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3000700000033

第33章 孩子为什么老爱打“小报告”

小虎和妞妞是姐弟,有一次,在外边玩,妞妞推了小虎一把。小虎流着泪水跑到妈妈那里去打“小报告”:“妈妈,刚才在外面玩的时候,姐姐故意推我!”妈妈正在做饭,听到小虎的“小报告”后,随意地说:“哦,你姐姐做得不对,等会我去说她去。”小虎听到了妈妈的答复后,满意地出去了。

随后的日子里,妈妈就开始不断地接到了小虎的“小报告”:“妈妈,我要玩小汽车,姐姐不让我玩……”,“姐姐洗手的时候玩水,袖子打湿了,我就不会……”,而且范围也开始扩大,从家里到幼儿园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向妈妈报告。

小虎的报告虽然让妈妈了解了妞妞的一些行为,但是太多的“小报告”也让妈妈产生了一丝忧虑与不安,觉得孩子有点像个小侦察员一样,整天忙着找别人的错误,然后检举揭发,这对孩子将来与人相处肯定非常不利,孩子可能很难交到朋友。可是,如果不让孩子打“小报告”,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妈妈可真是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了。

孩子有一个很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打“小报告”:有时是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纠纷,向父母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为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向父母打“小报告”;有时甚至是跟孩子无关的事,看见了也跑来向父母诉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父母们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还会对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产生不快。也有的父母感到奇怪,孩子为什么那么爱打“小报告”呢?

其实,不管父母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小报告”,都应该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背后,在孩子的小小心灵中,也有着孩子自己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纠纷,或受了委屈,而向父母打“小报告”,实际上是孩子为了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孩子因为年龄小,正在形成潜在规则意识。因此,孩子常把父母的话当成不可违背的规则,如洗手时不要把衣服弄湿了。一旦有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孩子所熟悉的规则,往往会给予特别关注,认为规则是不能违反的,从而向父母打“小报告”举报这些行为。

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除了因为开始有了道德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向父母表达“他这样做不对,而我没有这样做,我是好孩子”的心理,孩子希望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怀,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特别是一些表现得很“乖”的孩子,因为乖巧,很少受父母关注。当乖孩子看到调皮一些的孩子受关注而自己却“默默无闻”,不被父母注意,就只好通过打“小报告”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诉父母,“哎,这次你们该看看我啦,我也很棒!”

同时,孩子打“小报告”也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又缺乏和别的小朋友协调的能力,所以在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纠纷”时,只能以打“小报告”的方式向父母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此外,孩子比较喜欢模仿,当孩子对某些事情难以做出是非判断时,就会以打“小报告”来试探父母对这一事情的反应。如果父母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孩子就会模仿这一行为。比如,孩子看到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也想这么做,就会向父母打报告。如果父母随口应付一下,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进而模仿这种行为。

孩子打“小报告”,大多没有什么恶意,是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获得父母的关注,以及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小报告”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先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里多加引导,才能避免孩子将“小报告”视为处理事情与吸引注意的唯一手段,丧失了独立处事的能力,甚至用来达成个人目的。

首先,孩子会打“小报告”,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父母要认真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能够得到发泄,而不是急着为孩子讨“公道”,而且还应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如孩子打“小报告”说哥哥欺负了他的洋娃娃,父母可以这么问孩子:“你哥哥欺负你的洋娃娃?那你希望哥哥要好好对待你的洋娃娃,是这样吗?”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助于孩子产生被了解、被关怀的感觉,对哥哥的怒气就不会那么大了,父母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其次,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人产生纠纷,发生争吵在所难免,向父母打“小报告”,固然有不知如何处理的因素在内,但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能讨父母欢心、不必自己花脑筋想解决办法等。因此,父母应当引导孩子自行解决。如上面的例子,父母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后,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跟哥哥之间的事情,妈妈无法插手喔,不过你可以自己好好地跟哥哥讲,请他不要欺负你的洋娃娃。”或者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如“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孩子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孩子有了信心,又有了方法,会较少用打“小报告”的方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解决方法了。

然后,对于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虽然父母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孩子不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就是错的,而且孩子有很多很多,自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让孩子意识到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

最后,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他孩子身上的一些优点,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有缺点,但他也会有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