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30

第30章 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是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是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即是二人的合称。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法家的政治思想是当时的主流,其他各家学派莫不受其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道家当中分化出一派—黄老学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同时还兼收了其他各派如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这一学派主要的思想特点,便是“无为而治”。《史记·乐毅列传赞》记载,黄老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和安期生,这两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隐士。

最初,黄老之学在诸子百家中地位平平,并不引人注意。直到西汉初年,由于它契合当时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当世显学。

陆贾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对刘邦说:“陛下虽然是在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家,应该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令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经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当时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黄老之学所强调的“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正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陆贾以黄老学说为指导,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写了一本名为《新语》的书,提出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思想。他主张统治者对百姓不要过多地干涉,要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可以减少人们对统治者的反抗,才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陆贾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刘邦的称许,全部记载在他写的十二篇《新语》里。

黄老学派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此后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统治期间,都有意识地、自觉地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加以推广运用,才出现了后来“文景之治”的盛世。

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曹参。曹参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当年他跟着汉高祖起兵,带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劳,可刘邦做皇帝后,却任用萧何当了开国丞相。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此时,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丞相人选,萧何毫无保留地推荐了曹参。

曹参继任丞相后,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革、举措,一切都依照萧何制定的政策。对原有的法令,全部照章执行;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也没有罢免擢升。由此,有人在汉惠帝面前进谗言,说曹参有私心,不精心治国。

汉惠帝也很奇怪,便叫来曹参议事。曹参说:“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哪个英明呢?”

惠帝说:“我还年轻,哪比得上先帝!”

曹参又问:“要谈治理国家的谋略,我与萧丞相比,皇上您看哪一个更贤明呢?”

惠帝微笑着说:“恐怕你比不上萧相国吧?”

曹参乘机恳切地说:“皇上说得完全对,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萧相国。那么,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难道我不应该好好地继承下去吗?还要随意更改吗?”

这就是曹参“萧规曹随”的从政谋略。这种政治看似消极,实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参在任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老百姓歌颂他说:“萧何为法,齐如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从黄老政治的实际情况看,黄老之术本身是较为温和的法家路线,它是对秦王朝极端暴力政治路线的纠正,自高祖起一百多年里,开创了“文景之治”政治局面,更是成就了汉武帝的千秋霸业。

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