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08

第8章 全面解放孩子,使之自由发展

让孩子拥有某种才能,并不是指刻意地又培育他们某种杰出的才能,而是指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潜力,意识到自己能够做某些事情,并积极地去做这些事情。而且,父母也要及时地发现孩子才能的萌芽,并加以培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或“优势领域”,一旦孩子在某个方面展示了特殊的兴趣和才能,就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谁也无法否认,拥有某种才能是一个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这里所说的才能,是广义的才能,是指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而不是专指某种高度发达的特殊能力。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社会领袖人物,等等,不过是才能高度发达的人,许多人可能终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但他们同样可能具有某种才能,只不过这种才能发展的程度不是那么杰出而已。可以说,才能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本领。

1.才能是一种基本的适应能力

让孩子拥有某种才能,并不是指刻意地培育孩子的某种杰出才能,而是指让孩子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潜力,意识到自己能够做某些事情,并积极地去做这些事情,而且父母要及时地发现孩子才能的萌芽,并加以培育。

在某种意义上,才能是躯体和心理的基本功能的延伸。一个孩子只要拥有正常的躯体、四肢或五官,它们就会时刻发挥特定的功能。足可以用来运动,手可以用来做工、写作,脑可以用来思考、想象,口可以用来表达,眼睛可以用来欣赏色彩、形状,而耳朵可以用来辨别各种声音,等等。毫无疑问,它们最基本的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孩子的足的功能运用得好,或者具有某种优势,他们就可能跑得快、有力气,他们就可能表现出运动才能,或者表现出对运动的兴趣,可能去参加踢球、跑步之类的体育运动;如果这个孩子的手用得好,他们就可能表现出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或手工制作的才能;类似地,这个孩子还可能表现出对色彩和声音的辨别才能,甚至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才能。成年人要做的就是欣赏、鼓励和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功能的运用,而不是限制、打击或压抑孩子运用身体的冲动。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在需要他或她表现出某种生存才能的时候,根据环境的要求自然地表现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才能。

2.解放孩子,让才能自由地发展

许多家长的错误在于,限制孩子运用自身躯体的冲动或“本能”,用各种预设的观念限制孩子的头脑。他们不让孩子多动、多说、多想、多听、多看,唯恐孩子“误入歧途”,惹是生非。其实,在这种生命能量受到限制的同时,许多才能发展的渠道也被堵住了。岂不知,孩子正是在动、说、想、听、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能动、能说、能想、能听、能看的,也就是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我能力感或“自我效能感”,产生了做事的自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最适合做、最喜欢做的事情,进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兴趣。在某个最适合、最感兴趣的领域投入得越多,就越可能发展这个领域所特有的才能。只要看一看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成长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毫无限制,而是说,应在不违背社会基本准则和基本做人原则的限度下,尽可能地解放孩子。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享受早年生活的快乐,而且有助于孩子才能的发展,有利于他们的“自我发现”。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孩子的要求不妨“放低一点”,对孩子的行为所持的标准不妨“放宽一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对孩子“看不惯”、“忍不住”的弊病,给孩子以一个宽松的生活空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画画或做手工时,把衣服弄脏,把环境搞乱,自己吃饭时饭粒撒得满地都是。如果成人对孩子保持衣服和环境清洁的要求苛刻,他们就可能责备、训斥孩子,或者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这实际上是传达孩子“无能”的信息,它打击了孩子的自尊,降低了孩子本有的自信,生命的能量难以自然地表达出来,才能的发展也被阻滞。实际上,这是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年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儿童出生后,他们的思维是外化的,或者说表现为外部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才逐渐学会在头脑中思考问题,预先计划。当他们还是幼儿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是形象化的,需要具体的物体支持,离开了具体的物体或头脑中的物体形象,他们就难以在头脑中进行思维。例如,如果问一个幼儿园的孩子“2 3=?”,他很可能回答不上来;如果问他:“2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他就可能正确地回答。因此,离开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儿童很难对抽象的符号(如数字)进行思维和运算。思维必须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才能更好地进行。在技能的发展方面,心理学家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离开实际的运用和练习,各种生活技能甚至特殊才能也难以发展起来。

这提示我们,儿童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实际的活动或操作,促进他们身体“多用”,才能发展起基本的思维能力,形成各种技能或才能。

3.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某个领域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展示了特殊的才能,我们就不妨为他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让生命的这种能量自然、顺畅地流动,最终让这种才能开花结果。在这里,最需要避免的也许是,家长凭着自己的看法,遏制孩子最初的才能萌芽的成长。一些成年人也许认为某种才能是没出息的,有意地遏制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而着意地培养他们中意而孩子并不怎么适合或不怎么感兴趣的才能。其实,才能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适当的才能都足以保证个体维持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或“优势领域”,而一旦孩子在某个方面展示了特殊的兴趣和才能,我们就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4.让儿童依靠自己的才能学会自立

家长应该知道,生存能力是一个孩子所有才能的基础。生存意味着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维持自身正常的生活或生存。一个孩子具备生存能力,意味着已经具备了适应各种环境的意识,做好了应对各种环境挑战的准备。我们经常听说,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这话是有道理的。要让孩子能经受生活中的各种冲击,就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境遇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在什么地方都像在家庭里一样,家只是众多环境中的一种。面对多种多样的环境,面对多种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人和事,孩子是否做好了积极应对的准备,是否具有这种积极应对各种环境的意识,这决定了孩子能否承受各种不相同的生活环境或境遇。如果一个孩子自幼只生活在一种单纯的环境中,接触到的是一种人,譬如父母和其他的亲人,在这种充满呵护、关爱,常常只施予爱而无需付出爱的环境中,孩子可能就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爱,而不会向别人施予爱,只能接受有关爱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没有关爱的环境。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其实也向我们提了个醒。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接受爱,而且要让他们学会施予爱,让他们知道,生活环境是变化多端的,唯有学会适应多种环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

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知道,拥有某种能力或才能,才可以在社会中自立;自己的某种才能或能力才是最终可以依赖的东西。在某些社会风气或氛围中,特别是在父母喜欢事事包办代替的环境中,一些孩子逐渐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无须做出努力,自有成人为自己提供一切。年龄稍大之后,他们的依赖可能指向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他们梦想着他人为自己所做的安排,而自己一无所能。他们也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正值得依赖的只有自己。他们总有一天会知道,父母或自己认为可以依赖的其他人都不可能总在自己身边,在一生中也不可能伴随始终。念及此,不能不说,让孩子自幼形成自立的意识,注意发展自己的能力,学会依赖自己而不是他人,对于孩子的将来的确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