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1

第21章 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

要确保孩子的幸福,必须让他们拥有一种可以获取幸福的人格资本。因此,家长应保护并锻炼良善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各种适应社会的优秀品质。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的几个问题,如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培养孩子的耐性,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制订计划,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理性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能力而发展起来的品质,有理性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发号施令,不是提出要求,而是在发出一个命令、提出一个要求的同时,给出充足的理由。

经常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凭一时的冲动或喜好,无理由地向成年人要这要那,让成年人感到手足无措;或者不讲道理地与人争执,寻求即时的满足,难以控制自己;还有一些孩子显得比较怯懦,不敢或羞于与人交往或探索新鲜的环境,虽然内心很想,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再看看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身边的抚育者,就会想到孩子的这种行为与成人行为之间的某种联系。这些父母要么是无理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要么是无视孩子的需要,武断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他们理想中的好孩子就是听话、乖巧的孩子。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难理解这些成年人为人父母的心情。也许,面对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他们真的不知应该如何对待。也许,他们认为,这样才是表达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无论哪种情况,成年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每一种行为都在影响着孩子。

1.儿童的理性与非理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信息日益丰富,同时诱惑也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培养儿童理性的头脑,显得尤为重要。理性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能力而发展起来的品质。这里所谓的逻辑,是指基于特定的前提进行推理,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在我们的幼年时代,甚至一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我们就开始问别人: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显然,我们需要为这些问题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答案。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在一个儿童问“脏水为什么不能喝”的时候,如果成人给出适当的理由(如脏水里有很多病菌,人喝了会肚子疼),这个孩子就能够获得一种最初的逻辑:因为脏水有病菌,喝了会肚子疼,所以,脏水是不能喝的。在他以后见到脏水的时候,即使再渴,通常也不会去喝脏水。这就是理性的力量。一个孩子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是因为他有一种信念,有一种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服自己。这种理性促成了他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学会克制目前的诱惑和内心的冲动。换句话说,是理性的力量战胜了非理性的力量。

儿童生来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内心的愿望、需要、情绪等,这些非理性的力量推动着他肆无忌惮地满足原始的欲望或需要,而无须考虑社会和现实。显然,在孩子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时候,我们出于对儿童的宽容和理解,尚可容忍他们的一些不符合“社会准则”的非理性行为。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孩子的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如无理由的索取、争夺、放任,越来越难以接受。我们的这种态度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因为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中,我们不可能无理由地生存、工作和交往。我们的行为需要一种合理的信念来支撑。相应地,我们也会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非理性的冲动,学会理性地生存。

2.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培养理性,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或她)行动的理由,知道他(或她)承受某种行为后果的理由。

假如我们想让孩子形成爱清洁的习惯,那么,实现这种愿望有两种最基本的途径或方式。首先是居高临下的方式:严厉地命令孩子表现出爱清洁的行为,对不清洁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其次是理性的教养方式:给孩子讲明爱清洁的理由,说明保持清洁会有什么好处,不清洁会有什么坏处。当然,还可以以“身教”的方式,以身作则,给出行为的榜样。

事实证明,采用第一种方式培养的孩子常常是身服而非心服,压制常常导致表面的顺从和内心的反抗。当一个孩子的力量还不足以反抗成人时,他们也许会服从,而一旦长大,他们就会谋求自身的“解放”,这时,与成人的对抗就不可避免了。

理性的教养则不然。理性教养的实质是以理服人。在此过程中,成人实际上是向孩子传达一种信念,传达根据这种信念去行动的期望。其目的在于,确定孩子行动的根基,让孩子找到自身行动的内在依据,进行有理的生活,而避免盲目的行动。事实已充分地证明,理性教养下的孩子更讲理,更自信,更容易自我控制,抵制诱惑的能力也更强,他们能为了达到长远的目的而放弃即时的满足。在家庭和学校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他们通常有主见,能够冷静地思考而不盲从。

培养理性并不意味着否定非理性,压抑非理性的情感或体验。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都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直觉、灵感和想象。非理性的心理让世界丰富多彩,这本无可厚非。我们不需要着意地压制自身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也没有理由着意地压制孩子非理性的情感世界。但是,我们要让那些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冲动、情绪、情感和欲望,包括攻击的冲动、混乱消极的情绪、不合理的欲望,得到有效地疏导,把它们置于理性的规范、限制或约束之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通常,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等类型。

3.婴幼儿期是理性培养的最佳时期

婴幼儿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社会生命的开端。这时,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成人所拥有的信念。他们想知道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想知道大自然背后的神奇,想知道人们行动的依据。这是儿童的权利,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孩子的这种需要或愿望,恰好为成人创造了理性教养的最佳机遇。成人可以从孩子想知道的出发,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给出充分的解释和分析。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想了解的社会行为,成年人应以适当的标准给出最充分的说明。一言以蔽之,要对孩子说“理”。这个“理”可以是“自然”之理,也可以是“社会”之理。

对成年人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发号施令,不是提出要求,而是在发出一个命令、提出一个要求的同时,给出充足的理由。无理由的命令或要求实际上是专制或武断,这种做法对孩子缺乏权威性,更可能造就内外不一的行为;理由充分的命令或要求则是权威的、让人信服的,塑造的是一种“合理”的、内外一致的行为。从孩子对未来发展的意义来看,这种理性的教养也是推动一个民族、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走向理性的重要举措。

还应注意,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出的理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人的良心,而应符合社会的良知,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丧失了人类良知的理由(如纳粹党用来说服人们进行种族灭绝的理由)可能冠冕堂皇,但给人类带来的却是眼泪和绝望。试想,如果成年人让孩子顺服的理由都是违背人类道德伦理、危害人类文明的,孩子即使将来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他的理性也终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成为他健康发展的障碍。我们既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就应把每一种理由建立在自然界的真理之上,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样,孩子将来发展起来的理性,也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