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2930200000014

第14章 与人分享——孩子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

“分享”,顾名思义就是与他人共同享受某种物质或精神,比如分享食物,分享快乐,分享学习经验,等等。“分享”和“独占”是一对反义词,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孩子独占有什么不好呢?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的确,分享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快乐。当孩子把一块糖果分给朋友的时候,当他拿出玩具和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当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同学的时候,被分享的一方因获得了糖果、玩具、经验而心存感恩和喜悦,而孩子也会因感受到对方的喜悦而喜悦,这就是共享的快乐。

刘冬今年上4年级,是一个活泼好动、爱调皮捣蛋的男孩,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同学分享。

刘冬是回族人,当他们民族过重大节日的时候,刘冬的家人会做很多美味的面点。在此期间,刘冬就会带很多小点心到学校分给同学们。在老师的安排下,同学们都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由刘冬挨个分发。有的同学说:“谢谢。”有的同学说:“刘冬,多给我一点儿!”总之,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刘冬也沉浸在由分享带来的快乐中。

而且,只要同学遇到困难,刘冬都会主动帮忙;如果他遇到困难,帮助他的同学就更多了。因此,他总是觉得学校生活是美好而快乐的。

从刘冬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乐于分享的孩子总是受人欢迎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和伙伴通过“资源共享”感受到交换所带来的乐趣。

不仅如此,分享还可以给每一个共享者提供共同提升和完善的机会,比如,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分享时,也会从同学那里获得对方的学习经验,彼此借鉴,常常切磋,就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一个不善于分享的孩子,在同龄人眼里难免是吝啬、小气和自私的,因为他时时处处只想到自己的需求,很难想到别人的需要。试想,谁愿意和这样的孩子交往呢?而且,孩子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主动分享的习惯,他成长的空间相对就比较有限,很难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所以,分享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成长。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比获得快乐和成长更重要的呢?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是有利无弊的。

做乐于分享的父母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作为父母,自己的言语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我们乐于分享,孩子自然觉得分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我们吝啬、小气,孩子也不会很大方。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习惯,我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首先,我们在家里吃水果和零食的时候,不要旁若无人地独享,而是应该先请长辈享用;如果亲戚朋友向我们借钱财或物品,我们应该视自己的能力尽量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了好的经验,也要拿出来与同事分享;如果我们在生活有一些难得的体会和感悟,不要自己独享,而应和家人、朋友共享……只要我们有分享的习惯,孩子自然就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分享。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分享

4岁的甜甜每次吃东西的时候,妈妈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她说:“甜甜,好吃的东西要与大家共享,你先把东西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后再给自己。”甜甜很听话,每次都照着妈妈说的去做,同时,甜甜也得到了妈妈的肯定。

一次,甜甜很困惑地问妈妈:“先给爷爷,还是先给奶奶?”

妈妈说:“谁离你最近,就先给谁。”于是,甜甜把手里的小饼干给了身边的奶奶,然后跑去客厅给爷爷。

几次之后,不用妈妈叮嘱,甜甜在吃东西之前,都会先分给长辈,然后再自己吃。

类似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对于较小年龄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会通过屡次练习学会与人分享。另外,我们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索要,这会引发他做出分发的行为,久而久之,即使我们不索要,孩子也会主动给我们,这也是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方法。

接受孩子的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分发”和“接受”两个动作都完成,才算是一次分享。所以,当孩子把东西分给我们时,我们不要说:“你吃吧,妈妈不吃!这就是给你一个人买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会觉得分享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妈妈就是让我独享的。

我们更不能不耐烦地说:“管好你自己就行了。”这种回应也是在拒绝孩子的分享,时间一长,孩子因怕遭到拒绝就不愿意分享了。因此,我们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孩子的给予,如果实在不想吃,也可以说:“谢谢,你先放到这里,妈妈一会儿再吃!”这样,孩子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有挫败感。所以,接受孩子的给予也是帮助他建立分享意识。

教孩子学会公平分配

周六下午,李萍和两位好朋友相约去公园玩耍。临出门前,她把两本课外书装进了书包。可是,三个人却因课外书闹出了不愉快。因为李萍只带了两本书,只能供两个人看,总有一位伙伴没书看,在争抢的过程中,一本书被撕烂了,大家不欢而散。

爸爸得知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开导李萍说:“分享就要避免不公平,不公平的分享不如不分享。今天,如果你带上三本书,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或者,大家可以把看书改为读书,一个人读,两个人听,不也很好吗?”

的确,李萍爸爸的话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分享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分配不公,往往会引发矛盾。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公平分配,比如,分糖果时,不要给某人分三块,给另外一个人分一块;分享喜悦和悲伤时,不要给一个好朋友说了,向另外一个朋友瞒着;分享学习经验时也是一样。孩子只要把握住“公平分配”的原则,就能够避免因分享而引发的矛盾。

告诉孩子:适度接受是一种礼貌

在生活中,孩子总会遇到接受分享的情况,比如,同伴把自己的玩具、书籍、用品拿出来与他分享,此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看看他在接受分享的时候有没有爱惜同伴的物品,是不是在以同伴为主导的前提下参与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接受分享时要拿捏一定的“度”,比如,接受糖果、蛋糕等食物时要适可而止,不要主动索要;在和同伴共同分享书籍和玩具时,要懂得爱惜,并在主人的安排下共享,不要喧宾夺主,把物品当做自己的东西任意使用。

另外,有的孩子不太喜欢接受他人的分享,比如,对方很热心地把东西给他,他却直接说:“不要!”此时,对方就会很尴尬。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说声“谢谢”来感谢对方的好意,并让孩子明白,“接受”也是一种礼貌。只要孩子把握好接受的度,他就会在每一次的分享中获得快乐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