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09

第9章 鼓励孩子与同伴积极交往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怎样的起点。家长为孩子创设温暖而有度的家庭微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在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的素质。

同伴的存在可能契合了人类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需要。正是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才逐渐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及与人和谐相处,并且从中体会到无比的快乐。因此,家长应创造条件,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

通常,在每个人早年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同伴。这些同伴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和姐妹或其他的亲戚和朋友,可能是我们的邻居或邻近区域的同龄人,也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与我们偶然相遇的人。这些同伴与我们年龄相似,兴趣接近,能力水平也基本相同。与他们相处,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快乐。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许有各种争执和冲突,但由此带来的苦恼往往瞬间即逝,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主要是共同游戏的快乐和分享的甜蜜。同伴是我们早期记忆的重要内容。

1.同伴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同伴如此重要?我们当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它的意义。但是,最基本的一点是,同伴的存在可能契合了我们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需要。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这是人们共处和沟通的基础。当多人共处时,个人才拥有充足的安全感,拥有共同抵御威胁的力量。这也许是人们群居的一个根本原因。这表现在我们生命的早期,就有谋求同伴的倾向。通过与同伴的相处,一个孩子才能逐渐意识到,世界上还有与他相似的人,这个人不仅形貌与自己相似,而且动作、言语、表情也与自己相似。尽管这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意识,但它却是我们最初对人的理解的一部分。恰恰是这种理解,奠定了我们与同龄人交往的基础。

正是在同伴交往中,孩子才逐渐认识到,即使对相同的事物,别人也可能具有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自己厌恶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会厌恶。这种认识逐渐削弱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体会别人的心情,对他人的同情心也会由此发展起来。正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才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学会让别人接纳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发展起早期的社交技能。同样,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观察同伴的行为,与同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由此,他们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也看到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在用积木或石块搭小房子的时候,孩子会发现,自己搭建的方法与同伴并不相同,搭出的房子也不相同,他们由此会意识到,即使同样的材料,也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孩子与同龄伙伴在一起游戏,会从中体会到无比的快乐。儿童天生喜欢游戏,他们既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又喜欢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而后者通常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因为一起游戏的伙伴酷似一个有生命的玩具,而且远胜过有生命的玩具。他们会说话,会行动,有自己的言语、想法、感受和意志,儿童在与同伴相处时的感受是任何玩具都无法比拟的。

也正是因为同伴具有这些“效用”,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同伴。一直独处的孩子很难学会怎样与同龄人和谐相处。虽然那些习惯于一个人独自游戏的孩子并不一定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长期如此而缺少同伴的孩子更可能感到孤独。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他们也可能受到别人的排斥、拒绝或忽略,或者在人际交往中退缩。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他们就表现出亲近同伴的倾向。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满足自身交友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同伴之间的社会比较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模仿或观察学习,他们可以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学会怎样与人交往,学会解决各种社交问题。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有力地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交能力、合作、责任感等品质的发展。

研究发现,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开始形成和占有一定的社交地位。从总体上来看,儿童可以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四种类型。它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状态。下面是各种类型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

受欢迎型的儿童 通常比较友好,乐于与同伴交往,因而受到同伴的喜欢、接纳,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

被拒绝型的儿童 通常攻击性行为(如打人、骂人、嘲讽人)较多,因而遭到多数孩子的排斥、拒绝。

被忽视型的儿童 通常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经常退缩,他们的友好行为和不友好行为都较少;在同伴群体中影响力较小,经常被同伴们忽略。

一般型的儿童 行为和影响力都处于中间状态,既不特别友好也不是特别不友好;既有同伴喜欢他们,也有同伴不喜欢他们。

不少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交地位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的社交地位也与他们本身的社交技能和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2.创造条件,促进儿童与同伴积极交往

在条件具备时,父母要让孩子进入条件良好的教育机构,让他们融入同龄人群体之中,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伙伴,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较早地适应集体生活。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孩子已经具备了这种可能性,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过集体生活的充分准备。以强制的方式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或其他的婴幼儿教育机构,不仅可能过早地割断母婴之间的依恋,而且对孩子的人格以及对集体生活的态度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在孩子与同伴相处时,可以从旁指导,而不是动辄干预。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在他们出现冲突的时候,以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诱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和谐相处,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成年人应善于捕捉孩子发出的各种“求助信号”,包括求助的言语、眼神、动作和姿态,等等。因为这是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并无任何“求助”表示的时候,成人动辄打断他们的交往过程,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