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永远的课堂
12901400000011

第11章 学生热爱学习教育故事推荐(3)

小陈寿真的没有辜负父母的心愿,他竟然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五六岁时,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在家中读书写字。他天资聪明,好奇心强,勤学好问,在19岁那年就把家中的全部藏书读完了。他这时还在一所私塾里读书,私塾先生教的书本他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求知欲望已得不到满足,渴求学到新的知识,便恳求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向一位叫谯周的老师求学,父亲心里虽不放心,但经不过孩子的苦苦哀求,终于答应了。

小陈寿高兴极了,他背着行李,带着干粮,急匆匆地上路了。经过十多天的辛劳跋涉,他终于找到了思慕已久的老师。

陈寿的老师谯周,对孔夫子的学说很有研究,被朝廷封为光禄大夫(亲近皇帝的高级顾问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古代史学家。他开办的私学在巴蜀一带也最出名,许多豪门贵族都把子弟送到这里来读书。

陈寿初到这里,谯周见他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不由得有些好笑。他想:到我这里来求学的人都二十多岁,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求学,岂不有损于学堂的名声。于是,他连哄带推地对陈寿说:“你太小了,我这里不收小学生,快回家去,过几年再来吧。”

陈寿一听就急了,连忙上前哀求说:“先生,您收下我吧,别看我年岁小,我已经读完了《诗经》、《书经》、《礼经》、《春秋》……难道还不够格当您的学生吗?”

谯周听说他读了这么多书,有点不信,就出了几个题目来考他,没想到陈寿竟对答如流,使谯周十分惊讶。他见陈寿聪明伶俐,心中很喜欢他,但又考虑到他年龄太小,心中有些犹豫。小陈寿见谯周沉吟半晌,没有说话,急忙走到他跟前抬起脚对他说:“先生,我为了到您这里来,在路上走了十多天,把鞋底都磨穿了,您一定要收下我呀!”

谯周低头一看,只见陈寿脚下的鞋果然破了,底上穿了个洞,面上裂了口,脚丫子露在外面,有几个地方还结着污黑的血痂。他被这个少年顽强求学的精神感动了,一把拉住陈寿的小手说:“好吧,先试试看吧。”

陈寿来到这里以后,给学堂增添了不少生气。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读过的竹简、帛书,一捆捆一堆堆放在角落里无人过问,陈寿却把它搬了出来。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爬到山坡上去读书;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同学们早已入睡了,只有陈寿仍然独坐在书院的灯光下刻苦攻读。谯周的学堂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用功的学生,他非常喜欢这个年龄最小、最用功的学生。高兴地说:“昔日仲尼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几十个学生中出了一个陈寿,也算不枉终生为教啊!”

从此,谯周更加细心教导陈寿了。陈寿也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在谯周的指导下,陈寿进步很快。他精心研读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钻研了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天文、历法、算术、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爱读的是那些古代的历史名著,如《尚书》、《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史记》、《汉书》等,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春秋战国的群雄争霸,秦汉王朝的兴亡更迭,都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为了得到这些书,陈寿一面读,一面抄,一面背,那些精彩的段落,差不多都能熟背下来。他不仅为历史上那些动人的故事所激动,而且对那些写史的人也非常敬仰。他立志长大以后,也能当上一名史官,给后人留下一部史书。

从此,读书时,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能记会背了,而且有目的地去研究、探索写史书的方法。

五年寒窗,陈寿孜孜不倦地苦读,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青年。他这时感到,要写史书,光靠读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搜集和整理资料。于是,他告别了谯周老师,回到了故乡。

回到故乡之后,陈寿开始注意搜集地方史料,留心乡间的知名人物,用这些材料进行编写史书的训练。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国志》,这部书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

在我国浩瀚的史书典籍中,《三国志》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以前,它就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书”,在“二十五史”中,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是我国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13.书圣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年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方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

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真是爱不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

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做“墨池”。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他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yōu),并且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一种漂亮流利的今体书法,后来人们称他为“书圣”。

14.左思十年苦撰《三都赋》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赋,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的领袖人物。

左思自幼贫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渐渐对都赋(描写皇朝都城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得手,总要反复研读,立志在写作都赋上要作出一番成就。

汉朝的文学家班固写过《两都赋》,张衡写过《二京赋》。左思读后赞叹不已。但是,他觉得这两赋虽好,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些景物的描写缺乏事实依据,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他想,历史上的都城那么多,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写一篇都赋,以扬前人之长,避前人之短呢?于是,他决心为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和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写赋,合称《三都赋》。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在洛阳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赞许的有,但更多的是怀疑:一个无名小卒能成吗?真不知天高地厚。写《两都赋》、《二京赋》的班固和张衡,都是汉朝名家。他竟想超越前人,简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在冷嘲热讽中,左思激愤了:难道就不能超越前人吗?能,一定能!因此,他更坚定了写好《三都赋》的决心。为了使《三都赋》言必有据,真实可信。他认真查阅、仔细研究了有关蜀都、吴都和魏都的大量史料,向了解情况的人调查三都的风土人情和山川草木,然后进行精心构思。在写作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满足不了写作《三都赋》的需要,便主动请求担任秘书一类的职务,以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他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晚上在烛火下一直写到深夜。他在室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外面,都摆上桌子,安放好纸墨笔砚,想到一个好句子,马上就提笔记下来。他走路、吃饭、连上厕所都在思考文章的写法,有时简直入了迷。常常忘记了吃饭,饭菜热了又凉了。有一次,由于太专心,他竟把两支毛笔当筷子送入了口中,弄得满嘴乌黑。

夜晚,他伴着孤灯,在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竟找不出哪些是需要删节、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句子。室内庭院,满是他写的草稿纸,狂风一吹,到处飞舞。随着时光的流逝,左思日夜凝思书写,累得消瘦了,憔悴了,两鬓也开始添上几丝白发。足足花了十年心血,他的《三都赋》终于完成了。可是,左思已经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左思这部光辉赋作问世的时候,他决心找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作评定。他把《三都赋》送给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皇甫谧。皇甫谧反复看了几遍,禁不住拍案叫绝,立即提笔写序,然后又请人作了注解。几乎被打入冷宫的《三都赋》顿时身价百倍,成了洛阳的畅销书。人们视为珍宝,争相传抄。洛阳的纸张也紧张起来。纸价上涨了二、三倍,到后来,人们有钱也买不到纸,只好到外地去买,“洛阳纸贵”的成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无名学子,能够敢于树立超越前人的志气,选准自己的创造目标,并按照创造目标的需要选修知识,发奋努力,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寻常的事业,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15.皇甫谧自学自诊撰医著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著有针灸名著——《黄帝三部针灸甲正经》(简称《甲正经》)。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针灸专著。它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医疗事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皇甫谧祖上是东汉的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到他这时已十分贫苦。皇甫谧从小父母双亡,过继叔父。虽寄人篱下,却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会下地劳动,更不爱读书,总是终日游荡,消磨时光,人们都笑话他是“傻子”。眼看皇甫谧年届20,还是整天东奔西跑,喧闹嬉戏,游荡无度,叔母心里非常忧虑。

一天皇甫谧兴冲冲地将玩耍时采摘来的野果献给叔母,不料叔母双眉紧锁,长叹一声道:“静儿(皇甫谧幼名),难道我长辈指望于你的,就是这些野果吗?你年纪不小了,为何这么不知长进,20岁的人了还这么整天玩耍无度!”

皇甫谧听了叔母这番话,深受触动,含着热泪向叔母发誓,一定要改弦易辙,发愤读书。

第二天,皇甫谧不再找那些浪子去游玩,而是扛了一把锄头去下地,晚上取出书来读。但是游荡惯了的他,开始很不习惯这种边耕边读的艰苦生活。拿起锄头,既不应手,又很劳累;灯下读书,思想不集中,读着读着便睡了。然而,20年来自暴自弃,使自己虚度宝贵青春年华的教训,又使他精神振作起来。他努力克服懒散习惯,拖着疲劳的身体,苦心研读经书。无钱买书便到处借书抄阅。越读,他的视野越开阔,兴趣也更加浓厚。

但是光靠自学想取得很大进步,毕竟是有限的。为此,他又向叔父的知交席坦讨教。席坦见他很有上进心,便悉心指点。几年下来,皇甫谧终于成为当地很有点名气的一位学者。

后来病魔缠住了皇甫谧,这场病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促使他悉心学医。

42岁的皇甫谧,忽然发现半边身子发生不停地酸痛,行动不能自由。家里人赶紧请医生给他诊治。诊断为风痹病,主要由风邪侵袭肌体形成,在当时属于难症。医生告诉他古人医治痹症,常用针灸,以通经脉,调血气,但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

患风痹症,对皇甫谧是一个沉重打击。半身不遂,不仅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而且给读书带来很大不便。但他是有毅力的人,一面坚持针灸治疗,一面开始学医。他读过诸子百家的典笈,研读《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自然不成问题。为了证实医书上说的是否有道理,他多次在自己身上试针;有些穴位自己刺不到,就叫家里人帮助。坚持数年后,病情有所稳定,对研究医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但是,就在这时,他又遇到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因为服一种名叫寒不散的药,他得了一场大病。寒不散包括五种石性药物,又称“五石散”。当时大官僚和读书人普遍认为,服了这种药,人可以像金石那样坚实不朽,以致“心加开朗,体力转强”,甚至可以长寿成仙。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毒的东西,服后有的舌缩入喉,有的痛疮陷背,长服会送掉性命。皇甫谧原来半身不遂,加上新的病魔折磨,一度意志消沉,准备自杀了事。最后,还是研读医学的责任心,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甫谧随着学识不断增长,声望也越来越大。极有权势的相国司马昭,亲自请他出来当官,他也没有接受。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又屡下诏请他当太子的老师,他还是不答应。他这样坚决拒绝为官,主要是受疾病的打击,一心要学医的缘故。

到了晚年,皇甫谧以全部精力从事医书著作。他长期患病,主要用针灸医治,从事这方面研究花费工夫最多,也最有体验,为了给后人留下诊治的针灸方法,以解除病痛,在病榻上撰写了留传古今中外的名著——《甲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