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40

第40章 天人之际是奇才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王弼

魏晋玄学开创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王弼,可以说他就是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年号称“八俊”之一的荆州牧刘表,继祖父则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优越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他个人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代少年奇才。

王弼小的时候非常勤奋好学,对于儒、道两家的学说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就为《老子》作注。当时正值玄学的领袖何晏也为《老子》作注,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便亲自去翻阅。看过之后,何晏自愧不如,将自己的著作改名为《道》、《德》二论。

当时的何晏已官居吏部尚书,年龄比王弼大将近四十岁,其学术、政治地位都非常显赫,但仍对这个二十岁不到的少年在学术上的见解赞叹不已,认为王弼是可以与自己探讨“天人之际”这样哲学难题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少年王弼在学术见解方面,已压倒了他的前辈。说他是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名副其实。

之后,何晏推荐王弼担任台郎一职。不过王弼高傲不群,为人有些刻薄,时常以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较,而且说话从来不给别人留余地,得罪了不少人。加之他也不善于打理政务,没多久便把官职丢了。

同年秋天,王弼身染重病,最终不治而亡,年仅24岁。

虽然王弼的人生很短暂,但其学术成就卓著,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他的哲学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以“无”为本,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更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

“无”即自然,因此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将名教的产生也看做是自然而然的。既然名教出于自然,那么统治者就应该根据“自然”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即“无为而治”。

根据“以无为本”的原则,在王弼的哲学里还衍生出“得意忘象”—只重视精神而忽视形式—的思考方式,这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深得这种思考方式的精髓。他的名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完整地体现了这一意境。采菊东篱、悠然见山、日夕鸟归等情景的美好,以及触景生情的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已忘言”三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高远的哲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