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最经典的探险故事
12975200000027

第27章 伟大的探险家七次下西洋

郑和于1371年出生于中国云南昆阳州和代村(今昆明市晋宁县境)一个普通的马姓穆斯林人家。这家本来就不宽裕,增添了一张“嘴巴”以后生活负担更重。不过父母对新生婴儿仍然十分喜爱,并给他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马和,小名三保。

小马和出生之际,正是兵荒马乱的元末明初,蒙古统治者已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但云南仍有元朝残余势力负隅顽抗。直到1382年,明朝才起大军平定云南,马和的父亲死于战乱,11岁的马和也被明军掳走,不久被送到北京的燕王府当了个小太监。

由于马和聪明能干,办事认真,加上在后来的塞外出征和内部争夺王位的战争中,他出入战阵,屡建奇功,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才干,所以深得燕王朱棣的赏识和信任。1403年朱棣当上皇帝(明成祖)后,就把马和提拔为最受宠信的“内宫监太监”,并赐姓郑,从此又称他为“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中国是个海洋国家,汉朝就已经开辟了北起渤海、南至南越(今广东省境内)的海上交通线。以后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发展,海路可到达印度半岛西岸和波斯湾口。

明王朝建立后,农业连年丰收,商业日益繁荣,手工业也活跃起来,造船业更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显示中国的国威,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往来,明成祖决定派郑和为使者,率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人们所说的“西洋”并非今人所指的欧洲大陆,东西洋的划分以中国南部的南海为界,南海以东为“东洋”,南海以西为“西洋。”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从苏州浏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启航。62艘巨船加上更多的中小船只依次离开码头,在万里长江上一字排开,像条长达10余里的巨龙,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浩浩荡荡地向前驶去。

船队由江入海,转舵改向,在辽阔的东海上向南进发。他们掌着舵,扯起篷帆,“维绡挂席,际天而行”。船队中有不同类型的船,除众多的“宝船”之外,还有专用的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中等的宝船有37丈多长,15丈多宽。大的宝船长达44.4丈,宽18丈,有9根桅杆,12张船帆,简直可以同现代的万吨巨轮相媲美。船上有各种级别的行政官员、军事人员、航海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以及通事(翻译)和众多的医务人员,共计近3万人。

大海茫茫,广漠无垠,流动不息,变幻莫测。水下有暗礁、浅滩;水面有急流、漩涡。为了保证航海安全,郑和船队里的船员大多是来自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民,有火长、水手、舵工、班碇手,有铁锚匠、搭材匠、买办、书算手。他们掌握和利用潮势、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坚持观测探路。观,就是把沿途所见的山、滩、礁、沙详细记录下来;测,就是用指南针定向导航,用“牵星术”定位测距,用铅锤测量海水深浅,用铁钩钩取海底泥沙并根据泥沙颗粒的粗细判断船离海岸的远近,用绳子栓上鸡毛做成的“鸡毛海洋计”放在海面测定海水的流速。他们将观测所得,形象地标明在一张图上,这就是传至今日的《郑和航海图》。该图共20幅、40面,国外有些学者把它称誉为“一幅真正的航海图”。

船队在南海扬帆南下,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接着又到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沿着马六甲海岬北上进入印度洋,横跨孟加拉湾,绕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到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一次航行花了两年时间,于1407年9月回国。

明成祖看到出使海外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于是从此以后,一次又一次地派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船队7次往返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程10万余里,到过30多个国家。船队每次都是利用季风出航、回航,所以每次出航时间几乎都在冬半年,利用冬季刮的偏北风;每次回航时间都在夏半年,利用夏季刮的偏南风。

1417年5月,经过两年时间的充分准备,郑和开始第五次航行,也是最远的一次航行。郑和一行循着以往航行过的路线,访问了占城、爪哇、旧港(今巨港)、满剌加、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古里和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以后,又沿着阿拉伯半岛东南海岸,经祖法儿(今阿曼境内的佐法尔)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入口处的阿丹(今也门境内的亚丁),再越过亚丁湾,沿非洲东海岸到剌撒(今索马里北部的泽拉),接着绕过太陆的东北角向南航行,到达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和卜剌哇(今索马里布腊瓦一带),最后来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的竹步(今索马里东南海岸的准博)和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一带),于1419年5月回国。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1432年1月至1433年7月,出航时他已59岁。这次出航他实现了一个穆斯林的夙愿,船队穿过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访问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特地到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去朝觐。郑和的去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回国后,不久去世,但也有人认为郑和并没有随船队回国,而是在1433年4月上旬病故于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古里。无论如何,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留下了丰富的航海记录:一字展开式绘制的《郑和航海图》,以我国南京为起点,遍及今南海和印度洋沿岸诸国、诸地一直到非洲的肯尼亚,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丰富的航海图,保存在明代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铖位编》一书详细记录了航程中罗盘针所指的方位,是一本十分珍贵的航海手册,可惜已经失传。郑和的随行人员马欢、贵信和巩珍分别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记》,记载了历经30多个国家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等情况。

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人员之众,技术装备之精,历时之久,影响之深,在中外航海史上是空前的。直到15世纪初期,外界对非洲的认识仍然是一片茫然。虽说古代腓尼基人曾在2000多年前乘船绕行过非洲一周,但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对非洲的认识。欧洲尽管和非洲相邻,可他们心目中的非洲也仅局限于北非一条狭长的海岸。而《星槎胜览》却对赤道南北的非洲东部海岸国家的气候、水土、生物、物产、民族、风俗等等作了生动详尽的描写,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了人们的地理视野。直到现在,在郑和七下西洋到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流传着不少“三宝太监”的传说和故事,保存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镇和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