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更能自信地与周围的人交往,充满自信地学习和探索。如果抚养者对儿童发出的各种信号高度敏感,就能够及时地排除他们的不适,给他们带来快乐,有利于促成儿童的安全感;而抚养者粗心大意,或者无心照顾孩子,就可能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后,由于缺乏饮食、排泄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父母,他们依靠父母或其他的成年人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他们在饥饿、排泄或感到不舒适的时候,会哭闹,或者咿咿呀呀地发出各种声音,或者做出各种姿势。等到年龄稍大之后,他们会用简单的词或句子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得到抚养者的帮助。要知道,抚养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1.孩子需要安全感

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对于孩子一生的心理发展都很重要。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感到很安全,他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包括饮食、排泄)都可以及时地从父母或其他的抚养者那里获得满足,得到他们的帮助,自己周围的人是可以信任的;相反,如果一个早期的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他就会对周围的人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认为他们是不可靠的,周围的环境是不安全的、充满威胁的。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更能自信地与周围的人交往,充满自信地学习和探索;相反,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可能比较退缩,甚至内心充满对别人的愤怒,他们大部分的能量都被用来对付内心的焦虑,而疏于应付外界的人和事。

这种早期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孩子性格健康发展的基石。充足的安全感好比可靠的后方基地。一旦这个后方基地牢固了,他们就可以一往无前而无后顾之忧了。他们就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了。事实上,心理学家也发现,当一个婴儿内心的安全感形成之后,他就会以成年人(抚养者)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不怯生,能够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接触各种新奇的玩具和物品,一旦感到危险,他就退回到成人身边,因为他知道,在危险时可以从成人那里得到保护。正是有了这个安全基地,儿童的探索范围才越来越大,他们能够理解的事物才越来越多,能够掌握的知识才越来越多。

2.孩子的安全感与抚养质量密切相关

在抚养过程中,如果抚养者对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高度敏感,不仅能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求助信号(如哭闹、微笑、伸手、依偎、蹬腿、注视等),而且能及时地帮助孩子排除不适感(如抱起或拥抱孩子、摇晃孩子、安慰孩子、对孩子说话),满足他们的需要(如喂食、换尿布)。在孩子感到舒适的时候,经常与孩子说话,或者逗他们高兴,孩子通常就能对抚养者形成某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会感到这个人是可信的,这个环境是可以预测的,只要自己发出信号,痛苦就能得到及时的解除,而且可以从这个人那里获得快乐。

相反,如果抚养者粗心大意,或者无心照顾孩子,他们就可能忽视孩子发出的各种求助信号,有时能注意孩子的信号,有时则不能,高兴时能解除孩子的不适,不高兴时则置之不理。很显然,对于这样的抚养者,孩子难以从他们的抚养行为中找到一种规律性,他们不能指望身边的成年人能够解除自己的痛苦,当然也不能预测,在自己发出求助信号之后,成人是否会做出回应,解除自己的痛苦。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有什么安全感,也很难相信别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抚养决定了一切,儿童自身的因素(如气质),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毋庸置疑,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给孩子一种可靠的安全感,是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父母未必都能耐心地抚养这些看起来一无所能的孩子。有的父母可能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能健康地长大就可以了。有的父母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如患有抑郁症,对生活缺乏热情,相应地,他们对孩子的事情也缺乏应有的兴趣;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无休止的哭闹感到厌烦,因而虐待孩子,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这些父母很难给孩子带来什么安全感。也许,在这些父母看来,儿童这个时候还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有什么记忆,对他们好一点还是差一点没有什么,不会有多大影响。事实上,人们的确难于回忆生命最初几年的经历。但是,这并不等于早期的抚养经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没有影响,相反,早期的抚养经历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孩子出生后,我们应为他们提供一种“高质量”的抚养,而这种“高质量”的抚养,其实是扎根于父母深挚的爱心和恒久的耐心之中的。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两年中,需要形成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信任感,而避免不信任感。对此,关于早期儿童依恋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给出了证据。依恋是人们之间建立的亲密而稳定的情感联系,在生命早期,特指婴儿与母亲或其他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亲密、稳定的情感联系。它构成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婴儿与母亲或其他抚养者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婴儿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艾因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与不安全型依恋两类。其中,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在陌生的情境中,能够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的事物,在与母亲分离时,感到焦虑不安;在母亲返回时,很快地寻求接触;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陌生的情境中行为古怪,他们或者不太在乎母亲的存在,回避母亲,或者过分依赖母亲,不愿与母亲分开,而与母亲团聚时反应矛盾而混乱。各类依恋的根本区别在于安全感。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对他们以后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早期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智力、个性的发展上都要好于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很少发脾气,热情更高,能坚持解决问题,并能寻求别人的帮助。到了幼儿期和童年期以后,他们的社会技能和同伴关系也好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很多研究显示,尽管文化传统和儿童的气质等因素也会影响依恋的安全性,但是抚养质量的影响更明显。抚养者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反应性,善于对孩子表达积极的情绪情感,都有利于促成儿童内心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