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棋与道
13107300000038

第38章 人们对死亡的界定造成了人们的“死亡”

石丰

发表时间:2006-02-10

我在网站的开篇中提到:“弗洛伊德对梦的关注已经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二十一世纪对死亡问题的研究,将导致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其实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虽然心理学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自己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但弗洛伊德通过释梦对人类潜意识的揭示,确实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当时我就想——如果人类把死亡问题搞清楚了,那一定会弄明白心理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在我负责中国本体心理学学会会刊编辑工作时,写了一篇名叫《心理学本体简释》的文章,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探索。我是学化学专业的,记得我当时是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今天,我主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死亡问题的看法。

首先,人体跟宇宙一样,都是多层次的存在,而层次是从最微观到最表面依次排列的。道家说过“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人体和宇宙确实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不仅仅人体层次和宇宙层次是对应的,而且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律。比如,物质越微观能量越大,物质越微观存在的周期越长,等等,这都是人体和宇宙共同遵守的法则。在前些年人体科学的探索中,科学工作者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质和精神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只是精神是更高级的能量存在。物质和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死亡呢?笼统地讲,没有死亡,只有变化。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他的早期文献中也有过论述。所谓“死亡”是以界定为前提的。界定是什么呢?界定即定义,人们通过界定把某种事物从宇宙的整体中隔离出来,以便于进行把握和认识。而实际的存在和人的称谓完全是两码事。那为什么说人们对死亡的界定造成了人们的“死亡”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和宇宙是全息对应的,都是多层次的存在。当人“死亡”的时候,其实只是表面层次的分子组织分解脱落,而深层空间的体并未消失。因为越深层的物质越微观,而越微观的物质存在的周期越长。也就是说,深层的物质是更稳定的,要经历更长的时间或周期才可能分解。例如,人的表层分子身体几十年就不行了,而更深层的物质身体则要长寿得多。有人问“这个深层空间的体是不是精神?”其实人的精神也要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人们对精神的称谓;一种是精神的表现形式(包括思想、印象等等),而这并不是精神的本身;一种是精神的实际或实质。我们所称谓的精神像个篮子,装满了我们平时关于精神的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很肤浅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大部分是来源于此。

那么,宗教或艺术追求的永恒生命是不是完全虚幻不实呢?我们知道所谓的永恒往往只是相对的存在。不过是依其所处的层次位置及其与相应空间结合程度的大小,而决定的存在周期的相对长与短罢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确有永恒存在之物。一般人认识世界的观点都是二元的,也就是说在我或我们这个主体之外存在一个所谓的客体,而这个客体和我们自身这个主体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观点对于确立我们的主体地位是有利的,但对于人类追求永恒的生命则是有害的。古人曾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词句来暗喻:大自然是持久存在的,而人类的改朝换代却是如此之迅速。既然如此,那我们是否能达到一种真正永恒的存在呢?

我们的答案是:能,但很难。难就难在人们很难抛弃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的成见。一切都是活的生命体,这种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成见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强大的生命体现,一般人很难突破它。其实有些教派本身就是不究竟的,误人子弟的很多。前面我们提到,宇宙是多层次的存在,而且越微观的层次存在的周期越长。其实,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成为存在本身,否则只有一死,而不管你存在的周期有多长。如果你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本源境界,佛教称之为“自性”,那么你就可以永恒。其实,宇宙本身本来就是一体的,是一个高度完备、高度智慧的生命体。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从宇宙母体中来,从自己的根本处来。在生命的终极本源处,个体生命和宇宙是一致不二的。诳妄而愚昧的人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宇宙而独存,岂不知那是它自取灭亡之路!西方科学乃分门别类之学,其分门别类不过是为了方便于人类有限智力对客观对象的把握与认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西方科学固守其分别、隔离、分析、还原之传统,则必无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