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点滴
文学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好比夜空里闪耀着的星星,海面上卷起的浪花,山涧中奔腾的溪流一样,都是可以激发出生命力的。文学给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营养和支持,如果失去了文学的陪伴,那么孩子的成长将会变得乏味而曲折。他们或许会暴躁,或许会悲观,或许会肤浅,或许会怯懦。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天生就是亲近文学的。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和文学在一起。睡觉前他们喜欢听妈妈讲的童话,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他们能脱口而出的童谣,在翻阅图画书时他们自己讲述出来的故事,都是孩子和文学亲近的结果。不要担心孩子会沉浸在书籍中变成一个书呆子。恰恰相反,如果孩子不愿意亲近文学,那他将失去成长过程中最优雅最诗意的部分。他可能沉浸在电脑游戏里不可自拔,他可能在外面大摇大摆挥霍时间,他可能整天都埋头于题海以至于没有办法停下来休息。如此的成长过程难道不是苍白单薄的吗?
连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着的少年阿廖沙都向往着文学,何况是我们幸福的孩子们呢?将这扇神秘的大门打开吧,让文学永远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习惯故事
少年阿廖沙早早就失去了父亲。他和母亲以及刚生下来的弟弟,跟着外祖母住进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一直都充满了仇恨,因为两位舅舅一直觊觎着外祖父那点微薄的财产,并为此争斗不休。大人们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幸亏有了亲爱的外祖母的照顾,才使得阿廖沙在这个贫穷的家庭里有了立锥之地。他喜欢外祖父教他识字,虽然外祖父会经常毒打外孙们;他也喜欢听大人们给他讲故事,虽然这样的幸福时光并不多。就靠着一点一点认的字和口头讲述的故事,阿廖沙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有时候他自己也能随口编出一些无意义的诗行,或者将这些诗行换一种说法,表现出了最初的创作欲望,可这些只会让大人们恼火不已。很快,童年就过去了。随着母亲的去世,阿廖沙不得不提前走入“人间”,到残酷的社会中谋生。
底层社会的生活异常地残酷,为了谋生,阿廖沙在作坊里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在东家的家里做过杂役……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身体的疲惫并不是最辛苦的,让他最难以忍受的是,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低俗无礼,鼠目寸光的小市民,他们的人性因为贫穷和生活的压力已经不知不觉地堕落到了最底层,他们见识浅薄,欺善怕恶,每天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背后诋毁他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阿廖沙渴望着出路和改变,书籍填补了他空虚贫瘠的心灵,帮助他在黑暗中坚定了自己的追求,他也在借阅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更为高尚的人,在他们的引领下走向一个更为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阿廖沙自己也承认,在这段糟糕到了极点的日子里,是他阅读的那些书籍、那些文学作品给了他力量,使他了解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比如说,他在裁缝的妻子那里借到了书,他知道东家并不愿意他读书,所以他悄悄地藏在厨房里看。不敢用蜡烛照明,他试着从橱架上拿了一只铜锅子来,用它把月光反映到书上来看,可这根本就行不通。于是他爬到墙角下的凳子上站着,凑近圣像,借着长明灯的光看。不料看得倦了,趴在凳子上睡着了,被东家发现遭来一顿毒打。可是就这样旧得像秋天落叶一样黄沉沉的书页,毫不费力地把他引进了一种不同的境界中。这是一本格拉维埃·德·蒙特潘的小说,描写着奇异的生活。这本小说写得非常简单明白,字行当中好似躲藏着一绺光,明白地照出了善事与恶事,使读的人热爱和痛恨,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人们的命运。字里行间记录着斗争的起伏,使人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不仅忘掉了一切,更随着书里面的感情而心潮澎湃。读这一页时,沉浸在欢喜的感情中,读第二页时,又满含悲伤的感情。
阿瘳沙阅读的书目很杂,但并没有妨碍他观察现实的真相,也没有减弱他对理解别人的追求。书中的知识像一朵透明而不能穿过的云,围住了少年,使他对许多容易传染的污秽和可恶生活的毒素有了一种防御能力,更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他文学的修养和感受力。他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他从罗坎博尔那里学会了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被环境屈服;他从大仲马的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必须献身伟大事业的愿望。他热爱快乐的皇帝亨利四世,并且认为他和人民拥有着相同的平等的权利,这在其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啊!阿廖沙的这些书没有白读,他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是周围的人无法教给他的,而他却愿意把这些道理讲给其他人听。他所读到的故事经常在脑子里就混到了一起,变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不单有动荡不安而又美丽的生活,还有充满着火一样的热情,各种狂暴的戏剧,华丽的贵族趣味,梦一般的幸运、决斗、死亡,高尚的言语和卑鄙的行为。在他的故事中,罗坎博尔代替了拉·莫尔和阿尼巴尔·科科纳斯等骑士的形象,路易十一变成了葛朗台的父亲,奥特列塔耶夫骑兵少尉与亨利四世混起来了。这种凭着灵感变换人物性格和变换事件的故事,不仅大大提高了阿廖沙的文学创造能力,而且还为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奇特的世界。
逐渐地,他能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读屠格涅夫的作品,感觉到作品都明白易懂,人物是那么纯洁,一切用简朴的话所谈的事物是那么美好,像秋天的天空一般晴朗。而后他又读了波缅洛夫斯基的《神学校随笔》,最深刻的感触是这部作品同圣像作坊的生活是那么的相像,因为他完全了解这种心理。他认为读俄国的作品很好,使人能常常在书中感到一种熟悉的和伤感的东西,好像在书页中隐藏着大斋节的钟声,把书打开就轻声地、嗡嗡地响起来。但是他最喜欢的是狄更斯、华特·司各特。他们的书使人联想起大教堂中节日的弥撒,虽然稍嫌冗长沉闷,但非常庄严,让人愿意向他们低头膜拜。而他读过许多小说后,认为妇女在生活中是最好、最有意义的。外祖母所讲过的圣母、贤女瓦西莉莎的故事,以及阿廖沙亲眼见到的人生之母的女性们,还有书中那些善良的女性,她们都能美化这个缺乏爱、缺乏快乐的社会。
尽管世事险恶,但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一个美妙“人间天堂”。少年阿廖沙在文学作品的陪伴下健康地成长起来,怀揣着梦想踏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大学中。
教育良方
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首先是必须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只有热爱阅读作品才能真正地读懂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进入文学的世界。当然,对于有兴趣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这会给他们一种更为崭新的体验。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在孩子识字之前,父母可以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怀里,由父母讲述作品,孩子跟着图画听故事,可以培养孩子最初的兴趣点。当孩子识字以后,父母可以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自主阅读,当孩子看完一篇文章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孩子感到兴奋和自豪。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是培养孩子欣赏文学之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对父母来说,为孩子选择书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孩子的年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比如在孩子3岁之前,应当是培养孩子对书本的兴趣,书的内容以一些漂亮可爱的卡通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有趣,图案具有装饰性,有没有文字并不重要。孩子?3?~?5?岁期间,父母可以选择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书,内容可以是简单的童话故事,也可以是走迷宫、图案对比找错或图画谜语之类的读物。孩子?5?~?6?岁期间,文字阅读很重要,内容应该包括比较复杂的童话或寓言故事、简单生活常识和技巧等。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挑选名著的缩写本,缩写本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变得短、小、轻、薄,而且充满了阅读障碍,难以构成真正的文学魅力。
鼓励孩子自主创作
鼓励孩子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空间,给他们预备一个合适的本子,一个安静的环境是最起码的。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笔,鼓励孩子把玩的、读的、想的真实地记录下来,加以真切地抒发。此外,父母要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作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其优劣,而是应该试着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对孩子自信心大有帮助。
延伸阅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转体三部曲小说。作家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上一代人的成长。无论是短篇佳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无垠的精神世界。
“三部曲”
“三部曲”源于戏剧,最初是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后来文学家借用了这一术语,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现“三部曲”更广泛地见于文学。中外文学史上不少作家都创作过“三部曲”。比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等。在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涌现出的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巴金的《家》《春》《秋》等。
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
毫无疑问,在这三部曲中,一直围绕的核心问题都是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苦难的童年和辛酸的少年生活使得他早早地就知道如何为生存斗争,遭遇的每一件大事都会引起一种意识的觉醒。书籍充当了他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对他的教育和启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喀山时期更是他在“社会大学”中苦苦寻找光明的艰难过程,使他最终成长为积极探索生活真理的青年。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实际上也代表着俄国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最终走向新生活。
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展现
不同于其他自传体小说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更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清楚地揭示了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沙皇统治下反动的社会制度,还用大量的篇幅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的情景,更在《我的大学》中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界、思想界的状况,深刻地将个人与社会生活结合到了一起。
推荐版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著,译林出版社,1998年。
(徐河编写)
习惯箴言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罗丹)
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德”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