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钱塘江涌潮以其浩渺壮观而闻名于世。在涌潮的强度上,钱塘江潮在世界大河中数一数二;在潮景的变化上,是其他任何河流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当涌潮在天边出现的时候,如同素练横江;等涌潮长驱直入来到眼前的时候,又有万马奔腾的气势,那种雷霆万钧、锐不可当的力量给人无比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年一度钱江潮”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它给不了解情况的人一个错觉,以为钱塘江潮一年只有一次。其实钱塘江在每个月都有两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又有三五天可以观赏涌潮。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位于北纬30 °至31 °之间。就天文因素而言,除南岸湾口附近属非正规半日潮外,其余部位的潮汐均属半日潮,即一日有两次潮汐涨落,每次涨落历时12小时25分,两次涨落的幅度略有差别。潮汐是有“信”的,到了该来的时候就一定来,绝不会爽约。那么涌潮为什么会这么有规律呢?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海洋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人早就认识了这一自然现象。阴历每月有两次大潮汛,分别在朔(初一)日之后二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后两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后的两三天则分别为小潮汛。每年三月下半月至九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北半球时,朔汛大潮大于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间日潮总是大于夜潮;而在九月下半月至次年三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南半球时,情况刚好相反,朔汛大潮小于望汛大潮,大潮期间的日潮也总是小于夜潮。愈接近春分和秋分,这种差异愈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这种差异愈大。就全年而言,则以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大潮较大。至于这两个时期的大潮哪个大,则有196年的周期变化,其中一半时间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时间秋分大潮大,两者的差别也由小逐渐增大,然后又由大逐渐减小。
风对潮汐传播也有很大影响。钱塘江涌潮若得到东风或东南风相助,将更为壮观;若遇西风或西北风,将大大逊色。因此,阴历七月望汛的大潮常常胜过阴历八月望汛大潮,俗称“鬼王潮”。阴历八月初、九月初的大潮胜过阴历八月望汛大潮的机会也很多。
实际上,一年最壮观的涌潮并不都在阴历八月十八日。宋代陈师道“一年壮观尽今朝”的说法,只不过是当时已形成阴历八月十八日观潮的风气而已。
钱塘江涌潮是东海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受特殊的地理条件作用所形成的。江道地形的影响特别大,不仅使涌潮景千变万化,而且使涌潮抵达沿程各地的时间受到明显影响。在南宋之前,整个钱塘江和杭州湾平面轮廓呈一顺直的喇叭形,潮势直冲杭州以上。吕昌明量定的杭州四时潮候图便是针对当时情况制定的。自北宋末期,江道开始变弯,杭州的潮势开始衰退,至明末清初江道首次靠近盐官,海宁潮势远胜于杭州,杭州的潮候大大推迟,吕昌明量定的四时潮候图已不适用于杭州,却大体上适用于海宁。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治江围涂,人为地加速了河口演变过程,江道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江各处的潮势也随之而异,不仅杭州的潮候进一步推迟,海宁盐官的潮候也有所推迟。
潮汐既然是海洋水体受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那么它应该是周而复始、永不误期的。钱塘江涌潮为海洋潮波在钱塘江河口这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当然也应遵守这种规律,可是从唐代以来的记载中看,钱塘潮涌却多次失期。潮水为什么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涨的时候反而巨浪滔天呢?这里恐怕跟钱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
钱塘江涌潮既然是东海潮波在钱塘江河刚寺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就必然要受河口地形条件变化的左右。上述涌潮失期现象全部发生在杭州。唐朝以前,钱塘江江道顺直,潮头直冲杭州,故而杭州上下,潮势强劲。后因杭州湾北岸逐渐北退,南岸则向北淤涨;而杭州至海宁间江道又由南向北移,河道由直变弯,长度增加,涌潮也随之下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江道的演变,杭州的潮势便有所衰退。另外,钱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来自大海,涨潮流中挟带着大量泥沙,落潮时部分泥沙淤积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来的山水将泥沙往下冲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江道淤塞,妨碍潮波传播。当江道淤塞较严重时,涌潮便不能到达杭州。所以,涌潮失期并不是没有产生涌潮,而是传播受阻,到不了杭州。
近二三十年内,涌潮失期现象也常有发生。不仅杭州市区,而且赭山、乔司一带也曾出现过。杭州附近曾连年发生涌潮打翻船只,甚至涌潮冲上岸掀翻汽车的事故。1976年开始,钱塘江山水偏少,加上1978年至1979年连续干旱,海宁八堡东面江心的沙洲北移,甚至同北岸相连,江道在这里又形成了一个大弯,涌潮不仅传播不到杭州,连海宁盐官镇的涌潮也大为减弱,以至于来观潮的中外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感叹“海宁观潮名存实亡”,“只有人潮,没有涌潮”。其实,只要地点选择得当,仍可以欣赏到颇佳的涌潮。
一般说来,涌潮总是有规律地在钱塘江上出现,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会“失信”于人,这也是钱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