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37

第37章 保护孩子的“真我”

孩子天生是真实的。当真实的自我被压抑、被扭曲、被否定之后,个体的内心冲突就会加剧。当孩子不能被成人无条件地接纳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发生真我的“蜕变”。由于这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孩子逐渐形成了成人想要的那个“我”,而否认了“真我”。因此,成人应无条件地接纳他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文化中,就十分推崇“真人”。其实,道家所强调的“真人”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是循自然之道而自由行动的人。这反映了人类要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心理自由的愿望。

1.孩子天生是真实的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人”,是一个“真实”的个体。所谓真实,是指儿童的行动反映了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内心世界。谁也无法否认,在婴幼儿时期,孩子是真实的、自然的,他们没有任何伪装,自然而然。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一个孩子最初的“我”主要是“本我”,它由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所构成,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我”,也无论这种“我”由哪种需要所构成,他们的这种“我”都是真实的、自然的,都是一种“真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多,孩子逐渐有了很多“心眼儿”,他们会说谎,欺骗父母或同龄的伙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故意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给别人看,而掩盖自己不好的一面,以避免别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或消极的评价;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起来,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虚假的表情。他们还可能拒绝接纳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很完美。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自我的某种“变形”,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的“真我”正在蜕变为一种“假我”。大量事实表明,这种虚假的自我正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也是一个人人格畸变的根本原因,当真实的自我被压抑、被扭曲、被否定之后,虚假的自我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相反,个体的内心冲突会加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愿望时,我们会感到内心平静、自然而然,而当我们出于某种意图或为了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表现出与自己内心不一致的自我时,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平静。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而远离虚假或虚伪。

通常,当一个孩子的内心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会调整自己,让自己认同某一种看法:虚伪是好的,或者虚伪是坏的。他至少要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这样,他才能重新达到认知上的一致,以消除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和强烈的内心冲突。例如,当一个孩子为了能够看电视而对父母撒谎时,他会在内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撒谎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说真话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观点让他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2.孩子的“真我”为什么会“变形”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真我会发生“变形”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孩子不能被无条件接纳的时候,或者被成人进行有条件地关注的时候,他更容易发生这种扭曲,他们的人格也会逐渐发生“畸变”。

在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经常对我们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可能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可能有意无意地重复着对我们来说印象至深的这句话。尽管这句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所表达的基本意义却是相同的:如果你不接受我的条件,就不能得到我的接纳,不能得到我的爱;或者,只有接受我的条件,才能得到我的爱和接纳。这种条件实际上是对孩子提出的一种要求,成人以此交换孩子的“好的”行为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是不爱我的,是不接纳我的,除非我表现得令他们满意。从此,他们的心灵上被压上了一副担子。既然一切决定于父母的条件,那么他们就必须努力地讨好父母,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为他们所接纳。

正是因为这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孩子才逐渐学会了说谎,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心思,表现出内外不一致的自我。他们逐渐地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压抑了自己真实的需要和感受,而让自己的表现与成人的要求一致起来。换句话说,他们逐渐形成了成人想要的那个“我”,而否认了“真我”。这样做的后果是真实的需要、想法与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产生冲突,他们为此焦虑不安。因为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在内心一再翻腾,要求得到认可,而外在的要求又与之相抵触,不允许这种真实的自我浮到表面上来。所以,内在的“真我”与外在的“假我”相争,必然让孩子感到莫名的焦虑、烦躁。

一言以蔽之,有条件的爱所培育的是对真实自我的扭曲或否认。当一个孩子因在房子里到处跑而受到父母指责的时候,他可能会想,父母今天心情不好,因而才发脾气责备自己,而不是因为自己到处跑而发脾气,这是一种扭曲。他还可能会想,父母其实没有真的生气,这是一种否认。无论是扭曲还是否认,孩子的内心其实都处于一种防御状态。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他们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自己设想出来的不真实的环境中:父母是爱我的,我并没有因为我的行为而让父母不爱我。

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示父母们,要给孩子一种无条件的关注,或者说,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爱孩子,而避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这意味着,我们应无条件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让他们感到,得到这种爱和关注并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我们可以真心地对孩子说“我爱你”,或“我喜欢你”,而不要附加什么条件。父母要少说“如果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的条件性十足的话,也尽量少说“我喜欢你,但是你在什么方面表现再好一点就好了”之类的话,因为,在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附加了一定的条件,孩子会感到一种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会认为,父母在给自己提要求,而不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喜欢或接纳。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接纳。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明朗的心情、友善的目光,欣赏他们的行动和成绩,而不要动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责或不满。我们可以对孩子不妥当的行为进行恰当的分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哪些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不妥当;让他们感到,即使他们做了不妥的事情,父母依然爱他、喜欢他、接纳他,而不是因此而讨厌他、嫌弃他或不爱他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地讲道理,而不应否定他们这个人本身。这时,他们就会明白,这件事我做错了,我以后要改正,父母依然是爱我的、接纳我的。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没有必要否认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没必要歪曲或否认自己对环境的看法,因为周围的成人没有对他们构成什么威胁,相反,即使他们可能犯错误,但成人也不会狠狠地推开他们。他们能切实地感受到表达真实自我的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宽容或宠爱。无条件地关注孩子不等于溺爱,它要求成人在接纳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孩子,任由孩子随意犯错误,由此为孩子提供一种爱和接纳的氛围。而溺爱不同,它对孩子哪怕是错误的要求和行为也总是屈从或宽容。在这种环境中,尽管父母感到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本人常常感受不到成人的爱,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即时的满足而恨恶成人。

成人还应让孩子知道,自己希望看到真实的他,而不是虚假的他,希望听到哪怕是难听的实话,也不愿意听那些好听的假话。让孩子自幼学会跟我们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刻意隐瞒真实的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在孩子说真话的时候,就不应因孩子所说的真话而惩罚孩子,让他们感到一种威胁。而且,孩子说谎本身也是为了讨好我们成人,获得一种被爱、被接纳的感受,或者为了逃避某种可能的惩罚。因此,在温暖的充满爱的氛围中,让孩子自由地、轻松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对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研究显示,人格健康的儿童具有和谐的自我,而人格不健康的儿童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冲突。自我的和谐主要是由充满爱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促成的,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关注对自我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很多实证研究的确表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如能给儿童以情感的温暖和理解,儿童的各种人格品质往往就能获得积极的发展。

这提示我们,给孩子一种无条件的关爱,而不是有附加条件的爱,让儿童切实体验到父母的爱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真我,促成他们内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