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素养卷)
12964900000003

第3章 第3种好习惯:让孩子学会欣赏美术之美

习惯点滴

美术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它需要孩子眼、手、脑紧密配合,要求孩子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主要特征,然后运用各种手段描绘出来。喜欢参与美术活动的孩子能在其中学会观察,学会集中注意力,有倾向地锻炼形象思维以及一定的抽象思维,从而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

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活动非常有趣,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动手,去创造。观察仔细的父母会发现,沉浸于美术活动的孩子特别专注,他们灵巧的双手在白纸上涂涂抹抹,在泥堆里捏捏揉揉,就能完成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在作品成功的一刻,你会听到孩子银铃般的笑声,这些笑声能感染天边的云朵。如果仔细去看看孩子们画的那些画,你会发现稚嫩的线条勾勒出了生动的画面,大胆的色彩运用渲染出了鲜艳的空间,那是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也是装在孩子心里的世界。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惊喜,当你看到那些歪歪扭扭捏出来的泥人,翅膀歪在一边的纸盒,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小铃铛……你还会皱起眉头吗?不,不会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因为这些作品实在是太可爱了。

给孩子创造机会吧,让他们去信手涂鸦,在小小的年纪就拥有自己的想象王国。美术的魅力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而在孩子长大以后,美术也会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亲密伙伴,甚至是灵魂的伴侣,这也正是美术的魅力所在。

习惯故事

这是一个画家追求美术之美的生命历程。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就认识了思特里克兰德。那个时候,我刚刚进入伦敦的文学界,结识了喜欢和文艺界人士交往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进而认识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看上去有些乏味,但举止得体,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证券经纪人,在一群文学艺术家里看上去毫不起眼,而且交谈起来也索然无味。

然而忽然有一天,“我”听说这位平庸的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毫无征兆地抛弃了家庭,去了巴黎。很多人都很好奇他这么做的原因。“我”受他太太的委托,来到巴黎寻找他。等我找到他并和他坐下来恳谈的时候,才得知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绘画,他为之不惜抛弃自己的家庭、财产、工作和名声。这样的选择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他不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而是一个应该具有责任感的中年人,这个年龄开始学绘画也有些晚了。不仅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毫不掩饰对他的鄙夷,连他的妻子也无法理解他的做法。最终,他自己一个人留在巴黎开始了自己迟来的绘画生涯。

“我”再次在巴黎和思特里克兰德相遇是通过“我”的画家朋友施特略夫。通过他,我得知思特里克兰德现在的生活非常的穷困潦倒,连饭也吃不饱,但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画笔,也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经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作画,沉浸在自己的美术世界里自得其乐,尽管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同。施特略夫是第一个发现他的天赋的人,不仅将他的作品推荐到画廊里去,而且在他生病的时候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可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这种恩惠并不感激,仍然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施特略夫作品中的不足,对施特略夫太太的离婚决定不置可否,即使她为他自杀,在他心中,她也只是一个模特而已。在此期间,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展示出了非凡的绘画才能,他以施特略夫太太为模特的画作打破了传统的桎梏,显示出了强烈的个性,展现出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把人的现象引向前所未有的境界。而他的其他作品正在尝试全新的手笔,其实已经开创了绘画史上的新时代,虽然“我”对他的技巧一无所知,却能感觉到作品中想表现出的力量,就像他正在奋力寻求表现手段而备受折磨的灵魂一样。

之后他去了马赛,“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见过他,直到“我”因为机缘巧合踏上南太平洋群岛中的塔希提岛时,才发现思特里克兰德在尝试过各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最终来到了这里。“我”通过这个岛上的其他人,了解到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岛上的生活:这个岛可以算作是与世隔绝,有着与文明社会不一样的价值观,他在这个岛上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着自己的绘画。他还娶了一个岛上土生土长的妻子爱塔,并且有了两个孩子,他的妻子无条件地支持着他的创作,即使在他患上麻风病之后依然对他不离不弃,毫无怨言。他的病越来越严重,他的眼睛甚至都开始看不见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绘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思特里克兰德在自己的木屋里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将它付之一炬,使得后人为之叹息。之后,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的价值得到肯定,世间一幅难求。

“我”记录下与他相识的过程。在朋友亲人的眼里,他也许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也绝对是一个惹人嫌的人,因为他一直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坚持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不被这个社会所影响和同化,他对所受的苦没有任何怨言,也不会感激别人对他的帮助,更不会考虑周围人的想法和需求。他是一个为绘画所生的人,他的生命的所有价值都将在美术的世界里得以实现。

这部小说就是毛姆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

教育良方

美术的美极具冲击性,那些绚烂的画面,那些生动的雕塑,那些小巧的工艺品,都会让人赞不绝口,这样的美应该如何让孩子领略到呢?

和孩子一起感受“美”

美术最重要的,是要带给孩子“美”的感受。欣赏水准较高的艺术作品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孩子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父母必须把孩子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因为这是孩子未被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孩子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如果父母制止、批评甚至训斥孩子在看到美术作品时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妨碍他们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所以在孩子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父母应当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帮助孩子加深对生活的感受

孩子在美术方面反映出的基本都是生活中的内容和感受。如果孩子的生活有较多的限制,或者说父母忽视了对其感受方面的引导,孩子表现出来的内容往往会比较单一。这样其实对于发展孩子在美术方面的能力相当有害。所以在平时,父母需要多丰富孩子生活内容和感受,包括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锻炼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适当地提示他加强对于自身感受的表达,这样对提高孩子的美术素养会有较大的帮助。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在孩子对美术的接触当中,父母应当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空间。这样的自由其实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无论孩子的创作是怎么样的,父母都不应当去干涉,既不可以规定他的表现内容,也不可以限制他的想象空间,更不能去制定一个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此外,父母最好不要去给孩子做示范,而是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尽可能地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第二,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比如在家里给他留一面墙,让孩子可以充分自由地在墙上画,也可以在墙上钉一张大纸,定期可以更换,尽量保护他们自由的天性。父母还可以把孩子画出来的画按照时间收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还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延伸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据说主人公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小说的情节就是取材于他的生平,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这部小说的名字很有趣。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正如书中写的那样:“天上的月亮要去摘,脚边的一枚六便士却弃而不取。”小说也表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

《月亮和六便士》与高更

《月亮和六便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画家高更最震撼人心的传记。在小说开头,毛姆自由发挥了一个文学家的想象与构思,勾勒出思特里克兰德在伦敦、巴黎的生活也许和高更有所差异,但当小说的视野转向塔希提岛时,毛姆已经完全忠实于高更的精神实质。为达到写实,毛姆收藏过高更的一些画作,并对此加以仔细揣摩研究,他甚至还曾专程前往塔希提岛,实地考察高更的生活环境。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描写思特里克兰德壁画的文字,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对高更生平最重要的、囊括其生命终极哲思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提炼和影射。

《月亮和六便士》与乌托邦情结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带着笔下的主人公逃离社会,带着对文明和人性的无限凄叹回归于原始的塔希提岛,把他对人生和人性的期望寄予在返璞归真的幻想中。他体会的“人生,就像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草茵茵的牧场,与郁郁的树阴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汇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

推荐版本:《月亮与六便士》,(英)毛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徐河编写)

习惯箴言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英”卡莱尔)

有智慧而不将其灌注于生活的人,犹如一个只耕田而不播种的农夫。(“古波斯”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