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39

第39章 万物亦有亦无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后,各地诸侯割据,经过长期混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80年,西晋政权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只维持了非常短暂的几十年,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战乱几乎持续了近百年,在这段时期中,儒学一家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发生动摇,一种新的崇尚老庄、调和儒道的哲学—玄学应运而生。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一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玄学以简约、精致的思辨哲学而著称,一方面它在政治上继承了汉儒尊崇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改造了老庄哲学,可以说是儒家名教思想和道家自然思想的综合。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批注《周易》。例如:王弼写作的《周易注》与《周易略例》两书,就是以老庄学说解释《周易》的代表作。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贯穿不变的核心议题。“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级名分和道德规范,也可以理解为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自然”是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为魏代的“正始之音”,这时期是玄学的开创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与王弼,他们以《周易》、《老子》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认为“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并认为世界的本体“无”是绝对静止的,现象的“有”是千变万化的,运动着的“万有”最后必须反本,归于“虚静”。

在政治方面,何晏与王弼崇尚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其二为竹林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阮籍与嵇康。他们从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出发,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带有强烈的反对儒学的倾向,与何王学派对立。同时他们又都对庄子隐世逍遥的思想非常欣赏,并以消极的方式拒绝与司马氏政权合作。

其三为西晋元康时期,是玄学的综合期和完成期,代表人物是郭象。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反对何晏﹑王弼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名教即自然的儒道合一说,认为逍遥世外与从事名教世务本是一回事,因此逍遥游并不要遁世。

其四为东晋时期,代表人物是僧肇,核心思想是“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自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从永嘉之乱到东晋政权建立,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中,这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了政治上的实际作用,转变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并且与佛教结合,呈现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一时期也可以称为“玄佛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