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最经典的探险故事
12975200000056

第56章 “女骑士”探险队勇闯北极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男女平等权的争得,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极地探险的行列。

1980年11月2日,莫斯科有6名妇女踏着夜色,悄悄地登上了去切留斯金角的班机。她们一律都背着鼓囊囊的行包,手提着滑雪板和滑雪杖,神色既严肃又兴奋。她们是4名工程师、1名气象学家和1名医生。两个月前,她们还素不相识,后来,在一次共青团的集会上邂逅。当瓦列金娜谈起她想到北极探险时,其他人不约而同表示了类似的心愿。经过秘密的准备工作,有的甚至瞒过了未婚夫,她们终于踏上了去北极的路程。

飞机在第二天上午把她们撤在切留斯金角的机场上,就匆匆返回了。机场四周很荒凉,视野里只有几处破落萧瑟的居民点。她们刚敲开了一家住宅的门,一辆雪地车就来到了她们的面前。雪地车是该地的极地考察站的,当得知机场有6名扛着滑雪杖的妇女后,考察站的人立即开车来了。他们想把她们接到考察站里住,但被婉言谢绝了,因为瓦列金娜很害怕他们的款待和言谈会使她的同伴失去前进的信心。

她们就在那家涅涅茨人的家里呆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在极地考察站的人再次来到之前离开了那里,她们滑着雪飞快地闯进了茫茫雪原里。开始时,她们像所有参加旅游的姑娘一样,又唱又笑。但北极却不爱听到欢快的歌声,它用骤然发作的暴风警告了她们。气温随着暴风急剧降低,到了零下42℃。原先在莫斯科温暖住房里的娇嫩的脸蛋遭受到严寒无情的揉搓。医生克洛波娃想起了那个肯定在四处寻找她的未婚夫,不禁流出了眼泪。但眼泪很快在面颊上结了冰,所以她马上停止哭泣了。

这一天就在暴风雪中过去了。她们连滚带爬地滑行了15千米。夜幕降临了。她们找了个避风的地方过夜。在她们支好帐篷之后,欢笑声伴陪着饭菜的芳香又起了。入夜,她们便钻入睡袋睡觉。

第二天,外面的风暴依旧很大。她们缩在帐篷里认真制订她们的探险计划:每天蹬滑雪板前进30千米-35千米,每50分钟休息一次,每次休息10分钟,第五次休息时开饭;她们要穿越科拉半岛、亚马尔半岛、北地群岛和符兰格半岛,目的地是迪克逊岛。

“女骑士”探险队不顾一切地奋勇前进。她们沮丧地发现,冻土带的积雪又松又软,没有列宁格勒郊外常见的雪面冰凌,所以滑雪板不能如愿地滑动,常常变成了踉踉跄跄的步行。她们个个精疲力尽,但依旧穿越了奥斯卡拉半岛。

几天以后,她们都变得沉稳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想退却,成了真正的巾帼骑士。有一天,她们爬过一个陡坎又一个陡坎,还是望不见预期中的海岸。这时天色已黑,她们还是不停地滑。就在她们想扎营的时候,目力最好的克洛波娃看到了海岸,并且在海岸边上看到了一个小黑点。那个小黑点肯定是房子!十几天来,她们已没有在房子里过夜过,所以非常渴望能靠着坚实的墙壁美美地睡个好觉。于是她们继续向前滑行。在茫茫“白夜”里,一切变得轮廓模糊,连海岸也只是一条凸起的冰线,不见碧波,到处都是一片茫茫白色。她们找到了小黑点,果真是幢被积雪半埋的房子。她们扒掉了雪,打开了门,里面虽然空无一人,但残留的人类生活的痕迹使她们倍觉亲切:房中的一只大火炉边堆满了木柴,仿佛是专候她们的到来;而一张窄窄的小床上还叠有被子……女骑士们一时高兴得拥抱起来。

这夜,天刮起了大风,暴风雪降临了。正当她们在美滋滋地吃饭的时候,房顶发出“吱吱”的响声。瓦列金娜连忙让队员躺到角落里,而后屋面便塌了下来。她们被堵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不感到冷,但呼吸却十分困难。瓦列金娜用手扒出一个雪洞,寒冷而新鲜的空气涌了进来。

第二天,她们劳累了一天,以寻找被倒屋埋没的东西。她们不能失落任何一件物品,因为周围几千平方千米中不会有人迹,她们别指望得到任何帮助。

几十天的探险旅行,居然没有见到一个人,这是最难忍的。在去梅斯霍德诺伊的路中,沿途每隔20千米-40千米都有一个涅涅茨猎人的小屋。但因为不是狩猎季节,里面总是没有人住,所以她们每走进一家小屋,心里就不免怅惘。在这种心态之下,她们险些酿成大祸。

这一天她们照常滑雪行进,歌声由于她们已习惯北极生活后又响起来了。这时在前面的冰原上出现了一个活动的东西。人!她们心里惊呼一声,飞速向前滑去。但滑在最前头的克洛波娃猛地摔倒了,口里发出恐怖的喊声;后面的瓦列金娜立刻停了下来,打开包裹,取出卡宾枪……那是头肥胖的白熊!它与“女骑士”们对峙着,嘴里粗重的喘息吓得她们心里发颤。但它没采取任何行动,迈着摇摇摆摆的方步走开了。

“女骑士”探险队在北极探险了40天,行程1500多千米。她们吃了许多苦,但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乐趣。此外,这次行动证实了妇女在极地探险的能力,诚如医生克洛波娃所说:“妇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的心理状态,人们知之甚少。妇女喜欢有条理的特性使她们在小组中的组织纪律性更高,协调性更强。妇女比男子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她们更有耐心,更能忍受营养不足等各种恶劣的条件,并能保持幽默和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