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31

第31章 天亦有道

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继承了周代的传统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兼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的精华,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了较系统的封建神学体系。

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专心攻读的他,曾“三年不窥园”。

据说董仲舒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父亲董太公知道后非常担心,为了能让儿子劳逸结合,他决定在书房后面修筑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读书累了,可以去花园散散心。不曾想董仲舒三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竟没有进园观赏一眼,真正地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时的很多儒生都只学一经,而且不能触类旁通,董仲舒却不然,他学通五经,义兼百家,而且擅长议论,文章做得尤其好。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说:“董仲舒者,文之乌获也。”赞誉他是“文章圣手”、“著作的大力士”。

《汉书·匈奴传》记载:“仲舒亲见四世之事。”由此可知,董仲舒一生曾四朝为官,历经汉代孝惠、文帝、景帝、武帝。

这段时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思想文化政策也是宽舒自如的。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君之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为君,又当效法上天之道。为此,他试图为统一的皇权专制统治创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从而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等一系列主张。

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认为“天”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自然界的万物及其变化,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

自古以来,“天”就是老百姓信仰的对象,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秘的东西。董仲舒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求人们顺应天的旨意。人们的行为如果符合天的旨意,上天就会给予奖励;如果不符合天的想法或本性,那就要予以制裁。

董仲舒还认为,“天”既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的秩序,就有权监督这种秩序的正常实现。于是人间便有了执行“天”意的人—天子,因此“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天子的权力也不是不变的,董仲舒说:“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意思就是,天子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乐,那么天就让他当统治者;如果他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损害了天的尊严和形象,就要被收回权力。

这就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也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它使皇权统治变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