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永远的课堂
12901400000010

第10章 学生热爱学习教育故事推荐(2)

后来,他发现蒲草叶又宽又长,有大人的巴掌宽,阳光照在上面浮着绿莹莹的光,真招人喜爱。他心头一亮,啊!用它写字不是和竹简、丝帛一样吗?用蒲草做成书本不用花钱又轻便,放羊时可以带着学习。于是他挽起裤脚到蒲草丛里弯着腰用劲地拔,拔下来的蒲草叶子在岸坡上晒蔫了,捆成一大捆。他背着蒲草回到家。到家后,立刻动手,用剪刀把蒲草裁成有棱有角一张一张的叶片,找一块光面石头把它们压平,压得整整齐齐,用绳子一片一片串起来,真像一本本厚厚的书。他从邻居家借来书,把文章一段一段地抄写在蒲草叶上。就这样,他做成了不知多少本“蒲草书”,没有多久,他的屋里堆成了蒲草的书山,他在自己开拓的书屋里,如羊儿吃草,如鱼儿得水一样,畅快地读起“蒲草书”来了。

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再也不愁没书读,没本写字了,他更加勤奋,刻苦自学,孜孜不倦。他每次放羊,都带着这种书本,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回家也是废寝忘食地读书。

靠这些蒲草书,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他当了狱吏,仍奋发图强,新盖的三间书屋,他背诵过的书,码起来顶着屋梁,仅用蒲草抄成的书籍,就满满当当地装了两屋子。由于路温舒不怕困难,刻苦自学,从一个放羊娃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赫赫有名的法律学家。

7.王充书铺借读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是中国东汉初期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贫困家庭里,少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没有钱读书。

他八、九岁的时候,在洛阳的各书铺里,怀里揣着干粮,贪婪地埋头读书。每当读到兴浓的时候,总是目不斜视,细心领会。有时独自狂笑,有时愁眉不展,如入其境,连身边带的干粮也常常忘记吃。因为他没有钱,从来只看书不买书,书铺的主人最初很讨厌他,有时甚至赶他走。他总是苦苦请求:“让我看完这一本吧!”后来,书铺的主人见他如此热心读书,年纪又小,也就原谅了他。时间长了,他的行为感动了书铺的主人,书铺主人对他很友好。他也深知在书铺里读书的珍贵,所以总认真理解,刻苦记忆。

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由乡里保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进入全国最高的学校——“太学”去学习。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在“太学”里讲课。班彪的学问很深,他讲课联系的问题很广。王充为了弄清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把讲课时提到的书一一找来阅读。“太学”里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可是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要。去买书吧,买不起,王充便把书铺当图书馆,读了一册又一册,这家书铺读完,又跑到那家书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到了30多岁的时候,王充已成为知识渊博,又有独立见解的学者。他对于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于是下决心给予批判。他谢绝一切应酬,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自己住宅的许多地方,如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砚纸张,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到了晚年,他孤独一人,生活潦倒,甚至有时缸里没了水,锅里没有了米,饿得肚子直叫,头发昏,眼发花,生活贫困,但志气不减,仍坚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写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写作上,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用20多年的心血,写出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著《论衡》。

8.贾逵隔篱听课

贾逵,字景伯,东汉平陵(今咸阳)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里,父亲贾徽在贾逵幼年时就外出求学去了,常年在外。贾逵同母亲、姐姐在一起,过着贫苦的日子。

贾逵从小聪慧好学。5岁那年,有一天姐姐带他到院子里玩,忽然听见附近的私塾里传来了一阵阵读书声。私塾外围有一层篱笆,贾逵人小个矮,就嚷着让姐姐抱起他看个究竟。姐姐抱起贾逵,小贾逵手抓篱笆往里一看,原来是私塾老师正领着学生在诵读经书。小贾逵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诵读,久久不肯离去。姐姐见弟弟如此喜欢读书。于是每天抱着他隔篱听课。

小贾逵学习真有一股恒劲,一年四季坚持不断,有时姐姐没时间陪他去,他就自己趴在篱笆旁听课。遇上风雪天,他照听不误,小脸蛋与双手冻得通红,也不肯回家暖和。

就这样,暑去寒来,贾逵隔篱偷学了5年,对老师讲授的《五经》与《左传》竟能全文背诵下来了。10岁那年,父亲贾徽求学回家,发现儿子对经书十分熟悉,能背诵《五经》,非常惊喜。姐姐向父亲述说了贾逵的5年苦学,贾徽听后,赞叹不已。

贾徽也是研究经学的一位学者。所谓经学,就是解释和阐述儒家经典著作的一门学问,东汉时颇为盛行。贾徽曾经向西汉末年的著名古文经学派开创者刘歆学过《左传》,功底很深。他发现贾逵虽然能背诵《五经》与《左传》,但对经学的微言大义并不甚理解,而且贾逵隔篱听课时没有教材,文字写作能力差。针对儿子的薄弱环节,贾徽因材施教。在父亲指导下,贾逵剥下庭中桑树皮作书板,对着教材边诵读边默写,桑树皮用完了,他就趴在门上、墙壁上写字,等把写下来的东西背熟了,又涂掉另写。

贾逵就这样刻苦地自学,而且10年不中断。当他刚满20岁的时候,竟令人惊奇地为《左氏传》和《国语》写了51篇注释。贾逵的名声传遍乡里,不少好学的青少年纷纷前来求教,大家都把他的教书生活称为“舌耕”,以赞扬他的勤奋刻苦精神。

9.张仲景立志学医

张仲景(约150—219)是中国东汉时代一位大医学家,人们把他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从小就勤奋好学,看了很多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他想:“许多人只知道为自己打算,不问民间的疾病和痛苦。我为什么不能像扁鹊那样,把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病痛当作自己的责任呢?”从此他就努力钻研医学,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作老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时候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当时,各地军阀称霸,连年混战,造成田园荒敝,瘟疫流行,死尸遍野,他眼看亲人沦丧,却束手无策,深感疾病的危害和医药的重要,为了同疾病斗争,张仲景辞去官职,决心从医。

每天清晨,张仲景坐在张伯祖身旁,张伯祖替病人诊脉,他在竹简上写方,另外一些弟子帮着配药。病人川流不息,他们也忙个不停。目睹此景,张仲景问张伯祖:

“师傅,为什么不把药方告诉老百姓?他们生病可以自己医治,病人不就可以减少一些吗?”

“谈何容易!老百姓不懂医理,药服错了会出事的。”张伯祖直摇头。

“那就写本书,把原理告诉大家,让人们生病知道吃什么药。”张仲景又说。

张伯祖说:“这话是对的,可是这事谁来做呢?”

是的,谁来做呢?张仲景呆呆地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么需要人扶弱济危啊!张仲景暗暗下定决心:“编写医书这桩事没人做,就由我来做吧!”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从此,张仲景在随张伯祖医疗的过程中,更注意勤奋学习。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一个人还静静地坐在松明灯下,攻读医学典籍。

张仲景读遍了自古以来的医书,吸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继承历代医学家的宝贵经验,总结了五个世纪以来的医学成果,加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医学成就呢?一是勤求古训,二是博采众方。

张伯祖死后,张仲景独立在南阳一带行医,但他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除了继续寻找、研究祖国各种医药典籍外,还尽力采用民间的验方。有一次,他听说邻近老乡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急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他学会了人工呼吸的方法。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写进了他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工呼吸的记载。又有一次,张仲景听说一个道士为病人捉“鬼”后,给病人吃了“真武大仙”的“仙药”,病就好了。张仲景很奇怪:巫医也能治病吗?他设法把这个道士的药找来研究一番,发现其中有生姜、茯苓、芍药等好几味药,是一个秘方。原来巫医尽管装神弄鬼,手里也掌握一两种货真价实的东西,否则难以长久骗人。从此,对巫医使用的药方,张仲景也注意收集,但都进行了细心研究,去伪存真,把那些经过临床实验证明有效的,吸收过来。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对比,最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成为千百年来的中医经典著作,这是张仲景一生立志勒学的结晶。

10.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汉代陕西弘农人。汉献帝兴平年间,董遇家乡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为生活所迫,董遇和他的哥哥只好远离家乡,到处流浪。

为了糊口,他和哥哥成天上山砍柴,以柴换口饭吃,日子过得很艰难,吃上顿没下顿,更谈不上穿好衣服。

虽然日子过得苦,可董遇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每次上山,他都带着书和本,在砍柴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来读,有时还高声吟诵,他只要能读上书,比能吃上饭还高兴。他哥哥不理解而埋怨地说:“咱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哇啦哇啦地读书有什么用?”董遇听了,不恼也不火,他知道哥哥的心意是好的。照样每天带书上山学习,哥哥拿他也没办法。

日积月累,董遇的学问越来越深,他先后为《老子》作了注释,并详尽地研究了《春秋左氏传》。经过刻苦钻研,写成了《朱墨别异》的专论。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这么有学问,都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和人家讲:“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很是失望。他解释说:“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上百把遍,边读边琢磨,总会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讲也不迟呀!”请教的人说:“您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

董遇听到他们喊叫,没时间读书,就摇摇头反问道:“为什么不利用‘三余’来学习呢?”“何为‘三余’?”有的人向他请教。

董遇解释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冰天雪地,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黑咕隆咚,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遍地泥泞,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如果把这‘三余’都利用起来,不就可以读很多书吗!”

请教的人听了他的话,很受启发,一个个非常感激他的教诲,高兴地回去了。

11.吕蒙笃志就学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他是东吴一员英勇善战的著名将军。

在他小的时候,因为北方战乱,跟着母亲避乱到江东。青年时代就从军打仗,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虽然很能干,英勇机智,又善于指挥,但是却没有文化。

吴王孙权很看重这位青年将军。有一天,他对吕蒙和另一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都负有重任,应该多读点书,借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吕蒙推托说:“军中事务太多,恐怕安排不出时间来读书了。”

孙权开导说:“我不是让你们专搞什么经学,只是希望你们多涉猎一些古书,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罢了。你强调忙,难道比我的事务还多吗?我年轻时就读完了《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过《易经》。掌管军政要务以来,又读了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裨益。你们二位很聪明。只要肯学,就会学好。为什么借故推托,自甘暴弃呢?应该迎头赶上。”

吕蒙听了孙权的一番劝告,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便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发奋攻读史书、兵书,知识越来越多,在军务上经常提出非凡的见解。

当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镇守陆口,经过吕蒙兵营的时候,顺便去看望吕蒙。两人喝酒时,吕蒙问鲁肃:“你身受重任,又同关羽的军队近在咫尺,将以什么计谋来防患于未然呢?”鲁肃贸然回答:“到时候再说好了。”吕蒙说:“东吴和西蜀如今虽然联合起来共同抗魏,可是要知道,关羽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熊虎之患,怎么可以不预先定下对付他的计策呢?”当即,吕蒙为鲁肃策划了五条对策。鲁肃听了,不由得肃然起敬,马上离开席位,伸手拍了拍吕蒙的脊背,感叹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今天听了你的议论,学问竟然这样渊博,见解这样高明,真了不起!你已经完全不是当年在吴下的阿蒙了!”后来,鲁肃死了,吕蒙代其领军,袭破关羽,占领了荆州这个军事要地,为吴国建立了功勋。

孙权也曾这样赞扬吕蒙:“像吕蒙、蒋钦这样,年长以后,还能自强不息,力求上进,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啊!尤其是富贵荣华之后,尚能放下架子,勤奋学习,这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12.陈寿勤奋攻读经史

陈寿,字承祚,三国时人。他刚出生时,骨瘦如柴。父母怕孩子难养,活不长久,就给他取了这个吉祥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