻家长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正在向家长索取爱,他们正在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爱,而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家人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才能使孩子避免伤害,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日记65:小不点儿也爱“吃醋”

儿子冉冉今年刚满5岁,挺讨人喜欢的,可就是爱“吃醋”。比方说,看到我抱别的小朋友,冉冉就会不依不饶地跟我闹,还一个劲儿地说:“妈妈,你只能抱我一个人,不可以抱别的小朋友。”再比如,看我夸奖别的小朋友,冉冉就会立刻打断,嚷嚷着:“妈妈,你只能夸奖我,不能夸别的小朋友。”

记得有一次,亲戚家的小孩满周岁,我买了一辆玩具遥控车准备送过去,被冉冉看到了,硬是抢了过去,理直气壮地说:“不给别人,不能给别人。”

我温和地安慰说:“冉冉,妈妈是送给你的小弟弟,他刚刚满周岁,我们一起去送给他,好不好?你要做出大哥哥的样子来哦。”

可是,即便我这么说,冉冉依旧我行我素,抱着遥控车不给我,还嚷嚷着说:“妈妈,你偏心,你偏心。”

看着冉冉这般哭闹不休的样子,我一时着急,就在他的屁股上拍了两下。可是,冉冉哭闹得更厉害了,呜呜地说:“妈妈,你不喜欢我了。”

最后,我只好又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遥控车给他,可是买回来后冉冉却从来也没有玩过。

(冉冉妈妈)

教 子 心 得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孩子的每一种哭泣行为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一种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对于一个处于情感表达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是如此确定无疑地印证着这句话。在这一时期,孩子之所以会哭泣,是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

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有私有观念,而且对于父母的情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面对父母爱的施予对象这一问题,他们本能地希望自己就是唯一,甚至还会不顾一切地排斥别的孩子。正如故事中的冉冉一样,当他看到妈妈像对自己一样对待其他小朋友时,自然而然就会误以为妈妈不要他了,自己将要失去妈妈了。最后,这种让他倍感失落而没有安全感的感受只能寄希望于哭泣和伤心来换回妈妈的爱。毫无疑问,这是孩子对家长爱的一种依恋和强烈需求。

因此,当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要不失时机地向孩子表达你的爱意,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认识到父母不管多么喜欢别的小朋友,最爱的人还是他。具体到冉冉妈妈为其他小朋友准备礼物这件事情,家长也可以预先和孩子商量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再加以合理的引导。不过,有一点是万万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家长千万不要与孩子对立,或是用激将法将孩子与别人比较,这么做,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忌妒心,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成长。

§§第六章 5~6岁的敏感期:不吼不叫,在爱中建立规则

孩子过了5岁,爸爸妈妈们恨不得高呼万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已经上了幼儿园,大人也开始体会到“解放”的感觉。此时,虽然你在身体上卸下了重担,内心却依然不能放松,新的关注点又出现了:

搞不懂的“甲骨文”;

对阅读乐此不疲;

一见数学就“头疼”;

喜好小动物,但有时竟然也会虐待动物;

……

不是孩子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的教育出了误区,是孩子感兴趣的不再只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渐渐关心起了别人、关心起了有趣的世界。耐心陪伴孩子,理性看待他的成长,不吼不叫才是你要掌握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