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30

第30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主”要求

自主是早期儿童的愿望或基本倾向,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成人不应动辄限制和指责儿童,而应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在给予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的同时,还应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凡是养育过或观察过儿童的成年人,都会看到早期儿童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行为。在人们的眼中,这些小孩子好像什么都不懂,但他们又什么都想动,什么都想自己做。特别是到了幼儿阶段,也就是大约三岁以后,他们经常说的就是“我自己”,如“我自己来”“我自己洗脸”“我自己喝水”,等等。

1.自主是早期儿童的愿望

其实,上述行为反映了儿童早年的基本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也都有过这种特征或倾向。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倾向,我们才逐渐发展起了主动探索的精神,才有了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自信。换言之,孩子的这种自主倾向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很多成人并不了解这一点。孩子可能因为好奇而弄坏了成人心爱的收藏品、装饰品、衣物或家庭用具,可能在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或打扫房间的时候笨手笨脚,这时,父母往往对孩子冒失的行为感到生气,狠狠地批评他们,甚至把他们结结实实地打一顿。在成人看来,孩子弄坏了家里的东西,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样他们以后才能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或者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做。父母的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可能导致一种出乎意料的后果,那就是,孩子可能逐渐变得退缩、羞怯,变得不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父母也许会看到,孩子做事的胆子变小了。

父母如果动辄对孩子挑三拣四,横鼻子竖眼,指责他们这不好那不好,或者这不应该做那不应该做,这个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认识: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什么都不行。正是在这种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孩子会形成一种羞怯感。在面对一种任务或从事一种活动时,他们可能会自我怀疑,感到焦虑,他们会在内心深处问自己:我能行吗?这种潜在的担忧或焦虑会阻止他们迎接挑战的脚步。

2.自主是儿童早年积极的人格品质

实际上,幼年的孩子主要是通过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和反应来认识自己的,当成人一再夸奖、表扬或鼓励他们时,他们会认为:我是行的,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好。这时,他们就会感到,我是能主宰自己的,我能支配自己的身体,完成我想做的很多事情。这就是一种自主感。这种自主感是建立在自信的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在此过程中,儿童会看到自身的力量,看到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变化。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孩子好像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这是要求独立的表现,他们要在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或洗脸等独立的行动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具有自主的倾向,他们希望自己独立地行动,而不受成人过多的限制,如果成人这一时期对儿童限制太多,或者经常对儿童的行为过于挑剔,他们就可能形成羞怯感或疑虑感。相反,如果成人能给儿童适当的行动自由,让儿童自由地探索,他们就可能形成一种自主性,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形成做事的主动性。

3.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自主”要求

在孩子的眼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发现各种事物里面的秘密。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他们饶有兴趣地玩弄某个东西,我们应抱一种支持的态度,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备孩子探索世界秘密的行为;相反,应该支持和鼓励这种不知疲倦的探索。

当然,对那些十分贵重的东西,我们应该放好,以防被孩子当做玩具;对那些不能让孩子接触的东西(如电源、热开水),我们应严肃地阻止他们触摸。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足够的行动自由,满足他们自己做事的愿望,没有什么不好。在给予孩子充分的行动自由的同时,我们还应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让他们的行动有所限制,或者说,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这也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