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2930200000008

第8章 积极乐观——没有什么事能把孩子压垮

温暖和煦的阳光下,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在公园的林荫道上玩耍。跑累了,他们坐在椅子上休息。小女孩突然想起了什么,跑到不远处妈妈那里,不知跟妈妈说了句什么,妈妈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给她。女孩又高兴地跑回到男孩身边。原来是一瓶泡泡液。两个人你吹一次,我吹一次,他们周围顿时出现了很多随风飘飞的泡泡。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漂亮。

他们正高兴着,小女孩不小心将装有泡泡液的瓶子碰倒了,泡泡液在瓶子周围漫溢开来。女孩愣了一下就大哭起来,嘴里说着:“洒了,没有泡泡液了。”旁边的男孩眼疾手快地捡起瓶子,递给女孩看:“还有一些呢,我们还能吹。”可是女孩依然哭着,她的妈妈过来哄劝也不管用。

突然一阵风吹来,地上的泡泡液呈现出五颜六色。男孩急忙拉着女孩说:“快看!风在吹泡泡呢,真漂亮!”女孩止住了哭声,跟男孩一起看了起来。男孩边看边说:“幸亏你洒了,要不然风就不能吹泡泡了。”在男孩的影响下,女孩又重新高兴起来。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着大大小小的“麻烦”,尤其是成长中的男孩女孩们。他们在面对这些“麻烦”时呈现出两种“惯性”,一种是积极乐观的“惯性”,一种是消极悲观的“惯性”。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故事中的那个男孩一样遇事习惯性地积极乐观。毕竟,积极乐观的孩子更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更容易获得幸福,更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掘。

正如《乐观儿童》的作者、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的那样,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既然积极乐观对孩子有如此多的益处,那么该如何让孩子积极乐观呢?有人说,积极乐观是天性,是无法干预的。其实不然,积极乐观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可以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培养的。

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

积极乐观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感之上。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相反,不幸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消极悲观一些。

另外,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的人生态度对孩子的认识、情感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如果我们对任何事都积极一些、乐观一些,孩子也会受到“感染”。

佳佳的妈妈是个非常乐观的人,经常笑呵呵的。她不仅人缘好,工作能力也强。

这不,星期六要加班开个策划会。早晨,她一边哼着歌,一边帮佳佳穿衣服。衣服穿好后,她微笑着对佳佳说:“妈妈工作很忙,今天要去加个班,下班回来跟你玩啊!”佳佳说:“妈妈真棒,再见!”

星期日的早晨,妈妈起床拉开窗帘说:“啊,下雨了。”佳佳一骨碌翻身起来爬到窗边说:“太好了,这下小草、土地都有水喝了。”佳佳和妈妈愉快地看着外面的小雨飘飘洒洒。

加班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一件事,如果妈妈对佳佳说:“真烦人,妈妈又要去加班,不能跟你玩了。”估计佳佳会很沮丧,而且在下雨的时候就可能会说出“真讨厌,怎么下雨了”这样的话。

在某件事上积极乐观可能是一时兴起,在任何事上都积极乐观就是一种习惯。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的乐土就是积极乐观的父母营造的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

允许孩子释放消极情绪,帮他走出困境

我们在遇到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时,难免会有愤怒、悲伤、沮丧等消极情绪。在情绪转好之前,一定要有个出口释放这种情绪,孩子也一样。

但是,我们常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发脾气。每到这时,我们可能会大声呵斥他“别哭了”、“别闹了”,希望他尽快安静下来。实际上,孩子在大人的呵斥中停下来后,他会将消极情绪积郁在体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消极沉闷了。所以,在孩子有了消极情绪时,我们要倾听他的情绪,让他释放。等他自然平静下来之后,我们再帮助他走出困境。

浩浩放学回家了,满脸的不高兴。妈妈放下手里的菜,坐到浩浩身边:“你看上去有些不高兴。”浩浩“嗯”了一声。妈妈拉着他的手说:“能跟我说说吗?”

浩浩沉默了一会儿说:“今天选班长,班里一大半票都投给了刘耀,才有一小半票投给我。”妈妈回应道:“这让你有些失落、难过,是吗?”浩浩点点头,接着扑到妈妈怀里哭了起来。妈妈搂着浩浩任他哭,没两分钟,浩浩就擦干了眼泪。妈妈问他:“现在好点了吗?”浩浩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妈妈说:“有一少半同学投票给你,说明你身上有他们欣赏的地方。”浩浩听后高兴地点了点头。妈妈接着说:“那些没给你投票的同学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浩浩表示同意:“是,我好朋友跟我说他觉得我总是丢三落四,所以没投票给我。”妈妈说:“噢,原来这样啊。”没等妈妈安慰,浩浩又说:“没关系的,妈妈,我已经想好怎么才能不丢三落四了。”说完,浩浩就蹦跳着写作业去了。

其实,浩浩妈妈并没有说出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但是,她对浩浩情绪的认同让浩浩感觉到了安全;她向积极方向的引导,使浩浩自己想出了解决办法,这让浩浩觉得自己有能力去面对一切问题。

让孩子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了,丢失了很多东西。有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写道:“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有一个国王想在两个儿子中挑选一个做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去小镇上各自购买一件东西。但在这之前,国王让人悄悄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不久,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什么事让他不高兴。大儿子沮丧地说:“钱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什么事让他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丢失的钱币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那就是: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兜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是否有洞。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罗斯福和国王的小儿子都看到了事情更积极的一面,既安慰了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受经验、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看到眼前消极的一面。作为父母,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引导他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时间久了,孩子也就有了向积极乐观方面考虑的习惯。

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应适当

现在社会上普遍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种普遍心态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面对这种高期望,孩子会努力去靠近,可是由于年龄、能力等的限制,他们发现自己怎么跳都够不到爸爸妈妈定的目标。于是,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这都是与积极乐观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要是他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有希望。

引领孩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世界很大,而孩子所接触的范围很小。如果总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在自己身上,变得心胸狭窄。相反,如果我们能引领孩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精彩的世界所吸引,心胸也会很宽广。

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是书的天地,书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是自然的天地,了解山川五岳、了解飞禽走兽,这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让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了,孩子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消极悲观的思想就不容易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