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体验到温暖与和谐

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温暖,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温暖的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爱的环境,这种爱通常是一种无条件的关爱。家长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为儿童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的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儿童切实体验到温暖。

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其实都渴望得到温暖。这里,温暖也可以说成温暖感,它主要是指环境或他人在我们心理上造成的情绪体验或内在的感受。外界的环境只有引起儿童相应的心理感受,才能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温暖的环境应让儿童感到温暖,或产生温暖感,让他们感到舒适而不是冷漠或冷酷,感到被人接纳而不是遭到拒绝、否认或排斥,才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上感受到的温暖才是真正的温暖。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温暖。

1.孩子为什么需要温暖感

追根朔源,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母体,准确地说,是从母亲的子宫中长成并诞生出来的。在诞生之前,我们生活在恒温的母体环境中,那里温暖、舒适、自然,通过脐带,我们所需要的营养能够从母体得到自然供给,排泄的废物能够从母体输出。可以说,那里的环境无条件地接纳了我们。

但是,在脱离母体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母体之外,有较冷的空气、各类走动的人和静止的物体,我们需要独立地获取氧气和能量。更重要的是,父母或其他的抚养者对待我们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耐心,有的急躁;有的温和,有的严厉。概括地说,有的家庭是温暖的,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有的家庭则是冷漠的,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对孩子严厉、挑剔、冷漠,让孩子难以感受到温暖。回顾我们自己的经验,不难得知,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都渴望生活在一种温暖的环境中,在潜意识中,都想生活在类似于子宫的无条件接纳自己的环境中。如果可能,甚至想回到母体中。

温暖的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爱的环境,这种爱通常是一种无条件的关爱。孩子无须满足什么特殊的要求,就可以得到它。即使在犯错误时也不会被抛弃。这种爱通过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表情、言语、行为体现出来,它反映在成人日常的教养中。大量事实说明,那些幸福、和谐、充满爱的家庭中,孩子更可能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态,更可能富有爱心。换言之,有爱的家庭才更可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从成人的言行举止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施予爱,如何传达爱。他们喜欢生活在这种充满爱的环境中,在离开这个环境之后,也希望能创造和建设类似的环境。因此,无条件地关爱孩子,为孩子创造一种温暖的环境,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十分重要。

2.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那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呢?如何把握爱的程度,让孩子体验到爱而不感到腻烦呢?对许多父母来说,这都是一个难题。

其实,爱孩子,让孩子感到温暖,首先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在孩子出生之后,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太切,往往不自觉地对孩子提出“高要求”,这些要求经常是远远超出了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或心理承受程度的,这势必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例如,在吃饭时,要求一个幼儿不撒一粒饭,或者每天要学多少知识,做多少练习,一旦“不达标”,家长就感到很不满意,甚至马上对孩子收回笑脸,冷眼以对。在这种有条件的关爱下,孩子的内心经常充满了担忧和焦虑。通常,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压力,而不是爱和温暖。这并不意味着,不对孩子提要求,而是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帮助孩子达到这些要求,在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仍然能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或者降低要求,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接纳孩子意味着,即使孩子达不到成人的要求,甚至是犯了错误,也不嫌弃孩子,而是就事论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产生进步或改正的愿望。

3.为孩子提供支持鼓励的教养方式

为孩子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的教养方式,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温暖感。我们一定要记住,并不是父母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这种爱,就能感到温暖。事实上,对许多挚爱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难以感受到他们的爱,不仅如此,孩子内心还充满了对他们的恨。这显然出乎成人的意料。当父母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爱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厌恶、嫌弃,甚至是憎恨。不少孩子痛恨父母对自己管教太严,甚至杀死自己的父母,这虽属极端案例,但也反映了孩子对这类父母的态度。

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对关爱的体验。通常,权威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发展较好。这些父母在情感上支持孩子,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同时,他们尊重孩子,注重跟孩子讲道理。这种教养行为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支持性教养,它的特点是:能让孩子感到温暖,能在积极的教育、训练中,平静地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十分关心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积极参与其中。因而,这些孩子比较独立、有主见,对同伴也比较友好,容易合作,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强。

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对爱的感受也十分关键。在争吵不断的家庭中,即使家长本人很爱孩子,孩子也很难感受到这种爱的温馨。相反,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疚感,感到这个家庭充满了争执、不满、苦恼和烦闷,并可能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导致的,或者说,他们可能把家庭的争吵归咎于自己,尽管这实际上与他们毫无关系。一旦形成了这种不安全感,在面对新的环境或任务时,他们就会变得害怕、胆怯,不敢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一旦形成了这种内疚感,他们就会充满自责,总感到自己不好,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到自卑,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

专制型教养与放任型教养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教养方式。专制型的父母严格地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他们,不能容忍孩子有不同的意见。这种教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严格的控制、严厉的惩罚、冷漠、缺少关怀和温暖。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通常显得比较退缩,较少与人交往,在同伴中感到不自在,对人也不友好,甚至会有敌意,而且,缺乏独立性,一些孩子会过分地依赖父母。与专制型的父母相反,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而且,他们对孩子的反应或反馈也经常前后不一致。他们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喜怒无常,社会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显然,这两种教养方式或者缺乏温暖和爱,或者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以致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种爱和温暖。

忽视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消极。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没有兴趣,显得漠不关心,经常拒绝孩子,他们在感情上与孩子比较疏远。他们经常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养大,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这些孩子往往发展最差,这不仅反映在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方面,也反映在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方面。他们通常感到父母不爱他们,与父母有一种疏离感。而且,他们显得很不懂事,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在生活中比较消极。

显然,抚养者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是否真正地关爱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温暖和爱,或者说能够产生温暖的体验,这与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关。当然,没有哪一种教养方式是普遍适用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教养方式,父母都应让孩子切实地感受或体验到温暖。这一点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是相同的。

心理学家发现,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个性、社会性方面发展更好,在学业、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积极的特征,如心理健康,学习成绩好,理智,能自我控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富有爱心;但是,那些在不和谐、不温暖的家庭中(如一些单亲家庭、离婚家庭)长大的孩子则表现出一系列消极的人格特征,心理和行为问题较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指出,成人应为儿童创设一种无条件关注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4.家庭之外的温暖

在学校中,教师同样应当让幼儿感到温暖和安全。在离开他们依恋的家庭之后,教师往往成为幼儿父母的“替身”,幼儿的感情会发生某种转移。因而,他们也会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父母般的温暖。教师温和而敏感的关怀、安慰、支持、陪伴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恐惧、自我怀疑。

当然,为儿童创设一种可以带来温暖感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毫无限制。相反,成人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好的行为,或者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他们坏的行为,则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警告、暂时收回他们的特权和对他们的爱(如暂时忽视和孤立他们、表现出对他们行为的厌恶)等方式加以控制,让他们知道和承受坏的行为的后果,从而避免坏的行为。但是,同时应让他们知道,这种惩罚针对的是他们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成人一直是接纳、关爱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