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0

第20章 不要给孩子灌输“恐惧”

儿童出生后对很多事物的恐惧都不是来自遗传,而是来自环境。成人往往为那些本来不令人恐惧的事物(如妖魔鬼怪、打针、黑暗、虫豸等)赋予了令人恐惧的属性。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应尽量避免向孩子“灌输恐惧”。以恐惧为手段让孩子听话,虽能收一时之效,却可能带来持久的消极影响。

不妨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在他们出生之后,有多少人会害怕黑暗、害怕打针,有多少人会害怕虫子或妖魔鬼怪,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却渐渐地学会了害怕,有的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甚至晚上不敢睡觉;有的孩子害怕妖魔鬼怪,一说鬼或妖怪就浑身打哆嗦;有的害怕老鼠等小动物,甚至害怕蜘蛛、毛毛虫等小虫子;还有的孩子怕打针,一听要打针就大哭。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明显的变化?他们的内心究竟想到了什么?他们的所思所想与身边的成年人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1.儿童的恐惧从何而来

其实,早期的恐惧主要是儿童面对威胁生存的刺激时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它反映了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可以说,恐惧的产生,的确有遗传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出生后对很多事物的恐惧,都不是来自遗传,而是来自环境。很多人在长大后,害怕黑夜,害怕虫豸,害怕所谓的妖魔鬼怪,等等,不一而足。而各种关于恐惧的故事,也一直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岂不知,我们所陷入的深深的恐惧,正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换言之,我们是在自己吓唬自己,那些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包括各种妖魔鬼怪,很多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其实,它们自身并不可怕。

事实上,孩子的这些恐惧恰恰是成人造成的,孩子感到恐惧的那些事物,尽管本身并不可怕,但经过成年人的渲染,却被赋予了一种令人恐惧的属性。譬如妖魔鬼怪,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妖魔鬼怪,他们最初并不清楚。但是,孩子身边的成年人,包括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的抚养者,却有意无意地促成了妖魔鬼怪让人害怕的观念。他们可能经常给孩子讲那些可怕的妖魔鬼怪故事,也可能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对他们说妖魔鬼怪来了,吓唬他们,以达到让他们听话的目的。他们还可能让孩子看各种妖魔鬼怪的图画。所有这些,都会让孩子知道,妖魔鬼怪是可怕的,它们可以给人带来灾难或威胁。他们对成人渲染的这些形象开始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内心充满了恐惧。即使成人一再安慰他们,这些妖魔鬼怪是不会来吓人的,也难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

不仅如此,孩子还会进一步形成对黑暗的恐惧、对独处的恐惧、对一些场合(如庙宇)和形貌特殊的人的恐惧、对某些特殊形象(如一些可怕的塑像和图片)的恐惧。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他们害怕遭到妖魔鬼怪的攻击。

与此类似,很多孩子害怕打针,也多是因为成人经常用打针吓唬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这种恐吓虽然能收一时之效,让成人感到满意,却给孩子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仍然对注射治疗感到十分恐惧,甚至一看到注射器就浑身痉挛。显然,对这些孩子来说,这种恐惧不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逐渐稳定下来,成为连累孩子一生的“黑暗情结”。

其实,不仅对妖魔鬼怪、打针的恐惧如此,对黑暗、虫豸等事物的恐惧亦如此。当一个孩子还不知道毛毛虫是什么的时候,他可能会对毛毛虫充满好奇,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本质上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探索,孩子也许会发现,毛毛虫是一种自己会爬的东西,它们更害怕人。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知识,孩子通过观察和探索获得的知识。这时,他们感到毛毛虫很小,也很有趣,它们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自然,他们不会害怕毛毛虫。

但是,当孩子遇到一只毛毛虫的时候,如果父母在旁边大声叫起来——毛毛虫!显出很害怕的样子,或者,对孩子说“赶快离开它,很脏,会咬人的”之类的话,孩子就可能形成一种认识:毛毛虫是可怕的、令人讨厌的、不可接近的。而一旦形成这种认识,这个孩子就会对毛毛虫畏而远之,他们在毛毛虫与恐惧反应之间,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随后,父母也可能看到孩子远离虫子,就表扬他们,而看到孩子接近虫子,就责备他们。通过这种对符合预期的行为的强化、对不符合期望的行为的惩罚(包括斥责),这种恐惧逐渐巩固下来。有的孩子害怕蜘蛛,可能也与此有关。当然,当孩子探索这些事物的时候,也可能被它们吓着。成人需要对孩子的探索进行适当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这些情绪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情绪会日益分化、日益丰富。但是,其中很多情绪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恐惧就是其中之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华生曾经以一个孤儿小阿尔伯特为被试,研究了恐惧情绪形成的规律。小阿尔伯特生下来以后就在医院抚养,在7个月大的时候被华生选为实验对象。

在第一、二次试验时,华生给小阿尔伯特一只白鼠,阿尔伯特没有惧怕反应。就在他伸手去摸白鼠的时候,身后响起一个钢棒敲击的尖锐声音,他显得非常害怕,将脸埋进被褥里。在实验停止一周后,当白鼠再次出现时,阿尔伯特只是盯着白鼠,而不去接近它,在将白鼠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却缩回了手。在将白鼠与钢棒的声音多次匹配出现之后,阿尔伯特一看到白鼠就哭起来,急忙躲开。随后,在他面前呈现兔子和白色面具的时候,他也表现出惧怕的反应。显然,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已经发生“泛化”。这项著名的实验表明,儿童的恐惧是可以习得的。换言之,特定的环境条件能够造成儿童的恐惧情绪。

2.不要给孩子灌输“恐惧”

既然很多恐惧是后天习得的,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就应当谨慎。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故事中的某些事物是否让孩子感到不应有的恐惧,如果有,哪怕是妖魔鬼怪,也要讲得十分可爱,至少在孩子的眼里,是可爱多于可怕。同样,在感到孩子的表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避免以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在遇到小动物或小虫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了解它们的“真面目”,而不是为它们赋予某种可怕的色彩。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尽量避免向孩子灌输“恐惧”。恐惧,只能削弱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消磨孩子探索各种事物的信心。以恐惧为手段让孩子听话,虽能收一时之效,却可能给孩子带来持久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