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32

第32章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成人可以在孩子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之后,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现象所诱惑。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充满诱惑的事物时,成人应以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事物的真相;让孩子学会“走出”事件本身,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进行反思,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

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孩子的内心充满幻想或空想,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久久沉溺其中,难以忘怀。通常,他们的眼睛会死死地盯着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得不到,就会长久地陷入一种极强的失落感。在生活中,他们看到包装得十分精美的东西,或者看到外表十分美丽的玩具,就很想要;相反,对那些实际上很好但形式较差的东西,如营养丰富但不好看的东西,则拒绝接受。这与儿童早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尤其是智力水平有关,但是,在智力发展到足以识别事物本质的年龄(如到六七岁时),他们仍可能会表现出这些行为。

1.让孩子明了事物的真相

尽管在生命的早年,我们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之后,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现象所诱惑。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就能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容易被他人外部的表现所欺骗,不为一时的成败得失而备受困扰。

对幼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或者说,主要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眼前必须有具体的事物存在,或者头脑中必须有具体事物的形象存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考,而脱离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认为,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随着经验的增加,他们会发现,看到的或听到的未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听到了娃娃的哭声,未必就有娃娃;看到了鲜花,未必是真正的鲜花。

要做到这一点,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看到的好看的鲜花,真的是鲜花吗?如果成人及时告诉孩子,那不一定是鲜花,可能是用专用的材料(如布)做的,他们就可能逐渐对花的本质形成一种认识:花是一种有生命的植物,它们有一个生长的过程,等等。类似地,在生活中,在儿童看到对他们充满诱惑的各种事物时,如果成人以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种什么东西,具有哪些特征,他们就会了解这些东西的本质,就能逐渐学会抛开这些东西的外表或形式,而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

2.让孩子抛开“现象”看本质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走出”事件发生的过程,经常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进行反思。在获得成功、遭遇失败或遇到人际冲突时,可以让他们想一想,在刚刚发生的那件事情中,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那么说、那么做?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无论是积极的结果还是消极的结果)?对他们看到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可以引导他们分析一下:在这些事情中,每个当事者都有哪些行为?各自会产生哪些后果?哪些是适当的?哪些是不适当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通过这类思考,孩子会逐渐发现,人们的行为并不都是对的、好的、可以模仿的,一些看似“很好的”行为其实不一定是好的。而且,他们还会逐渐发现,在人们行为的背后有不同的动机存在,不同的行为可能出自同样的动机,而好的动机和坏的动机都可能促成相同的行为。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走出“当局”看世间百态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理智地对待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看到事物的外表背后的东西。

研究表明,幼儿,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很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他们不能很好地区分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与实际东西之间的区别。如果问他们,放在一张蓝色复印纸后面的白纸是否真的是“蓝色的”,或一只在摇晃时发出像婴儿哭声的罐子是否“真的”是一个婴儿,他们常常就能回答“是的”。直到六七岁,儿童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也就是,早年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将现象与本质区分开,或者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假象后面的真相。

这提示我们,在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幼儿阶段,完全可能让儿童充分而客观地认识各种事物,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或真相。这种能力对于儿童抵抗诱惑、冷静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