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点滴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谁也不可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每个人都需要和身边的人有或多或少的交流。倾听他人的故事,参与他人的人生。生活就是一张网,在你与他人的人生接点上,总会发生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事情。即使接下来你与他们分道扬镳,他们生活的痕迹却清清楚楚地留在你的记忆里。每当回溯往事,他们的形象就像照片的底板一样,在黑暗中慢慢显露。
不要漠视他人,你与他们生活在同一张网中。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如果他人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那么他们前世一定为此非常努力过,才换来今生转山转水转佛塔,与你相见一刹那。所以,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请珍惜他们。他们或许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未讲完的话,才留到今生,不辞劳苦地讲给你听。不管用眼泪也好,用微笑也好,用愤怒也好,用怅然也好,他们用最合适的方式教会你长大。
不要漠视他人,你与他们难得今生再次见面。
习惯故事
有一个喜欢“多管闲事”的小女孩,她就是住在北京城南小胡同里的林英子。
在她住的这条胡同的最前头一家,是一座专门接收来京考试学生的“惠安公馆”。小英子经常看到一个扎着细细长长的麻花辫的女人——秀贞,不过爸爸妈妈一直告诫小英子不要接近她,他们说秀贞是一个疯子。可是,在小英子的眼中,秀贞就像邻居家的任何一个大姐姐一样,她还会站在公馆前面对着小英子笑呢!小英子对这个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女人充满好奇。于是,她走进了惠安公馆。秀贞捣碎指甲草上的红花给小英子染红指甲,小英子看着秀贞照顾胖嘟嘟的蚕,听着秀贞给她讲自己的故事。原来,六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名叫思康的穷苦大学生来北京读书,住在惠安公馆,秀贞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后来,他们恋爱了。秀贞怀了思康的孩子,在桂花飘香的时候生下了小桂子。只是,被家中急电招回去的思康却再也没能回到惠安公馆。秀贞的家人狠狠心把小桂子丢在了齐化门那边,深受双重打击的秀贞自此便精神失常了。尽管如此,每当提起小桂子的时候,秀贞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她一直猜测着小桂子的高矮,为她裁剪四季衣服。或许是秀贞身上的母性拉近了秀贞和小英子的距离,小英子并不害怕这个“疯子”,还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的下落。
小英子某次去油盐店,认识了妞儿,她住在胡同往南的井窝子旁。她是被现在教她唱戏的爸爸妈妈抱养的,爸爸经常拿着鞭子抽她,妈妈脚有点儿跛,靠给人家缝补衣服赚钱,妞儿决定寻找她的亲生父母。有一天,噼噼啪啪下着大雨,妞儿被大雨困在了小英子家中。小英子受了凉,烧得厉害,在妞儿的脖子后面,她发现了秀贞曾经提到自己女儿身上才有的青记,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这天,她拉着妞儿一直走到秀贞房里,还偷偷地取出妈妈的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
后来,小英子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在她新家的斜对面有一块空地,长满了草。有一次,英子跑到空草地里替别人拣球,她在草丛里左找右找,走到近墙角那儿的时候,发现一个反扣着的铜盘子,下面是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带穗子的桌毯和一件很讲究的绸衣服。几天过去了,小英子仍然挂念着这个铜盘子。于是她再次走进那块空草地。但是当她拨开那丛草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很耐心地和小英子讲话,他请小英子别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他还想给小英子讲他弟弟的故事。几天之后,小英子又在空草地上发现了他。他告诉小英子,他娘因为他不争气已经哭瞎了眼,可是他的弟弟是个有志气的好学生,他想赚钱供弟弟远赴重洋去念书。他和小英子还订了约会——一起去看海。暑假来了,小英子拿着刚取的作业题目走进新帘子胡同,却突然发现那个给她讲故事的人、那个和她约好要一起去看海的人竟然是偷别人东西的贼,而他之所以被捉住,竟然是因为小英子捡到的一个小金佛把秘密泄露给了便衣警察。小英子慢慢地躲进门里,心里想着要写一个“我们看海去”的故事。
革命闹得越来越厉害了,小英子总是能看到一车又一车要送去枪毙的大学生。看着这些背了手不说话的人,英子总是想起她的同乡叔叔德先。在小英子眼里,德先经常去她家蹭吃蹭喝,还总是要惹得爸爸抱怨妈妈的厨艺。一次,施家的兰姨娘躲到小英子家,英子的爸爸对她出乎寻常的好,他给兰姨娘买衣服料子,还陪着兰姨娘坐在炕头抽烟。谁知,兰姨娘却向英子打听德先叔的事情,英子便当起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传声筒。七月十五晚上,他们三人一起去逛花灯,德先叔还把易普生的《傀儡之家》送给兰姨娘。过了几天,三人一起看电影,一起去三贝子花园照哈哈镜。再后来,兰姨娘剪掉了油光锃亮的麻花髻,变成了女大学生的打扮,德先叔和兰姨娘就这么一起离开了小英子的家。
宋妈是从乡下进城给小英子的弟弟当奶妈的。宋妈自己也有两个孩子,小栓子和丫头子。她的丈夫黄板儿牙每年两次进城看望宋妈,而宋妈自从来到小英子家里,已经三四年没回去了。有一天,黄板儿牙赶着驴车来看宋妈,宋妈才知道原来她整天念叨着的小栓子失足跌落在后坡的河里淹死了,而丫头子早已被黄板儿牙送给了一个赶马车的。接下来的半个月,宋妈跑遍了北京城的车马行,也没有打听到丫头子的消息。这一次,宋妈坐着黄板儿牙的驴车回到乡下去了。
几年之后,小英子毕业了。像曾经答应爸爸的那样,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致谢辞。只是爸爸没有出现在毕业典礼上。在番石榴还没熟的时候,小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而小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小英子的童年记忆中,她的生命中真真切切地走过了这样的四个人:被人家称为疯子但却让英子喜欢的秀贞;被人家称为小偷但却和英子有过约定的他;一个从麻花辫变成学生头的兰姨娘;一个给人家养了四年孩子却失去了自己孩子的宋妈。他们都曾出现在小英子的生命中,虽然很短,但却教会了小英子成长。
教育良方
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
人们常说:“身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走在路上。”“走出去”是一切故事的开始。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见到怎样的人、怎样的景,只是很巧很巧地,偶然遇上了,就像童话开头那么美丽。孩子的人生之路可能从此多了这么一个人,多了这么一种可能。
对别人以礼相待,真心相助
谦逊的言行和高尚的举止最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家长可以培养孩子谦虚礼貌的美德,具有这种品德的孩子比较容易走进他人的生活。当孩子和他人认识之后,他可以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而怀有善良之心的他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处理事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赢得一个倾心相交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
家长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承受苦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可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挫折是必须的。家长不应该隐藏生活的另外一面,应该让孩子认识到生活的困苦之处,让孩子明白人是需要相互帮助才能飞翔的断臂天使。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孩子就会知道,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总是非常期待获得他人的帮助,或许这种帮助总是让人难以开口寻求,但是孩子却可以通过温柔的方式达成他人的心愿。这样孩子也可以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漠视他人的求助和生活。
驼铃叮叮咚咚,一声声敲击着北京城南的街道。曾经,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在冬日的骄阳里学着骆驼的咀嚼,童年就在一次次的冬日,一次次的咀嚼声中消失了。这个小女孩就是林海音,她带着对北京城南那些景、那些物、那些人的回忆写下了《城南旧事》。作品是以她儿时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60年。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城南旧事》是一本儿童与成人都适合阅读的书,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起来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它就像深藏于闹市之中的老北京一样,安安静静地躺在书店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当你拿起这本书,它却像蛇一样直钻到你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看到淡淡的忧愁
哀愁怎么能看到呢?哀愁应该是被感受到的,但林海音淡淡的文字却像一只画笔,浅浅地勾勒出几个倚着门站立的孩子,天桥上搭台唱戏的女伶,赶着毛驴挂着褡裢的汉子……
三毛曾经说过:“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的那么完美。”可是在林海音的笔下,这个关于童年的故事却饱含着一种凄婉的味道。整本书分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短篇故事,每一篇都浸染了浓浓的惆怅,这是怀念特有的忧郁滋味,典雅柔美,令人叹息。在《惠安馆》一章中,秀贞和小英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小英子说:“青草长起来,绿叶发出来,妈妈说,我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春天。”秀珍说:“小桂子呀,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秋天。”一个疯女人和一个小女孩坐在一起,轻声细语地讲着关于出生时间的对话,可是林海音没有说确切的数字,她的时间在青草的生长中,在绿叶的荣枯中,带有渺远的味道。在《我们看海去》中,英子走进空草地想找那个为他讲故事的哥哥,却没有看到他的踪影。作者这么写道:“我很想把石头挪开,打开包袱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但是我没敢这么做。我愣愣地看了一会儿,想了一会儿,眼睛竟湿了,我是想,夏天过去,秋天,冬天就会来了,他还会常常来这里吗?天气冷了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他的弟弟到国外去念书,那时他呢?还要到草地来吗?我蹲下来,让眼泪滴在草地上,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伤心?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人家说她是疯子,我却很喜欢她。现在这个人,人家又会管他叫什么呢?我很怕离别,将来会像那次离别疯子那样和他离别吗?”“《城南旧事》,林海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93页。”这个为了供弟弟漂洋过海念书的人,他曾经对英子讲过自己的故事,英子曾经对他念过诗,他俩曾经有过“我们看海去”的约定。仅仅是愣愣地看着那块石头,英子敏感细腻的心就已经为他的境遇而流泪担心了。
英子的童年写满了离别。秀贞离开了,他离开了,兰姨娘跟着德先叔离开了,宋妈也跟着黄板儿牙离开了,爸爸也离开了。就这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哀愁一点一滴浸润着林海音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淡淡的哀愁。
听到生命的拔节
这样一部安静温柔的小说,它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部讲述成长的寓言。那些点缀在英子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这样匆匆远离,在英子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秀贞和妞儿离开之后,小英子从沉睡中醒来。妈妈故作欢快地讲着将来的事,小英子当时却“没有再答话,不由得再想——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水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同前书,第?68页。”是的,昨天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为过去,时间永不停歇地往前走着,毫不回头。但是关于秀贞和妞儿的一切,却像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深深地烙印在小英子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她呼吸的每一寸空气里。在小英子的回忆地图上,她们一直都在那儿,眨着亮闪闪的眼睛,望着一点点长大的小英子。
小英子小学毕业的那一天,爸爸没有按照约定来参加毕业典礼。听着同学们唱起那首离别的歌,成长就像一幕悲喜剧在眼前展开。成长,做大人,常常有人要小英子做大人。“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同前书,第? 147?页。”尽管这些人随着小英子的长大都没了影子,却像英子回忆中童年的驼铃声回响在冬日的暖阳下一样,教会小英子思考离别与从容地面对离别。所以,当小英子的爸爸去世的时候,她才能拥有内心深处的镇定与安静,她才能用坚强的眼光看着垂落的夹竹桃——爸爸的夹竹桃,然后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走在成长的路上。
生命本就是一个消逝的过程,像每日的阳光,终究会落到看不到的地方。如果消逝是一种痛,如果离别是一种痛,如果只有痛过才能成长,就让我们安之若素,倾听生命拔节的那一声以及那一生。
推荐版本:《城南旧事》,林海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刘伟编写)
习惯箴言
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印度”甘地)
挖掘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拥抱万物生灵,接受整个大自然及其美丽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释放自身的使命。(“美”爱因斯坦)
一开始是我们教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有必要教化人类和自然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法”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