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有话对你说
12945300000018

第18章 结肠

结肠占了大肠的大部分,根据大肠位置的特点,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结肠又可以分为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位。结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食物行到这里,营养已基本被吸收尽了,但结肠还是有它自身的功能,没有这些功能,人就不能生活,哪怕功能差一些也是不行的。

结肠长约1.5米,沿着腹部的边缘,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

结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结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第一是在肠表面,沿着肠的中轴有3条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结肠带;第二是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第三是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为肠脂垂。

结肠起始的膨大盲称为盲肠,长 6~8 厘米,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加回肠。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部。此处的黏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厘米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下端游离,一般长 7~9 厘米。阑尾全长都附有阑尾系膜,其活动性较大。

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升结肠长约 15 厘米,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藉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横结肠长约 50 厘米,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降结肠长约 20 厘米,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升结肠相似,后面藉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形成左右相对称。

乙状结肠长 40~45 厘米,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 3 骶椎前面移行与直肠相连。乙状结肠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处可触及。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较大。

支配结肠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自主神经系统,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支配血管的活动,控制内脏平滑肌的舒缩以及腺体的活动,又称为内脏神经。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同时又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和腺体分泌;相反,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活动和腺体分泌。结肠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下,两类神经相互作用,相互对抗,又经常处于巧妙的相对协调中。

结肠运动与小肠运动最明显的区别是结肠运动较小肠运动为缓慢,对刺激的敏感性也比小肠低。小肠的运动特点是小肠的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节段性收缩,它可以使食糜和消化液完全混合,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并不能推进食糜;另一种是蠕动,与节段性收缩联合作用,把食糜推向前进。但结肠的运动特点是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一特点对于结肠作为粪便暂时的储存所是很适合的。结肠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空腹时多见的袋状往返运动,这种运动不能向前推进食物残渣,达到吸收水分的目的;第二种是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所发生的分节推进运动,以及多袋推进运动,这两种运动均可推动食物残渣向前运动;第三种是结肠的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可以使肠内容物缓缓向前推进。此外,结肠还会发生一种进行很快、而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集团蠕动可使一部分肠内容物由横结肠一直推移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由胃、结肠反射所致。

关于影响结肠运动的调节因素和控制因素尚未完全了解。以下各种因素都可增加结肠的运动。进食后以及排便时都可增加结肠的蠕动,这是由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所谓条件反射,即人在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等都可引起胃肠的蠕动。所谓非条件反射,即食物对胃肠的机械性或化学刺激以及温度的刺激,使胃肠黏膜的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胃肠平滑肌,使胃肠平滑肌收缩。食物对胃肠壁的刺激,还可不通过中枢神经的参与,而是通过局部反射即可引起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蠕动。体内的某些活性物质,如 5-羟色胺、前列腺素 E1等,也可引起肠道平滑肌兴奋,使肠平滑肌收缩加强。此外,一些药物,如乙酰胆碱、烟碱、新斯的明等拟胆碱药,可通过兴奋支配胃肠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经而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

抑制结肠运动的因素亦很多,常见的因素有:人在进入睡眠时,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水平均降低,肠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结肠运动也减弱。人的情志不畅时,常可致结肠的运动减弱,这包括思想负担很重,或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使人处于情绪紧张状态,神经的兴奋偏盛,人体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致结肠运动减弱。还有一些药物,如胆碱受体阻断药中的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酊(或颠茄片);神经节阻断药中的六甲双铵、美卡拉明、潘必啶、樟磺咪芬等;抗忧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镇痛药中的吗啡等,都可引起肠平滑肌松弛,使结肠运动减弱,故以上药物可导致便秘。还有一种因素,就是结肠的运动功能紊乱,易变为顽固性便秘,尤其是左半结肠的运动减弱时,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则水分被吸收过度,大便更难排出。极少数人则因为天生的乙状结肠过长,便秘严重,常1周以上排便1次,还需在药物或其他措施帮助下才能排出,必要时可切除部分乙状结肠解决问题。

结肠常见的疾病有炎症和肿瘤。仅仅发生在结肠部位的炎症多为痢疾,因为病原体的不同,痢疾可分为阿米巴性痢疾和细菌性痢疾,都属于传染病的范畴。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而长期迁延,可转为慢性,治疗较困难,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阿米巴肝脓肿等并发症。慢性结肠炎除已知的病因,除阿米巴原虫外,还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甚清楚。而结肠炎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高达40%,所以及早治疗慢性结肠炎必须引起重视。

结肠是癌症的多发区。统计时通常把直肠也包括在内,统计大肠的癌症发病率,一份大样本的资料情况是:直肠占58.5%,乙状结肠占14.1%,降结肠占4.6%,结肠左曲占1%,横结肠占4.1%,结肠右曲占2.2%,升结肠占8.7%,盲肠占6.8%。虽然全部结肠的发病率加在一起还不如直肠那么多,但与其他脏器相比,发病率还是很高的。已知结肠癌的发病与饮食有关,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素的饮食是重要的原因,便秘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不可忽视,所以,养成每天早晨排便的好习惯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