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38

第38章 “门户开放”,全面发展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是可以改变、可以促进的。成人应全面地开放孩子的感官,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刺激;同时,应尊重和引导他们的兴趣。但是,高智商不等于高成就,在提高孩子智力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感和志趣等非智力品质。

智力本质上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通常,一提到智力或智商,人们马上会兴奋起来,这首先是因为智商是整个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甚至有人认为,智力测验的编制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其次,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个聪明的孩子总比一个愚笨的孩子要好得多,聪明的孩子更可能取得成人所要的成绩,迎合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聪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古今中外,都流传着很多“神童”和“天才”的故事。而且,很长时间以来,智商都是人们评价所谓的“超常儿童”的重要标准。的确,没有哪位父母不想有一个聪明的孩子!

1.儿童的智力是可以促进的

一般而言,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是发展最早的,也是发展最快的。他们很早(同时也很快)就能辨别不同的颜色和声音。随着身体的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他们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在出生后的几年中也迅速发展起来。通常,在人生的早年,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以白鼠为例进行的实验证明,在刺激丰富的笼子中抚养的白鼠脑的结构更完善。其实,人类的大脑也是如此。智力的变化与大脑的改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呢?可以说,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短期内(几个周或一个月、两个月内)迅速提高孩子的智力。作为一种能力,智力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与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它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对成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基本的教养态度,创造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智力是可以改变、可以促进的。虽然智力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在智力中有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但这一部分通常不是最主要的。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相对重要的还是环境。即使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如果有一个有利的环境,智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尽管对这一观点还存在争议,但是迄今很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促进智力发育的信心所在。

迄今,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促进智力发育的具体方法,包括专门的智力训练方法。其实,我们可以从这多种具体的方法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完全可以从智力的性质、内容和智力发育的基本规律入手,找到这条主线,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门户开放:利用身边的事物发展孩子的智力

如上所述,智力包括思维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多个方面。如果我们想一想这些能力指向的对象或内容,就会发现,孩子身边的事物对他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孩子身边的事物是他们智力发展的源泉。身边的事物会激活他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激起他们的观察、想象,而且他们在与身边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疑问,这又会促使他们思考,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官的功能日益增强,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儿童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面的“门户开放”。所谓“门户开放”,就是让儿童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等,都充分地敞开,接受各种适宜的环境刺激。全面的门户开放,就是智力发展的一条主线。所谓“全面”,是指身体多种感官的充分利用、多种刺激的综合输入和加工,而不是只“开放”某一种感官,输入某一种刺激。这实际上是要求成人为孩子创设一种刺激丰富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上天赐予我们的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的“妙用”。我们的眼睛可以接受光刺激,可以让我们看到各种鲜艳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宏观和微观的图景;我们的耳朵可以接受声音刺激,可以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美妙的音乐,也能让我们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我们的鼻子和舌头可以接受味觉刺激,可以让我们嗅到或品尝各种各样的味道。同样,身体则可以让我们知冷暖、触软硬、避风险。各种感官接受的刺激都会输入我们的脑,促进脑的活动。正因为每种感官都有它特殊的用处,所以每种感官都要多用、用好。实际上,这一原理在智力发展方面也是适用的。这主要是因为,智力作为一种心理,它与脑的变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种种科学研究表明,脑的结构和功能正是在多种刺激的作用下,变得日益成熟、日益完善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充分发挥这多种感官的“妙用”,让它们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磨炼”,让“总管”各种信息的“司令部”——脑的力量不断增强。尽管孩子每天都会用这些感官,会接受很多的光刺激、声音刺激、味觉和触觉刺激,但是在相对单调的环境中,他们所接受的刺激的种类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这些环境激发孩子思考的机会也可能是较少的。因此,成人应尽量为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接触多种事物或刺激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包括身边的自然环境,让孩子接触和探索多种多样的事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门户开放的方式。另一方面,还应着意地为孩子创设一些特殊的环境,让他们接触相对特殊的刺激,如针对各个年龄段的玩具、书籍,等等。这些事物往往是针对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因而可能更容易进入他们的感官门户,激活他们的大脑神经系统。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接触各种事物或刺激的时候,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好创设某些问题情境。简单地说,父母要适时地给他们“制造”一些疑惑或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思考,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多与孩子说话,施加充分的言语刺激,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开口说话,这对于他们言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样,孩子的脑,特别是负责言语活动的那一区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一些成人可能认为,孩子还小,他们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不会说,何必费神地跟他们“说话”。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只要想一想一个人是如何掌握一门语言的,我们就很明白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正是在经历了一个多听、多说的过程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吗?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言语贫乏的环境中,他们又怎能理解别人的语言、自主地运用语言呢?大量研究显示,早期的儿童对于人类的言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掌握大量的语音、词汇和句子,掌握多个民族的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成年后,这种敏感性就大大降低了。婴幼儿时期是言语发展的敏感期,也经常被称为关键期,其实“敏感期”这个提法更科学一些。其实,这一时期岂止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儿童对各种各样的刺激都很敏感。

3.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

在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成人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他们喜欢的刺激,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一般而言,孩子更喜欢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如鲜艳的、运动的、有声音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另一方面,成人应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引导他们的兴趣。例如,在孩子能听懂一些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讲故事、读书,培养他们对这些言语信息的兴趣。这种做法,有助于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兴趣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孩子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专心。

4.高智商不等于高成就

需要提醒的是,智力只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或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高智力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将来必然会取得杰出的成就。事实证明,那些高智商儿童尽管在成年后所取得的平均成绩高于普通人,但他们未必有多大的成就,其中很多像普通人一样平庸。决定一个人成就的,更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因此,当我们刻意提高孩子智力的时候,也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感和志趣等非智力品质。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也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大量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与遗传、生理与环境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早期儿童智力发展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情绪情感、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智商。在环境中,能否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智力刺激,能否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活动和探索机会,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智力的影响来看,智力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取得较大、较多的成就。另一方面,很多研究显示,智力又是高成就或高创造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尽管高成就的人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力,高智力的人却未必能取得较高的成就,并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

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对超常儿童启动了一项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追踪研究。在1921~1922年,他运用智力测验等方法,从学前儿童和中小学儿童中鉴别出1528名天才儿童,他们的平均智商为151,其中智商在170以上的有80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1岁。30年之后(这时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0岁),推孟发现,智力与成就并不是完全相关的。一方面,这些人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他们出版了67种著作,发表了1400多篇科学技术和专业论文,发表了200多篇短篇故事、中篇小说和剧本,还有236篇其他的文章,共获得专利150多种。另一方面,一些人智商高,有的智商甚至在180以上,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同样是高智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另一些人却一无所成呢?推孟从中挑选出成就最大者与成就最小者各150人,对他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成就较大者在自信、谨慎、进取心、坚持性等方面优于成就较小者,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换言之,这两组人的主要差异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一个人最终的成就或创造性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就个人因素而言,智力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积极的人格品质和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那种高智商必然会有高成就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