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3000700000035

第35章 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如此多变

7岁的佳佳跟着妈妈和奶奶去商场,佳佳看上一只漂亮的玩具熊,要求妈妈买下来。妈妈说昨天不是才买了新款的芭比娃娃吗?佳佳撒娇一定要妈妈买,妈妈不答应,佳佳马上泪流满面……

8岁的强强看见邻居小朋友龙龙手中拿着一辆玩具小坦克,兴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龙龙不给,强强干脆抢了过来,跟在身后的爸爸夺过坦克还给龙龙,还训斥强强,“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抢玩具!你怎么不长记性?”强强愣了一下,随即放声大哭……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每个当父母的遇到后都会觉得很苦恼:刚才还在有说有笑的孩子,突然之间号啕大哭起来,父母看着变化多端的孩子,心里总会有一些困惑: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如此多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心理学家分析说,孩子有时烦躁、有时羞怯、有时快乐、有时兴奋、有时怒气冲天,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一方面应懂得理解孩子的这种很正常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明白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

从孩子的心理发育来看,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有时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应对孩子充满挚爱之情;应该能够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适合孩子的情感体验。比如端正家长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态度,经常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对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给孩子讲一些笑话、小幽默,使孩子轻松愉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多采用正面的教育,教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及愿望。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诉说,他们更愿意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绘画等方式表达。鼓励孩子把高兴的事说出来与朋友分享,难过的事说出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会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喜怒哀乐

父母自己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喜怒哀乐,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模仿学习。很多研究表明了父母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对孩子的良好作用。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因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所以要了解原因。只有孩子的各种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父母心平气和往往能抚平孩子受伤的心。

二、懂得和孩子分享快乐

父母应懂得和孩子分享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学会分享,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快乐每一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讲具有很好的效果。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人心态平和,同时促进孩子的学习欲望,对孩子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只有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就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时候,用最低级的语言,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对付”他们,伤害他们。

四、运用艺术语言

如果你只是不断的唠叨,孩子的情绪也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因此,父母要学会用艺术的语言来教育孩子。比如“记得在晚餐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这样的说法能给孩子喘息的空间。对年纪较小的孩子,等到时间快到了,他却什么都还没做,才平静地说出处罚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说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电视。”这种说法比较好,像“除非你洗好澡,否则不准看电视”这样的说法是不好的。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来讲,要协商制定罚则的约定,规则要清楚,然后微笑地走开。最后是关键的时刻,万一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工作还没做,那么只要遵照罚则即可,不需要再讨论,因为约定就是约定。

五、不要对孩子大发雷霆

不要对孩子大发雷霆,首先,应懂得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懂得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其次,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去限制孩子的合理活动。最后,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平等地站在一起,和孩子商量。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父母最好也要抱一抱孩子,但是不要着急于哄孩子,支持孩子在公众场合宣泄内心的愤怒。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做一个比较有趣的替补活动,或者给孩子一个选择:要么停止哭泣,继续当时的活动;继续哭泣,父母可以选择不参与活动。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哭吧,我去另外一个房间了,你决定不哭的时候再来找我。”只要没有了观众,孩子的哭闹就会很快停止。

六、不要威胁孩子

孩子大发雷霆时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要非常注意。首先,不要威胁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对孩子来说仅仅是一种失望,受到家长的威胁则会深深地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其次,不要惩罚孩子,惩罚只是在渲染家长的权威,却会造成孩子将来必须在严格管制之下才能遵守规则,没有人管、没有惩罚的威胁,孩子就不自觉了。最后,不要贿赂孩子,否则在孩子看来修正自己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奖赏,而不是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父母还应该明白,孩子情绪多变往往是孩子特殊阶段心理造成的,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最为常见,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往往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耐心等待,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付诸行动———发脾气。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心理阶段,使孩子尽快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