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25

第25章 五德终始说与明堂制度

邹衍之前的五行学说,只是用阴阳来解释已见的现象,用卜筮来探求未知的现象,而邹衍在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还将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五行生胜”的理论,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开创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派。

邹衍认为,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运盛衰,德运便决定这个朝代的命运,朝代的更迭也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进行的。他说,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并预言“代火者必将水”。

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邹衍还将季节划分为五季,认为天子要在相对应的方位穿着相应颜色的衣服。而且,天子应住在一间特别的大院子里,院子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统称为“明堂”。

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正厅居住,天子的衣服、食材、音乐、所祭的神等都需要遵照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安排,十二个月为一个轮回。

这个大院子中间还有一厅,供天子在季夏之月时居住。“东、南、中、西、北”的方位与“春、夏、季夏、秋、冬”的时令相配,天子则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事情,这便是明堂制度。

这种以五行相克说解释王朝政权的兴废,以五行相生说解释自然季节的转移的说法,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在当时深受民众的认可和统治者的重视,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邹衍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也是不难理解的。

“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很大,被历代新王朝的统治者视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结论,将秦文公猎获黑龙当做水德兴起的符瑞,证明自己的政权是合乎天意的,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陷入了周而复始的机械论,毫无发展的观点可言。

邹衍对宇宙空间有着广阔性的联想,遂提出了“大九洲”说,他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州,中国所在为其中之一,名赤县神州。

这种对世界地理的推论性假说,在当时及后世有扩大人们地理视野的意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不过均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