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中最可能犯的101个错误
13269100000014

第14章 批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秘书琼被叫到了主管办公室,她已料到不会有好事发生。果然这次又和以前一样,主管对她吼叫:“这份计划书你是怎么写的?我连用脚指头都会做的事情,你竟然做得这么糟!”

“可是大家都说很好啊!”琼不服地说。

“好?是哪个饭桶说这份计划书写得好?真不知道你有没有大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只会狡辩,可惜公司的薪水都白给你了!”

“如果你真觉得我像你所说的那样的话,我辞职好了,所有的计划书你都自己写!”说完,琼摔门而去,留下仍张着大嘴的主管。

即使员工能够逆来顺受,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也会是一件令人十分不快的事情。你能保证你的员工会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吗?你能保证你的员工不在背地里搞破坏吗?

运用你的语言,使你的表达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够及时和你的员工之间搭好沟通的桥梁。另外,还要视人而定,比如,对于一个女孩子,她的感情一般都很细腻,脸皮很嫩,她怎么能够忍受得了这样粗暴的批评呢?可能有些非常严重的错误,你不得不严肃处理,但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解决。

可能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批评,无论是作为批评者还是作为被批评者,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多少都有些尴尬,甚至是互相伤害。批评的真正目的是纠正对方的错误,而不是为了打倒对方。因此,艺术的批评不应伤害对方,而是通过艺术的批评激励他,使对方表现出更好的业绩。

正确方法:

一个管理者在与员工的交谈中,要使用礼貌语言,这不但表示了对员工的尊敬,同时也能显出你自己的档次。

深入分析

与员工的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的管理者应该给员工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如此,即使必须批评你的员工时,也要考虑你的言行的直接后果。如果管理者的言语粗俗无礼,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那么受压抑的员工终有一天会大声反驳,而且还会摔门而去。

比如说,你经常能看到一位员工不爱说话,很害羞,你不能直接问他:“你怎么不说话,这是该你说的时候了!”你可以告诉他:“你是一名很出色的员工,我知道你喜欢独处,我很高兴你能完成工作。”接下来,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我希望你能够完成得更出色,你看换一种方法好不好呢?你的同事詹妮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你看是否你和她交流一下。”这时,你的员工不但感激你,而且会很乐意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当你不得不对你的员工进行批评时,你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就是几种批评方法,供你参考。

1.批评一定要秘密传达给对方。

如果你希望批评能够产生效果,绝对不可让对方产生反抗。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结果,而不是要让对方受挫。虽然你的动机纯正,也绝不可忘记对方接受批评时的心情。要知道,有第三者在现场,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和怨恨。

2.批评前要亲切交谈,并褒奖对方。

给予对方亲切的言词和称赞,对建立彼此的友好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必须让对方知道,你并不是攻击他,以使他安心。

3.对事不对人。

批评对方时只批评对方的行为或行动,而不评判他的人格。你要把批评的焦点置于对方的行为上,方可增加对方的自我意识。

4.帮助他修正错误。

指出对方的错误时,同时要把“修正法”告诉他。你所强调的不应该是他的错误,而是修正他的错误和防止这个错误再发生。

5.依赖而非命令对方。

想让对方协助你,绝不可命令对方,而要依赖对方。“团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比“强制”更能获得对方的协助。

6.语言上要委婉,不要过于粗暴。

在批评员工时,应和颜悦色,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去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双方的对立,造成尴尬的场面,不利于双方的沟通。

7.要注意批评的场合。

一般情况下,批评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那样会使员工下不了台,应该和员工单独谈话,指出错误所在。

8.批评要采用灵活的方式。

在批评员工时,不能单一地、呆板地用严肃的说教方式,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巧妙的方式进行批评,比如说下班回家的路上聊天时,不经意地指出员工的错误及原因,并善意地提出改正方案,帮助其改正错误。

综上所述,一个管理者应该让你的批评不是批评,只是工作谈话,这样,你的员工更容易接受。

妙语点评:

你手下的每一个员工都会有优点,否则他不会被你选择作为你的员工。你应该能从他的性格中找出优点,进行鼓励、表扬。这样,在平时的激励中,员工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态,那么,当他不得不面对你的批评时,他也能够心平气和。人无完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你应该允许员工出错。在批评他之前,不要让员工感到惶恐不安。偶尔也有员工做出愚蠢至极、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这时就应该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正。

企业做到有效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合适的高级人才,是企业老板与人才管理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其实,引才并无定规可循,因为,企业是千差万别的,企业的老板或企业的文化也是千姿百态的,而高级人才们更是个个与众不同。面对如此多的不同,就需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人才的特点来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需要从引进人才的常见误区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