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26

第26章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荀子自幼聪慧,学问很好,有“神童”的美誉。

据说他曾到齐国稷下游学,在稷下学风的熏陶下勤奋学习研究。后因战事离齐去楚,被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在他晚年时期,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而出名,所以荀子又回到齐国。荀子知识渊博,很受齐王尊敬,被赐封为“列大夫”,又因年龄较大,三度被众人推选担任“祭酒”一职。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并趋于成熟,这使得荀子能广集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在他的思想体系里,不仅有儒家思想的枝叶,还有法家思想的萌芽,其中还间杂一些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荀子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认为治国就应当“平政爱民”。他曾游经秦国,拜见秦昭王,并对其宣扬自己的学说。可惜,当时的秦昭王正在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以求攻伐天下,对他的大道理一点兴趣都没有。荀子只好悻悻地去了赵国。

到了赵国,荀子见到了赵孝成王,得以和楚将临武君辩论军事问题。荀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权谋诡计、士卒兵刃,而是百姓的趋向;用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而是为了“禁暴除害”。如果战争得不到百姓的支持,那么,即使是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也终归要失败。

最后,荀子说:“兵要在乎善附民。”认为争取民心才是用兵之道的关键。这正与他“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即礼义和仁政相契合。他还作了个比喻:君主就好比行驶在水中的“舟”,庶民就好比“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对庶民施以暴政,那便会遭到覆舟的危险。

荀子与孟子同是儒家,但二人沿着不同的方向,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伦理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有“四端”。荀子则相反,提出了一种以性恶论为基础,以礼为核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伦理学说。

荀子从人的自然欲望上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人性本“恶”。他还摆脱了天命论的影响,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行贵于知”等观点。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喜欢声色。这是先天而生、不学而能的。只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否则,顺着人性发展,就会出现暴乱。

因此,荀子主张“礼义师法”,增益身心;若不能如此,便不足为学。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这也揭示了荀子教育学说是趋向“积善”的。

荀子认为,天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地也有固定不变的法则,这些并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有所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天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规律也不会决定社会的变化。从而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同时,荀子明确指出,社会国家的治乱兴废,与天无关,与时无关,与地无关。他还举例说:天、时、地等自然界的条件,在禹的时代和桀的时代是相同的,并没有因为一治一乱而发生改变。

继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义”之后,荀子提出了“礼”。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即“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是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的。

他还认为“礼治”与“法治”应相互结合,这样才能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中有恰当的地位。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晚年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主要思想都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其中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对汉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为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所以,后人将他和屈原一起尊称为“辞赋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