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32

第32章 一个儒者的自白

作为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第一儒学大师,董仲舒又被称为“群儒首”、“儒者宗”。他多见博闻,知道许多稀见奇怪之物。再加上,他“言中规,行中伦”的道德修养,“进退容止,非礼不行”的言谈举止,很多有志青年慕名而来,拜在他的门下。

史书上说,因为求学的学生太多,董仲舒讲学都是“下帷讲诵”,即在讲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学生在帘外听。只有那些资质优异,学问好的学生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到董仲舒的亲传,其余学生都是董氏门下高足转相传授。

秦焚书坑儒以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将近一个世纪。汉武帝时期,朝廷下诏书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于是他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那是“天”的意志的体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而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

董仲舒还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强调深入研究名、号的重要性。他对名号的起源、作用以及名与号的区别作了探讨,并对各种名号如王、君、诸侯、大夫、士、民、人性等进行了正名。

在人性论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的性三品说借鉴了荀子的性恶论,但基本倾向实质上与孟子性善说一致。

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不能称之为性。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只有中民之性,是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是人性的典型代表,可以叫做性。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长达百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融会贯通了先秦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之上、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学说。

他根据时代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义诚信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观念,这不仅有利于集权统一、安定社会,还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一生著述甚丰,大部分著作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对贤良文学策》,其他作品散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的《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匈奴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