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18

第18章 父母言语须谨慎

在教育过程中,成人的“犯忌语”是指成人在不经意间说出的那些可能对儿童造成消极影响的话。这些话让儿童感受不到成人的爱和接纳。因此,成人应摆脱“自我中心”,“谨言慎行”,学会以同理心去理解和感受儿童的内心。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成人会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言语以及指向具体事物的行为,表达自身的看法、情绪和态度。通过这些途径,孩子能够接受和理解父母传达的各种信息。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成人言语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成人的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从许多成人的口中,会吐出各种各样的“犯忌语”,因为成人在不经意间说出的这些话,可能伤害了孩子敏感的心灵,对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评价造成了消极影响,促成了他们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1.成人常说的“犯忌语”

下面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些“犯忌语”及其可能的影响。

●“真讨厌!”“我讨厌你!”

这类话经常挂在很多父母的嘴上。当对孩子的表现感到烦恼,而又难以制止或改变的时候,他们常常很自然地就说出这句话来。其实,在这样说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已经起了波澜,他们深深地感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厌烦。在他们的眼里,父母是讨厌自己的,自己是不可爱的,不讨人喜欢的,自己没有被父母所接纳。试想,一个被父母厌恶或排斥的孩子还会到哪里寻求爱和温暖呢?

●“笨蛋!”“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这些话经常挂在那些对孩子的表现感到不满意的父母嘴上,实际上是这种不满的自然流露或表达。但是,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对孩子不仅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还可能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你是一个笨蛋,或者你没有别人强。当孩子一再被贴上这个标签之后,他们会逐渐接受“我是笨蛋”的“标定”,进而出现与这种“标签”一致的行为。本来不笨的孩子也许真的“笨”了起来。这可以当作一种自我暗示,也可以当作孩子对“笨蛋”群体的一种归属。

●“滚蛋!”

这句话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极端厌恶和排斥。家长大有与孩子势不两立的劲头,或者说,家长与孩子似乎是敌人一般。可想而知,经常听这句话的孩子不仅难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接纳,而且极易产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感”或疏远感,并且,由于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排斥,他们还可能会感到孤立和无助。

●“我不要你了!”“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类话表达了一种拒绝的态度,也表达了一种威胁。这是一种典型的、有条件的关注,也就是说,孩子必须停止自己的某种行为,或者有好的表现,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否则就会失去这种爱或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可能会撒谎、欺骗父母,或者歪曲、否认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你总是犯错误!”“你怎么总是这样!”

成人的这些话,表达了对孩子的一种不满和责备,而且传达了对孩子的评价信息。一方面,孩子会感到自己总是令父母不满意,父母总是不喜欢或嫌弃自己;另一方面,孩子有可能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的这种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从而形成一种内疚感,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地做事为人。另外,这类话还可能给孩子贴上一种社会标签,导致“标签效应”。

●“我说不行,就不行!”“没有为什么!”“不要顶嘴!”

这类话大多是从专制型的父母口中说出来的,它们反映了父母对孩子观点的压制,也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忽略,对孩子表达权利的蔑视。这类父母喜欢采用强制或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要求,制止孩子身上不符合期望的行为。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有屈从。事实证明,在这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内心可能压抑了较多对父母的愤怒和憎恨,在行为上则依赖性较强,不能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且,这类孩子在长大后,特别是到了青少年时期之后,容易“逆反”,站到父母的“对立面”,拒绝与父母沟通,亲子冲突较多。

●“你就不会老实一会儿!”

那些对孩子总是“捣乱”感到不满的父母经常会说这一类话。在这类话的影响下,孩子容易形成一种自我认识:我是不老实的。这也可能导致“社会标签效应”。同时,父母的不满也可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不爱自己的,或者,因自己的行为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而备受指责,因而产生一种内疚感,在行为上则变得胆怯、小心翼翼。

●“求求你,不要再……!”

这是在表达一种哀求。父母哀求孩子,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无奈。这类话更可能见于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儿童早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善于移情,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体验他们的感受,因而,这类话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一切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从而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变得任性、冷漠、自私、肆无忌惮。

在某个场合下,一再重复对孩子的某种要求,如“快来吃饭了”、“赶快洗手”,容易降低孩子对成人要求的敏感性,降低这种言语要求的“效力”。孩子可能会感到父母絮叨,因而变得反感、不耐烦,不仅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且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产生躲避的想法。

此外,成人对孩子说粗话,或者当着孩子的面说粗话,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些粗话及其表达的情绪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成人的这种行为很容易成为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他们即使当时不模仿,在以后也可能会模仿。因此,保持言语的“洁净”或文明,也是对家庭养育环境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中,粗话常常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孩子往往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研究显示,儿童刚出生就对母亲的声音比较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幼儿期以后,儿童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皮层进一步成熟,他们活动和社会交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认知也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幼儿在语音、词汇、语句和言语交际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快速发展。4岁儿童已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幼儿可以学会几乎所有语言的任何发音。幼儿掌握的词汇量也在迅速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而且,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正确和深刻。从语句和言语交际能力来看,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结构,言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较好地表达自己,到了幼儿晚期,他们发展起了较好的连贯言语能力,讲话也更有逻辑性。到了小学时期,儿童的书面言语迅速发展起来。成人与儿童进行的言语交际,成人通过言语传达的对儿童的观点、情绪、态度,深刻影响着儿童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通常,婴儿言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言语发展的准备期(0~1岁)、单词句时期(1~1.5岁)和多词句时期(1.5~3岁)。在准备期,儿童能够发出一些基本的语音,为说话或真正的言语活动做好准备,而且开始学习理解成人的言语;在单词句时期,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还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能用一个词语代表一句话的意思,结合情境,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感受;在多词句时期,婴儿开始进行积极的言语活动,好像突然喜欢开口说话,说话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认知和言语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和发展,使得成人不得不注意自己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否则,很容易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2.如何避免“犯忌语”

其实,除了上面这些“犯忌语”之外,这类经常挂在成人嘴边的话还有很多。这些话经常是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但对语言特别敏感的儿童来说,这些话很容易转化为他们对周围的人、事和自身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在孩子面前,成人应“谨言慎行”,以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上面的这些“犯忌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当成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往往感受不到环境的温暖,感受不到来自成人的爱、喜欢和接纳。这提示我们,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场合,三思而后“言”。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要求成人在教育过程中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或者说以同理心去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