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92

第92章 “‘向阳情结’牵动了我的故乡情”

——回忆曹禺先生为咸宁题字那是1995年11月8日,我来到北京医院,有幸采访了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

曹禺阅读《咸宁日报》年届八五的曹老虽值养病期间,但精神、气色俱佳。听说我来自鄂南的咸宁,他脸上立刻露出慈祥的笑容,亲热地问:“哦,湖北佬?”短短一句话,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我开宗明义,向曹老介绍说,“文革”中期,文化部在向阳湖创办干校,大约有6000多名文化人曾下放在那里,已故的包括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仍健在的有冰心、萧乾、臧克家、张光年诸先生。近年来,咸宁地委行署重视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已征集不少京城文化名流撰写回忆干校生活的文章,目前正在组织编写《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一书,想请曹老拨冗题写书名。

我的话刚一出口,蓦然想起这是在医院,未免有点唐突,能否如愿以偿,心中无数。因为曹老当年下放的地点是北京郊区的团河农场,和咸宁并无关系。出乎意料的是,当曹禺先生了解到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干部都曾栖身向阳湖时,作为文联主席的他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趁势递上一张《咸宁日报》,上面载有“文坛祖母”冰心为向阳湖题字的报道。曹老仔细阅读后,马上要来纸笔,十分流利地写下了“向阳情结。曹禺题。九五年十一月”三行大字。

曹禺题字我激动地接过题字,衷心感谢曹老对向阳湖文化宣传的热情支持,他笑道:“也谢谢你们咸宁人,对我这么一点点意思却那么欣赏。”见气氛融洽,我有意想和曹老多聊几句,于是提起他1984年冬为家乡潜江题写过的一首诗:“明月故乡晓钟,远隔千里心同,不知今夜何处,犹在思乡梦中。”旧作重温,一下子牵动了曹老的“故乡情结”。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祖籍是潜江,我从未去过,却始终对它有故乡感。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总是盼我外婆腊月里捎带腊肉腊鱼来,哎呀,那味道吃得满意极了。”老人说到这里,童心可掬,显出一副天真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我接着问道:“曹老,您能为您的老乡们说几句什么话吗?”他思维敏捷,欣然作答:“我是湖北佬,当然思念湖北。虽然没生长在那里,但我的家乡观念很深。湖北人不仅有种天生爱家乡的感情,而且人聪明,有本领,在省里乃至全国都出了不少人才。自古就有‘唯楚有材’之说。加上湖北地处全国的中部,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们应引以为自豪。但湖北人的思想感情又不局限于湖北圈里,从来是以整个民族大业为自己的事业。希望我的老乡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素质的训练,使自己更有能力办好国家的大事,为楚天增添新的光彩!”

作者采访曹禺我一边不停地记录着,一边告诉曹老,回去以后一定把他的宝贵赠言加以宣传,他微笑地点了点头。趁秘书为刚才题字加盖印章的余暇,我又见缝插针,请曹老谈点“为文之道”。他兴趣有加,坦率地说:“我现在人老了,总想找些话讲。你这湖北老乡要我再说几句,我尽量满足你。在我看来,写东西是件乐事,又是件苦事。我们搞创作,要用一种乐观的、有趣味的精神去写,这才容易出好样的作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写,否则,文字的驾驭功夫就出不来,古今许多大学问家、大作家都为字、词、句用得适当花费很大的心思。常常为一个字,想得眼睛发蓝。所以有了思想,有了材料,有了兴趣,然后就是要苦心经营文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要有大耐性,一遍又一遍地写,很多大作家一部作品写了七八遍,有的要写十来遍。因此,做个作家一方面是很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又是很苦的事。苦在哪?就是要用功,用功到极点。要讲认真、严肃,唯其这样,写出的东西才好,也才会真正得到乐趣。作品好,不是人家都说好,要自己也觉得好。自己从高标准上看,觉得确实不错,这才是真正的好……”

曹老身为一代宗师,如此随和、健谈,让人在秋天里感觉如沐春风,他的一番经验之谈,使我倍感亲切。告辞之前,老人还应请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与我留念的字样。谁知仅隔四百个昼夜,这位文坛巨匠竟溘然作古!斯人永逝,遗墨犹在;文星陨落,风范长存。作为受过他作品熏陶的千万读者之一,我以为他不仅留下了《雷雨》、《日出》、《原野》等一大批传世之作,他为咸宁的题字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他所瞩目过的“向阳湖文化”一定会遂其心愿,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