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79

第79章 “将来应建一门‘向阳湖学’”

——访《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崔道怡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比较高大。其一,他爱岗敬业,195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中国文学的窗口《人民文学》,从青丝到白发,当了一辈子编辑,从未“跳槽”;其二,他贡献突出,为人作嫁42年间,发现新人新作、推出名家名篇不计其数,并多次担任国家级文学奖的评委,被文坛誉为“铺路石”、“人梯”和“摆渡人”;其三,他甘当“配角”,从1984年升任副主编直至1997年再加上括号“常务”至今,主编换了三茬,他既充分理解又全力支持。倒是汪曾祺老先生去世前在一篇散文中提及:梦见他当了主编,也道出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心声。

崔道怡为作者留言初次登门拜访,我才知道崔先生不仅德艺双馨,外表也称得上伟岸。一米八四的个头,使自以为身材还算标准的我相形见绌。好在本人自1976年以来,一直是《人民文学》的“铁杆订户”和忠实读者,坐在崔先生面前,便没有丝毫“自卑感”,倒像是老朋友重逢。我一边欣赏着他书房墙上悬挂的嵌名对联:“道义文章,怡然自得”,一边笑道:“《人民文学》每期扉页上印有编委会名单,我月月收到后都要和您见一面。”崔先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随即对我说:“从1969年秋到1973年春,我下放咸宁3年多,也算是一名‘向阳湖人’。你最近又给我寄来不少有关咸宁干校的文章,我都认真读过,并集中堆放在一起。”说着,从资料柜里拿出一个大文件夹,挑出几篇我新近写的专访,简单肯定了几句。

崔先生的细致、宽容让我深受感动。他身为“国刊”名编,对一个从未谋面的鄂南青年之拙文如此“优待”,或许只有用“向阳情结”四个字才能解释。我的本意是想请资深老编辑多加指点,他却满是鼓励的词儿:“咸宁干校这段历史应该有人来写。你看,‘知青文学’影响那么大,‘干校文学’却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因此,你不仅要写好这组系列散文,还可以写小说,写长篇纪实文学……”

听了这番话,不免叫人暗自高兴:我的计划正和他不谋而合哩!崔先生有所不知,我曾研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关于一个鸡蛋的“讲用”》(《北京文艺》1980年第1期,后为《新华文摘》转载),以为这是最早反映干校题材的文学作品之一。只可惜他由于主业太忙,后来无暇再写文章回忆向阳湖的生活。崔先生等我的插话刚一停顿,便长谈起来:“我现在六十多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荒废在咸宁,这是一代人的悲剧。但事情已经过去,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段,向阳湖去了几千文化人,从而演绎出许多故事,大家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已采访了不少人,各有各的特点,处境不一,心情不一,有的认为是‘避难所’,有的认为是‘流放地’。要说还有收获,那是意外的,如加深了和当地群众的感情,体会了难得的集体生活,而且在逆境中见了人情、友情。现在有人怀念干校,不是留恋受磨难的岁月,而是怀念共患难的日子,这种感情很宝贵,不会尘封。我看了你们省长蒋祝平为向阳湖的题词,‘铭记历史,弘扬文化’八个字说得太好了,我觉得他很理解干校。”

作者和崔道怡我介绍道,由于首都文化人和省领导的热情关注,咸宁地方上更加重视向阳湖文化资源的开发。至于我个人,宣传的积极性从来有增无减。崔先生听罢笑道:“你干的这活儿既是作家,又是编辑,应进一步争取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因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仅你编著的向阳湖文化书系近百万字,还准备写报告文学,如果不抢时间,或者没有时间保证,恐怕会错过加大宣传咸宁力度的良机。举个例子,湖南一家酒厂办了张小报,发表知名作家的散文,他们把京城许多名家都列为组稿对象,造了花名册,一个个上门请求赐稿,很快打响地方的知名度,产品也自然畅销了。”我听到这里,表示将继续埋头苦干,不遗余力地挖掘向阳湖“文化金矿”。崔先生满意地点点头,补充说:“领导重视是一个方面,关键要自己实干,做出成绩来。你还年轻,要继续做个火种,点燃埋藏在向阳湖文化人心里的火花,重新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你抓住了干校这根感情线,把众多文化人串了起来,坚持做下去,功德无量。这一方面是自讨苦吃,另一方面收到的丰厚回报也是别人没法比的。我有个想法,随着干校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将来应建一门‘向阳湖学’!”他真不愧是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首届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获得者,对干校的认识和感悟实在高人一筹。尽管我的全部业余时间都在钻研向阳湖文化,也自愧不如。

接着,崔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干校生活以及和郭小川、李季等人的交往,为我日后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素材。告辞前,我请崔先生惠赠专著留作纪念,没料想他的《创作技巧谈》和《祝你登上文学殿堂》等均无多余的存书,便给我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作为北大人,我引为自励的是:胡适之的治学态度,李大钊的献身精神。录以与城外同志共勉。”我自然已知足矣,不禁回想起自己编著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出版不久,《人民文学》就及时发了书讯:“两书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经历的回忆录和散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文革’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崔先生这种“无声的支持”使我坚信,只要各地干校人和咸宁人不懈地努力,今日已初见端倪的“向阳湖学”,明天必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