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61

第61章 船政文化的近代化启示(2)

汉代,日本是“汉委倭奴国”,但不安分,后常侵朝、犯唐。明代,倭寇是日本海盗集团,14世纪至16世纪活动猖獗,后被平定。但日本侵华之心不死,设立台湾都督府和牡丹社事件就是例证,更不要说以后的大规模入侵。沈葆桢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东洋终须一战”,临终遗嘱还念念不忘日本对台“虎视眈眈”,“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日本侵台刚结束,他就上了一个奏折,称此次之善后与往时不同,“台地之所谓善后,即台地之所谓创始也”。从这时起,他相继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治台政策和改革措施,促使台湾开禁(废除渡海到台的禁令;废除严禁台湾汉人私入“番界”的旧例;废除严格限制私铸、私贩铁器和竹木出口的法令),实行开山抚番、修路开矿、招垦减税等政策,促进台湾经济的开放、开发和改革,为台湾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顺民心,修建郑成功祠,办学校开民智。设置台北府,让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回省,并鼓励移民台湾开垦建设,密切了闽台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其意义是深远的、革命性的,在台湾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鸿章给他的信中说道:“我公在彼开此风气,善后始基,其功更逾于扫荡倭奴十万矣。”连横先生高度评价沈葆桢的巡台治台,说:“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随后几任船政大臣都亲临台湾继续沈葆桢的治台政策。丁日昌是沈葆桢推荐的继任者。他上任后两次渡海,视察台湾,精心筹划台防,主持架设电线,并设立了电报局。他还派遣船政总监工叶文澜赴台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成为中国最早投产的现代煤矿。丁日昌认真整顿台湾吏治,做好“抚番”工作,厘订了“抚番开山善后章程二十一条”,先后创建义学100余所。他还鼓励在台湾在北部试种茶叶,在南部山地试种咖啡,发展香蕉、菠萝、柑橘等经济作物。吴赞诚在船政大臣任上,亲赴台湾视察民情,加强防务,组织农耕和修路,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其间曾取道恒春,攀越悬崖,渡过大溪,忍受饥渴,行程达300里。黎兆棠两度入台主政,大力整饬吏治,惩办恶霸,同时严厉打击法国不法商人的大规模走私行为。岑毓英两次渡台,深化了开山抚番的工作,并组织对大甲溪的疏浚。他们都对宝岛台湾的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

1895年4月17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全国哗然。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激起台湾民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誓宁抗旨,死不事仇”。在这之前的3月份,台湾巡抚唐景崧已急电朝廷派陈季同赴台,授以台湾布政使,以期通过陈季同的人脉和斡旋让法国出面进行干预。外交斡旋没有成效,陈季同运用他熟悉的《万国公法》内容,与台湾绅士丘逢甲等合议,策划设立“台湾民主国”,以“遥奉正朔”,拒绝割让,并“求各国承认”。当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终于诞生,虽然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但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临时抗日民主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台湾被日本强占50年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但随后的两岸分裂,又延续了60多年。解决台湾问题,加强门户建设,是实现统一大业,攸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问题,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目前,台海局势缓和,有利于和平发展,但统一大业仍要付出艰辛。门户建设仍然是个值得深思的沉重课题。

四、自主创新是近代化建设的关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0多年来,社会转型在艰难曲折中前行,现已进入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阶段。回顾历史,正是船政拉开了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序幕,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当年,创办船政就是3000年大变革的“非常之举”。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船政衙门是一个中央直属的机构,总理船政大臣是一品官员,有权向皇帝直奏。衙门的任务也很特殊,主要是造船舰、办学堂、整顿水师。领导班子是钦定的,知府、知县只能当局员、委员,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船政瞄准当时的高科技,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进行消化吸收,使科技水平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开放实验,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它一边造船制炮,一边培养造舰驾驶人才,这本身也是破天荒的创举。它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军舰、第一艘铁甲战舰、第一台蒸汽机、第一条电报线路,率先使用电灯、探照灯,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船政还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875年开工建造的17号轮船“艺新”号,已由船政培养的学生独立自主监造,“并无蓝本,独出心裁”,其中轮机、水缸图系由汪乔年测算绘制,船体图纸则由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3人共同绘制。此后,船政建造的船舶大多数由毕业留校学生自行设计监造。据统计,自己设计监造的舰船达18艘之多。

1870年船政第三艘兵轮“福星”号下水后,清廷批准沈葆桢的奏请,成立轮船水师,由船政衙门统辖。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支同旧式水师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式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端。随后,船政建造的舰船调往沿海各港口执行海防任务。这又是一个特殊时期的制度创新。船政大胆引进,是最早进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实验区。它采取先引进、高位嫁接,后消化、研究创新,再留学跟踪、穷追不舍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是难以直接引进的,船政当年引进的技术也不可能是国际最先进的。中法马江海战的失败也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法国有5艘巡洋舰参战,中方只有1艘巡洋舰。从吨位、动力、防护能力、火炮数量和威力等方面比较,法国舰队均占优势。而且乘退潮时对我军进行突然袭击,几个小时就基本结束海战。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高科技,而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五、爱国自强是近代化建设的动力

船政的创办有其强烈的目的性,就是爱国自强。它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一种可贵探索。鸦片战争之后,关心社会的经世致用学者、思想家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点,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适时地登上政治舞台,在19世纪60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蓬勃的洋务运动,逐步形成中国近代早期的主动开放格局。奕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自强”。同治皇帝也指出“此次创立船政,实为自强之计”。左宗棠认为“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沈葆桢一再强调“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船政为海防水师根本”。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表现得相当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的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近代化建设起步是艰难的,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斗争。船政的发展也是一样,首先是洋人的阻挠。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总税务司赫德先后向清政府提出《新议略论》和《局外旁观论》,“扬言制造耗费,购雇省事,冀以阻挠成议”。英国驻福州领事也妄图把船政扼杀于襁褓之中。福州税务司美理登企图钻营入局,赫德替他到总理衙门活动,要求准其会办。法国驻福州领事巴世栋搬弄是非,造成船政正监督日意格与副监督德克碑不睦。总监工达士博荷仗势欺人,时时居奇挟制。英国驻福州副领事贾禄,企图侵占马尾船政厂界建筑教堂。1895年,法驻华公使竟要求船政后学堂改读法文。他们的企图都失败了,但却充分暴露了他们对于中国内政的干预和主权的侵犯。其次是国内顽固派的破坏。他们认为“雇买代造”,不必自己制造。他们提出一系列困难,认为“创议者一人,任事者一人,旁观者一人,事败垂成,公私均害”。1867年秋,闽浙总督吴棠利用职权进行破坏。吴棠扬言:“船政未必成,虽成亦何益?”利用反对船政的匿名帖《竹枝词》刻本,立案调查船政提调周开锡、船政局员叶文澜、李庆霖等,并奏参革职。沈葆桢挺身而出,抗疏力争,终于得到清廷支持,让这些人留局差遣,而把吴棠调离。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挑起事端,上奏《船政虚耗折》,提出:闽省连年制造轮船,靡费太重。此项轮船将谓用以制夷,则早经议和,不必为此猜嫌之举,且用之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利便,名为远谋,实同虚耗。并请旨要求停办。宋晋的上奏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内反对造船者与日俱增。首先是李鸿章对造船无信心,多次表示不赞成。文煜等上奏船政造的轮船虽均灵捷,而与外洋兵船较之,尚多不及,说能御侮没有把握。军机处亦主张“暂行停止,以节帑金”。在这强大压力下,总署通知广东、盛京、山东、南北洋及沿海各省大臣,展开讨论,从而掀起工业化进程中围绕船政是否下马的一场大辩论。针对宋晋奏议及吴棠、英桂、文煜的反对意见,曾国荃、左宗棠均认为船政有利无害,不可裁撤。1872年5月27日,沈葆桢致函总署,列举办厂好处,力驳宋晋主张,提出不能因为弟子不如师而“废书不读”,认为“勇猛精进则为远谋,因循苟且则为虚耗”,坚持“船政万难停止”。李鸿章最后也改变了态度,表示支持。船政终于迈出艰难的步伐走了出来,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近代化是一场社会变革,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猛精进、自强不息才能推动近代化的发展。爱国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林则徐一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为国为民、无私无畏、疾恶如仇、勤政清廉,尤其以虎门销烟而名垂青史。左宗棠受林则徐的人格感染,立志要继其未竟事业,其爱国情怀也十分感人。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外甥,深受其影响,亦民族气节凛然,无私无畏、疾恶如仇和十分清正廉洁,被誉为“文忠垂范于前,文肃遵循于后”。这些先贤的人格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船政学子的爱国热情。还有很多在甲申、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烈士,他们的英名也铭刻在学子们的心中。先贤风范、烈士精神,永远是激励青年自强爱国、努力向上的一种巨大的力量。

船政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面旗帜,也是福建近代化的先驱。经过10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化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回首往事,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爱国图强的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只是不同时期情况不同、强度不同、效果不同而已。从这一历史角度看,今天的民族振兴正是昨天爱国自强的延续,今天的改革开放正是昨天船政事业的继续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要靠许多代人的自强不息,爱国自强仍然是今后近代化建设的动力。

总之,在近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船政文化在开放引进、人才培养、门户建设、自主创新、爱国自强等方面的启示是十分珍贵的,其精神遗产是值得认真继承的。

〔作者简介〕沈岩,研究员,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