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41

第41章 放浪形骸皆自然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

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曲《广陵散》,让后人记住了“嵇康”这个名字。

嵇康,字叔夜,因曾在朝中担任中散大夫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嵇中散”。嵇康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无师自通,但是个性骄纵,超然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

音乐中寄托着嵇康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的思想。他爱好音律,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娴熟,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还被隋炀帝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此外,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很高。

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的好朋友山涛形容他:站立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态时犹如玉山将崩。最让后人铭记的,还是嵇康放浪形骸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态度。当时司马氏把控朝纲,对文人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嵇康坚决不顺从,为此还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千古名篇。

他家门前有一棵大树,他就在树下架起个炉子打铁,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帮他拉风箱。本来风度翩翩的美男子落魄为满身脏汗的打铁汉子。为了免遭迫害,嵇康正是用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作着无言的痛苦抗争。

在哲学方面,嵇康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嵇康主张,一个人心神安宁,内心就不会充满欲望;一个人思想豁达,情感就不会受到欲望的约束。内心不求名利,就可以超越名教的牵绊而处于自然的状态中;情感不受欲望束缚,就能够透彻地了解事物。

这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冲破传统的道德规范的罗网,而且要抛弃功名、利禄和其他一切个人欲望、个人得失。

嵇康另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是“非汤武而薄周孔”,这个观点带有鲜明的历史特色,明确地扛起了反对儒家的大旗。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将虚伪的儒家礼教作为实行政治阴谋的工具。嵇康对当权派这种卑鄙的手段非常反感,因此,他反对的名教,是司马氏集团提倡的虚伪名教,并不反对维护封建纲常的名教,所以他又强调儒家礼乐的作用,认为真正的礼乐教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这些主张为嵇康招来了祸端,他最终遭到钟会陷害,被当权者判处死刑。

在临刑的时候,三千太学生前来拜嵇康为师,并向当权者请愿,希望能够赦免嵇康,但被当权者拒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嵇康为前来送行的人们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之后便从容不迫地引颈就刑了,时年39岁。

随着一代大师的远去,《广陵散》也成为当世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