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2

第22章 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需要学会忍耐生活中的烦恼,以达到长远的生活目标。让孩子学会忍耐,实际上是让他们做事有恒心,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顽强的毅力。对于儿童不合理的需要,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得到满足,而对于那些合理的需要,也不要急于满足,不妨让孩子等一等,再给予满足。

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旦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大哭大闹,难以劝阻。但是,家长的及时满足往往让这些孩子变本加厉,寻求更多的及时满足。其实,这些孩子缺乏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那就是忍耐或耐性。

1.孩子为什么要学会忍耐

忍耐,显示着一种毅力,彰显着一种意志。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无不认识到忍耐在生活中的价值。东方人强调“忍”,西方人也强调“忍”。在《圣经》中,就有一句名言“爱是恒久的忍耐”,意思是说,弘扬博爱的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忍耐之心。忍耐中有智慧,忍耐中有成就,“忍”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

对孩子来说,首先要学会忍耐生活中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忍耐生活的繁琐。生活本身充满了繁缛的细节,每天早晨要穿衣、起床、洗刷,然后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繁忙的一天过后,还要为每天的生活做一些“收尾”的工作,如清洁、收拾各种器具等。所有这些,尽管形式不同,但繁琐带来的烦恼是相同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需要,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未必总适合自己的意愿,自己感到不顺心的事情每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生活的烦恼点点滴滴,但又必须去面对。有的人说,生活本身就是烦恼,人生的本质就是愁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要不,怎么会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谚语呢?

既然烦恼无法避免,就要学会忍耐,就要有忍耐这一切烦恼的意志。对一个孩子来说,烦恼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的琐事,或因时间紧张,或因休息不够,等等,不一而足。对生活中的琐事,特别是生活起居,只要家长注意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可以应付,孩子就会认为,每天早晨穿衣、洗刷、吃饭、洗碗,放学后完成家庭作业,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习惯是人们行动的“惯性”,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就像一个习惯于早晨跑步的人,一旦早晨不跑步,就浑身不舒服。如果不考虑作业给孩子带来的智力负担,一旦孩子形成放学后做作业的习惯,做作业就成为他们放学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因而也就不觉得是一种烦恼了。

孩子的烦恼更多地来自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来自他们的愿望和行动受挫的时候。对儿童来说,由于能力的限制,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各种挫折,产生挫折感,这是经常会有的事情。想自己吃饭,却总是把碗打碎;想出去玩,却遭到父母的拒绝;想做游戏,却找不到伙伴,或遭到伙伴的拒绝;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却没有得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烦恼。

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需要忍耐的恐怕还不是生活中的烦恼,而是达到长远的生活目标的过程。毋庸讳言,每个孩子如果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或需要,而努力达到更有意义的目标。譬如,一个孩子必须克制自己想走出教室去玩的欲望,才能在老师指导下学会读书、写字,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必须克制自己放学后与朋友玩耍的欲望,才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要不断克制学习带来的压力感和不适感,才能获得更好的升学和发展机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在心理学上,这叫“延迟满足”。换言之,一个孩子需要推迟满足某些暂时的、意义不太大的需要(譬如玩耍、游戏、放松的需要),才有可能满足更长远的、更有意义的需要(譬如上大学、找工作、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在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中,实验员对一群幼儿说,如果他们等十五分钟,就可获得一份非常诱人的点心;但是,如果不能等那么久,他们就可以随时按铃通知实验员,这时,他们就只能获得一份不太好的点心。在这段时间内,这两份点心儿童都可以看得见。幼儿一般只能等待一两分钟,就禁不住去按铃了,而也有少数幼儿能够用遮住眼睛、唱歌、做游戏等方法,等足十五分钟,而得到了那份更好的点心。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抗拒一时的诱惑,忍耐力较强的孩子在将来通常“更有出息”。通过这种早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预测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在成为一名青少年以后,那些早期耐性较差的孩子通常表现得没有耐心,很容易冲动,那些在早期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独立性、自信等方面,都明显地好于那些耐性差的孩子。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发现,这种早期的忍耐甚至可以预测人们成年后在事业上的成就,在早期有耐性的人,成年后通常成就更大。

实际上,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意志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某些训练,可以增强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或“延迟满足”能力。

2.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

延迟满足的能力虽然与气质或遗传有关,但同样与家庭的养育方式分不开。对成人来说,在孩子产生挫折感的时候,要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摆脱这种消极情绪的困扰。成人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培养自信。在孩子产生挫折感的时候,也要让孩子知道,这类烦恼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遇到这类事情,首先要学会忍耐它,面对它,接纳它,而不是逃避它。然后,再让孩子学会通过积极做事来避免挫折的方法。简言之,让孩子忍耐生活中的不顺,然后尽量克服它,而不是被它击倒、打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种需要之后,总是不分是非地、尽快地给予满足。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确表明,在儿童成长的早期,特别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如果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需要,而且给予及时的满足,的确可以培养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儿童年龄稍大之后,特别是在儿童已经发展起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之后,“尽快”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即时的满足,可能促成孩子即时满足各种需要的习惯,而即时满足又常常带来不良的后果,容易让孩子变得没有耐心,在不能即时满足时容易烦躁、不能忍受。

首先,成人应辨别孩子的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需要不仅不能满足,而且应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满足。而对于那些合理的需要,也不要急于满足,不妨让孩子等一等,再给予满足。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形成忍耐的习惯。如果能在忍耐的行为之后,给予更多的“奖赏”或超过孩子期望值的东西,就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忍耐的价值,知道忍耐是有回报的,从而变得更有耐心。

最不应有的就是溺爱。所谓溺爱,就是无原则地顺从孩子,满足而且常常是即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包括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事实证明,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缺乏耐心,无是非感,成年后也往往一事无成。一旦需要无法得到即时的满足,这种孩子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感到愤怒、苦恼。因此,溺爱带来的不仅是耐心的丧失,而且是需要受挫之后的痛苦。

对一个孩子来说,身体的成长需要忍耐,知识和能力的增长需要忍耐,人格的形成也需要忍耐。让孩子学会忍耐,实际上是让孩子做事具有恒心,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发展其顽强的毅力。学会忍耐,就是学会忍受痛苦,就是学会战胜自己。善于战胜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