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昨日重现:著名海难大揭秘
12906200000026

第26章 战争——最悲惨的海难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和亲友挥手告别(3)

但是却不能清楚地回答提问。因此,把他带到舰艇内进行治疗。”等到4月2日6点10分,“皇后鱼”号已经脱离战场,幸存者神志基本清醒了,经过讯问,他交代说,自己名叫下田勘太郎,被击沉的大船名字叫“阿波丸”.“富兰克林”号冲出火海美国“富兰克林”号航母在太平洋战争中,经历了一次灭火抗沉,死里逃生的战斗考验,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1945年春,太平洋战争接近尾声,美军取得了菲律宾战役的胜利,准备发动“冲绳战役”.3月18日凌晨,大批美机离舰升空,前去袭击九州南面的陆上机场。

而日本航空舰队发现美国庞大舰队的临近,也在这天凌晨起飞菲律宾海域193架飞机去袭击美国航母。

19日早晨,天刚刚亮,灾难就降临到“富兰克林”号的头上。日本机群蜂拥而来,而“富兰克林”号此时正好处在云层遮掩之中,对空中目标观察困难。突然间,云层中钻出一架双引擎彗星舰载俯冲机,猛地向“富兰克林”号扑来,敌机在30米高度上,投下两枚250千克的炸弹,炸弹像钻头一样钻过76毫米甲板,在机库内爆炸,将准备起飞的飞机炸得满天飞,机库立即燃起烈火。巨大的爆炸形成强大气浪,火焰又冲向甲板,烟柱冲上空中30多米。

“富兰克林”号此刻所有准备起飞的舰载机,都装满了油,挂满了炸弹和鱼雷,烈火引燃了飞机上的燃油,又引起飞机上的炸弹、鱼雷接连爆炸,使数十架飞机变成碎片,两部升降机被炸坏,大火和浓烟笼罩着整个“富兰克林”号。顷刻间有数百人丧生,舰体开始倾斜,烈火在舱内蔓延,舰上的炸弹库、鱼雷库也不断地开始爆炸。

编队指挥员下令“富兰克林”号舰长盖尔斯,可以弃舰。但盖尔斯相当镇静。他一面命令往弹药库注水,控制爆炸,一面回答舰队司令:只要提供空中掩护、水面掩护和支援,“富兰克林”号还有希望。

舰队司令立即同意他的请求。

“富兰克林”号航母爆炸发生后,水兵唐纳德·加里和大约300人被困在第5层甲板下的舱室里,巨大的爆炸切断了他们上来的通路。

到处是断裂的钢板,到处是呛人的浓烟,电灯熄灭,一片漆黑,通信中断。加里带着一部分人,在烟火中寻找逃生的出路,可是眼巴巴过去2个小时,既找不到出口,又失去联系,死神向他们走来。

加里没有等着死神来拥抱,突然想到,冲进来的浓烟是从排烟管而来,那烟管是通舱外的,这是唯一逃生的希望。他摸索着站了起来,穿过呛人的浓烟,寻找有新鲜空气的通道,这样的通道一定在烟囱附近。

加里冒着一阵阵冲来的高温热浪,用手探摸着,手指不时被烧红的铁板烫得发焦。他终于找到了通风道,这里紧靠烟囱壁,钢板已经发烫。加里在那里吸了几口空气,冒着被烧死的危险,钻进了通道。

他忍着痛,顺着通道爬过5层甲板,终于从一个炸裂破洞中钻出到了上层甲板,这里刚好是安全的炮台。

加里抬头一看,甲板上到处在爆炸,到处被浓烟烈火吞噬,根本看不到人,也无法跟抢救队员联系。

时间就是生命,五层甲板下的战友生命危在旦夕,唯一能依靠的是他们自己!

加里当机立断,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冒死沿着通道钻了回去,找到那300名战友,他大声地呼喊着:跟我来!我找到一条通道了!只要大家忍住浓烟和高温灼烤,就一定能逃出去!

加里三次返回通道,把战友们全部带了出来。他在火海浓烟中,为“富兰克林”号创造了奇迹,为美国水兵写下了英雄传奇故事。

舰队司令已经听到6次大爆炸的巨响,他以为这下子“富兰克林”号完蛋了,一定沉没了。

9时30分,“富兰克林”安静下来,锅炉停止了工作,螺旋桨再也不动弹了。舰体右倾更加严重,已经接近海面了。巡洋舰从左舷拴上钢索,开足马力向后拉,这才制止了“富兰克林”航母继续向右倾斜。

盖尔斯舰长坚持自救,动员全体官兵奋力扑灭大火,渐渐起了作用。尽管火还在燃烧,小的爆炸不断,但基本控制住航母不再倾斜,弹药库已注水。在5艘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拖带护送下,“富兰克林”号一边修理,一边被拖回到乌利西环礁基地。

两伊交战,海湾油轮屡遭难1980年秋,伊拉克、伊朗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后,战火很快波及海湾(波斯湾的简称)。一时间,海湾烽火迭起,弹雨横飞。

图134船舶螺旋桨海湾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伊袭击的不仅是对方的船只,更多的则是海湾其他石油输出国和欧洲、拉美等国船只。其中受威胁最大的是“石油王国”——科威特。1987年3月,科威特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求援,提出租用油轮、改悬国旗并请求派军舰直接为油轮护航。早有其意的前苏联政府迅速作出响应,将3艘油轮出租给科威特,并派军舰为之护航。一向靠实力说话的美国,旋即宣布允许科威特的11艘油轮在美国注册,挂美国国旗,由美舰护航。这样一来,海湾的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5月初,美苏军舰陆续开赴海湾,这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驱逐舰、护卫舰昼夜游弋,预警飞机,军事卫星严密监视着海湾动态,大有大敌当前,一触即战之势。自恃高明的超级大国以为再也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5月17日深夜,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震动了白宫:一艘正在海湾中部执行巡航任务的新式护卫舰——“斯塔克”号被一架伊拉克“幻影”式飞机击中起火,发生爆炸,50余名官兵伤亡。事后,虽然伊拉克总统承认“误击”,表示道歉,但这种“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举动,又怎能弥合得了美国人心理上的创伤。

无独有偶,几小时前,前苏联“朱可夫元帅”号油轮在驶往科威特途中被水雷炸伤,这使苏联人开始感到海湾并不是休养生息的地方。

不幸的消息使美苏领导人暴跳如雷,更使两国担任护航的舰队难堪。但不久,两国领导人怒气自消,因为他们既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石油伙伴,也不愿意让海湾轻易地落于自己的老对手——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控制之下。正由于这一微妙动机,美苏首脑只好“雷声大,雨点小”,继续“忍辱负重”地履行护航差事。

美苏舰船遭袭事件,使得人们对美苏军舰的护航能力产生了怀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6日,挪威、利比里亚各一艘20余万吨的超级油轮在科威特沿海遭伊朗炮艇袭击,3名船员丧生,船体受损严重;4天后,科威特一艘大型货轮被伊朗导弹击中;7月9日,美国一艘近30万吨的超级油轮被伊朗炮艇发射的火箭击伤;7月12日深夜,法国集装箱船“安特卫普城”号被几枚来历不明的火箭重创……严峻的事实无情地嘲弄着两个超级大国——他们是如何护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