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8

第28章 保护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不是天生自私或冷酷无情的,而是拥有一颗温和的心。孩子同情心的泯灭与环境或成人的教育有关。当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表扬,而“无情”的行为却受到肯定时,他们就可能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成人应维护孩子最初的同情心,让他们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

很多成年人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天生是自私的,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知道争这个争那个,从来不会对别人好一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1.孩子天生具有同情心

可以说,婴儿天生具有同情心。他们自幼就能对同类的痛苦表现出同情,并能给予安慰、帮助或支持。一岁多的孩子在看到另一个孩子跌倒后大哭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悲伤的表情,甚至会跟着哭起来。三四岁的孩子在看到一个伙伴哭的时候,会主动地安慰他,或者主动帮助他。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很普遍的。

不仅如此,对于有生命的小动物,大部分孩子也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它们。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不是天生自私的,也不是天生冷酷无情的,而是拥有一颗温柔的心,尽管他们并不是生来就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已对其他婴儿的哭泣表现出“同情”,两岁的孩子已表现出移情能力。移情是一种对别人情绪感受的体验,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能力。他们已经学会安慰和关心别人。在与同龄的儿童相处时,婴儿已经能够表现出最初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支持、安慰、谦让行为以及与别人分享、合作的行为等。例如,心理学家发现,1.5~2岁的婴儿亲社会行为就已经十分明显,2岁的婴儿甚至能主动帮助陷入困境的儿童,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对方。进入幼儿阶段之后,儿童的移情反应比婴儿更多、更明显。

这提示我们,儿童的同情心早已有之,成人应保护这种最初的亲社会的倾向,这是儿童的性格健康发展的开端。

2.孩子同情心的“消退”与成人有关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一些孩子在长大后却变得冷酷无情?有的孩子不仅经常欺负别的小伙伴,而且对小动物手段残忍,甚至喜欢看到它们痛苦的样子。无可否认,成年人身上的无情其实就是这种“无情”的自然发展或延伸。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精确地揭示一个孩子出生时的心理世界,但我们至少已经确切地知道,孩子的这种同情心既可以在后天得到保护而维持下来,也可以因不良的教育而泯灭,很多事实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一言以蔽之,孩子同情心的泯灭与环境或成人的教育有关。

当孩子对哭泣的同伴表现出同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这种反应;当孩子温柔地爱抚那些没有危险的小动物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旁边表现出对这种行为的紧张或反感;当孩子还不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思考,为了某个东西而敌视、欺负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及时地告诉他们,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可能通过言语或表情,肯定孩子欺负别人或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更有甚者,一些成年人甚至夸奖孩子欺负别的小伙伴的行为。当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或表扬,而“无情”的行为却受到肯定时,他们由此可能形成一种认识:冷酷无情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一些成人可能认为,让孩子具有同情心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用处。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谁也无法否认,一个人如果想与别人友好相处,就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能力,那就是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会他人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认知能力,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能力。富有同情心的行为更容易促成人们之间的亲近和联合,而缺乏同情心的行为更容易导致敌对和反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情心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长大后可能变得自私而冷酷,甚至喜欢看到别人的痛苦,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成为法西斯式的人物,贻害无穷。

让孩子具有一份同情心,其实并不难。一方面,我们应维护孩子最初的同情心,而不应打击或否定他们富有同情心的反应或行为。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应让孩子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样,他们就会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逐渐学会“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