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30

第30章 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严复(2)

这些思想家大都与马克思同一时代,包括赫胥黎、斯宾塞、孟德斯鸠、斯密、穆勒、甄克斯等,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广泛领域。

严复思想深受斯宾塞的影响。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马克思生于1818年,1883年逝世。斯宾塞生于1820年,迟马克思2年生。1903年斯宾塞才逝世,迟马克思20年。斯宾塞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当时在英国的影响超过马克思。维多利亚时代指1837年到1901年,64年,即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统治的64年,这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最鼎盛的时期。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地位类似中国的孔子、老子。斯宾塞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可见斯宾塞思想成就和影响之大。严复1877年到英国留学,刚好是斯宾塞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受斯宾塞深刻影响就不奇怪。

斯宾塞的终身好朋友赫胥黎比斯宾塞小5岁,比马克思小7岁。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轰动全国并奠定严复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的译著《天演论》,就是介绍、宣传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严复的思想冲击非常大,这直接反映在他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只是用原书名《进化论与伦理学》一半,“进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伦理学”就不翻译了。而且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是有选择、有评论地改造了它。

史华兹(美)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什么只翻译赫胥黎原书的一半?赫胥黎捍卫、宣传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但他又认为,这仅仅局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不同于自然界的动物,由于具有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有别于自然的进化过程的伦理

严复不同意赫胥黎把自然规律的进化论与人类关系的伦理学对立起来的观点。所以,在介绍赫胥黎思想时,严复利用按语,常用斯宾塞的观点予以补正。

斯宾塞则认为,天演法则始终贯彻到人类社会的各种阶段。在物竞、天择之外,人类还最重“体合”,即形成社会。因而从根本上说,严复认为赫胥黎的社会学不如斯宾塞。因为人类的所谓先天本性,能够团结“保群”形成社会,也不过是“天演”、进化的结果和产物。人本与禽兽生下来一样,并非天生就有同情心。只是出于各自的安全利益才由散而聚,善群者才能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而生存。因此,生物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但是从结果或“末流”看,严复又批评斯宾塞不如赫胥黎,因为认为人类进化过程又与自然完全一致,只能任天为治、听天由命,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代替赫胥黎的伦理学主张的同时,又抛弃了斯宾塞任天为治的思想,采用了赫胥黎与天争胜的观点。认为弱小民族当自强,不能坐待灭亡。在民族危急时刻,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思想的真正动机,就在于要人们赶快起来奋斗,救亡图强。

严复译作《天演论》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天演论》改变了以儒家为核心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历史循环论世界观,开辟了中国思想史上堪称现代性质的进化论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采纳西汉哲学家董仲舒的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指的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根本原理,核心是三纲五常。“天”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天意。天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不变的。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历史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进化论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向前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界的“天”变了,那么人类社会的“道”也随之变化。不是周而复始循环,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断进化的过程。

第二,严复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同时也向一切有爱国心的热血儿女发出了合群保种的召唤,这正切合中国救亡现实的需要,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1897年12月《天演论》刊出,1898年6月正式出版。《天演论》的进化论引起的思想领域的革命影响了好几代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宝琛都认为严复是西学第一人。他们和陈独秀、、毛泽东、鲁迅等无一不受影响。当时不少小学教师就拿《天演论》做教材,中学老师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做作文题目,并广泛用于人名、校名。胡适原名胡洪骍,因严复进化论改名胡适,字适之。

试想想,严复翻译、介绍的大都是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现代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及其思想,怎么自己不是现代思想家?

三、严复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严复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原因主要有3点。

(一)严复具有厚实的国学基础

少年时师从福建宿儒黄宗彝等人,成年后拜桐城派宿儒吴汝纶为师,4次乡试不第,为严复奠定雄厚国学基础。

1.少年时师从福建宿儒黄宗彝等人

严复生于1854年1月8日。族谱名传初。投考马尾船政学堂时改为宗光,字又陵。入仕后,改名复,字几道。祖籍福建侯官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阳岐村)。出生于福州南台苍霞洲(今台江),父亲严振先是当地医术高明、享有声望的中医,人称“严半仙”。母亲陈氏,系平民之女,勤劳朴素,善于耕作和做女红。

严复7岁开始进私塾读书,“从师数人”,其中包括举人、他的五叔严厚甫。11岁时,师从当地名儒黄宗彝(字少岩)。当时严复家在福州台江苍霞州,与他人合赁一屋,严家住在楼上。楼下晚上常演戏,每逢楼下演戏,黄少岩就让严复就寝,等到戏剧结束后,再将他叫醒,挑灯夜战,常年如此。黄少岩所授内容不限于经书,授课后他便抽大烟,常坐在烟榻旁边,聆听先生谈说宋、元、明儒学案及典籍,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学术及治学方法,拓展了视野,为尔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少岩还向严复讲述明代东林掌故。东林党人不畏权奸、刚正不阿的气节与傲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与气度,令严复肃然起敬,激起严复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13岁时,黄少岩先生去世,病危时推荐他的儿子拔贡生黄增来(字孟修)接替他。拔贡生,是地方州、县推荐一名去国子监学习的优秀学生,相当于今天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保送生,不过更优秀,因为只有一名,而且6年或12年才一名。1866年春,刚刚14岁的严复秉承父母之命,与同邑王氏结婚。

同年8月,严振先因抢救霍乱病人不幸被传染,不治身亡。严复因家道中落,不再从师,科举入仕的道路也就由此中断了。

还好,这年,即1866年冬,适逢洋务派左宗棠在福建设马尾船政局,设制造、驾驶前后学堂。马尾船政学堂虽然是新式学堂,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入学考试考的是国学。因为马尾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观为指导,学生必须有较好国学基础。笔试作文题目为“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因刚遭丧父之痛,数百字的精美短文情深意切。而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母亲去世不久,沈葆桢阅毕严复卷子引起深深共鸣,便以第一名录取。1901年,严复给沈瑜庆(沈葆桢四子)的一首诗中提起此事:“尚忆垂髫十五时,一篇大孝论能奇。”

1867年1月,严复进入后学堂学习驾驶。食宿及医药费用由学堂提供,每月另发银4两,补贴家用。1871年5月,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航行理论科,后登舰实习。1874年6月曾随沈葆桢前往台湾抵抗日本侵略。1876年2月随“扬威”号前往日本访问。1877年3月31日,前后学堂学生郑清廉、严复等及随员30人,分赴法国和英国留学。这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二批出国留学生,也是第一批留欧学生。

2.拜桐城派宿儒吴汝纶为师

1879年9月,严复学成回国。第二年,为提高国学水平,严复特拜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派”宿儒吴汝纶为师。桐城派雄踞清代200多年。严复认为,国学博学又重视西学的,除郭嵩焘外就是吴汝纶。吴汝纶(1840~1903年)安徽桐城人,同治年间进士,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誉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十年。严复从吴汝纶学习收获很大,《天演论》因“桐城派”文雅风格为知识分子喜爱,吴称可以和晚周诸子相上下,连保守派也为之倾倒。

1898年1月、2月严复在他创办的《国闻报》发表《拟上皇帝书》,吴汝纶高度评价这篇万言书是继王安石上宋仁宗《言事书》(即《万言书》)后仅见的一篇著名变法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