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永远的课堂
12901400000012

第12章 学生热爱学习教育故事推荐(4)

《甲正经》的问世,第一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针灸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对针灸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书中对人体所有穴位,总共确定了654个,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其他必备的知识,也作了详细介绍。

皇甫谧在书中,又根据病理说明哪种病应针灸,哪种病不宜针,哪种病不宜灸。他指出九种病不宜针刺,如误用针刺的话,就会导致死亡。又指出四时气候变化不同,针刺深浅应有区别。凡属过去对孔穴部位确定有错误的,他也一一予以纠正。

《甲正经》这部著作,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代的针灸学著作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后世一直把这部著作看作是针灸学之祖。至今,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这本著作定为确定穴位的参考书,可见它影响之深远。

16.葛洪勤奋学医著书

葛洪(约281—34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人。东晋医学家和炼丹术士。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9世纪末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作出了伟大贡献。

然而,在巴斯德1500多年前,中国晋代的炼丹医学家葛洪,就提到过这种疫病的治疗方法,他所采用的,就是类似巴斯德采用的免疫法。他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世界先例,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

葛洪青年时期受社会炼丹风气影响,很喜欢炼丹医病。他虚心向人请教,努力学习关于医药保健和炼丹的知识,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他从小就很喜欢学习,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笔和纸墨,只好上山去砍柴,把砍来的柴卖了,得了钱,买来纸墨,然后借了别人的书,抄下来阅读。他为了多砍柴多卖钱,天还没有亮,就点着松明上山,直到天黑,才把一担担柴挑回家来。第二天再到集市上卖掉。这样,他白天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只好在晚上用功学习。在一盏昏暗的小油灯下,葛洪睁大了眼睛读书,疲劳一阵阵地向他袭来,使得他不断地打盹。他用冷水擦把脸,提提精神,又坐下来认真地读。他即使读到深夜,还要在睡下前,把当天读过的书抄在纸上,准备第二天带上山去,在砍柴休息时再温习一遍。

他在炼丹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不怕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请教别人。他到过吴兴余杭问道,认真研究了东汉炼丹家关于炼丹的书,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他边学习,边实践,躲到深山里专心致志地炼起丹来。

有一天,他把炼丹的矿物放进炼丹炉里,架起火来烧炼。他一边烧火,一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炉里面的变化。炼着炼着,出现了赤色晶体状的东西,他高兴极了,大声叫嚷起来:“金丹炼成了!”当然,这种金丹并不是人们幻想的那种长生不老的金丹。

葛洪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写了一部《肘后备急方》的医书,共四卷。“肘”,就是胳膊,“肘后”是挂在胳膊上,《肘后备急方》,就是经常挂在胳膊上,以备应急之用的药方,是居家或外出都必须随身携带的医书。这部书讲到的急症有急性传染病、外科、儿科、眼科等。还附带讲了点六畜病,属于兽医的范围。大概是古人经常骑驴骑马外出,所以也需懂点六畜病的急救方法。在这部书里,葛洪对他们研究的每一种病,都讲了病状、病因、治法和药方。

在这部书里,他还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的种类很多,粗分为36种,细分到99种。得了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发烧怕冷,浑身疲乏无力,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此病还会传给别人,造成全家人的死亡。葛洪所描述的这种“尸注”,其实就是现代医学上所说的结核性传染病。他对这种结核性传染病的症状和发展情况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生病,肺结核、骨结核、肠结核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

葛洪是中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医学家。

17.法显艰苦跋涉取经学道

法显是晋代的一位高僧,既是翻译家,又是旅行家。

法显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3岁时父母便把他送进寺庙当个童僧。20岁时正式受戒当了和尚,直到终年。

少年的法显进了寺院,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从小勤奋自学,虚心向有学问的老和尚求教,晚年又十分重视旅行实践。

那是公元399年,随着佛教由印度东传,在我国佛教界掀起了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的热潮。这时法显已经65岁了,但他为了取经求法和参访佛迹,不顾年老力衰,决定同数名僧人结伴离开长安。

他们一行从长安出发,第二年才到达敦煌。经过了水流湍急的黄河,越过了高耸入云的祁连山,经过了1500里远的白龙堆沙漠。在这些地方,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望穿了眼睛,也休想找个安身之处,他们只能靠死人骨头,来辨别方向。就在这样的路上,他们整整走了17天,到达鄯善以后,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更大的沙漠——世界闻名的被称为“进去出不来”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又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见到一片绿洲,到达古代西域的佛教重地新疆和田。

这时法显已经67岁,从长安一道出发的旅伴,有的死于沙丘,有的半途折返,有的他去。法显是一位勇敢的旅行家,没有丝毫怯懦,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前进。在此后近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不知疲倦地在东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奔波,足迹遍及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以及印度洋上的美丽岛屿斯里兰卡。

法显到处追踪佛教发祥地的圣迹。他以旺盛的求知欲考察了印度等国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更以虔诚的心情瞻仰了佛教圣地,但法显总感到不满足。他来印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取经,现在,这个目的还没有达到。于是,他又来到印度巴特那,这里有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藏有很多重要经律,还有不少深通佛理的高僧来讲学。法显在这里住了三年,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抄录经律,收集记录了许多珍贵佛教经典。以后,他又顺恒河东下,到达多摩利帝国。相传释迦牟尼曾来这里讲学,佛教也很盛行。在这里,法显又用两年时间,抄录佛经并画了一些佛像。

后来,法显又到了斯里兰卡,继续寻求国内没有的佛经。

法显78岁的时候,回到了祖国,整理了十四年的旅途见闻,翻译了他所带回的佛经,最后写成了《佛国记》这一不朽著作。

远在1500多年前,在人类还缺乏地理知识、交通条件又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年过花甲的法显,能完成这样一个穿行亚洲大陆并经南洋海路回国的大旅行,真是为人敬服。

18.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晋代南平(福建)人。车胤一生做过辅国将军、吏部尚书等官。他的曾祖父车按做过会稽太守,父亲车育曾任郡主簿。

他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与当时文坛的著名才子吴隐之齐名,是东晋著名的学者。他人长得漂亮,又有风度,而且驾驭语言的本领很强,说起话来诙谐有趣,因此在当时一些文人学士中很有威望,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一些盛大集会总缺不了他。如果车胤不在场,大家就会说:“车公不在,没有意思。”

车胤三四岁的时候就很懂事,有礼貌,来车家的亲友常常夸奖他,都认为他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让他父亲好好培养他。

当车胤五六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车胤聪明而且知道用功学习,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没有一天放下过书本,每天读书都要过半夜。

夜间读书需要灯光,家里生活又贫穷,老是半宿半宿地学习,哪来的钱买灯油?他父亲虽然做过郡里的主簿,为官清廉,在任上也没攒下什么,辞职以后家庭生活就更清苦了。一天到黑,小车胤就愁无法读书,只好白天多学点,夜晚默记背诵,别看车胤人小,心眼儿可灵了。

一个盛夏的夜晚,他坐在院里正为没法学习感到可惜时,忽然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发出点点亮光,愁眉不展的车胤心里刹那间亮堂了。他想,要是把这些萤火虫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多好的不用钱买的灯啊!于是,他系好头巾,找了一块粗布做了一个丝网,再找来一根竹竿,把丝网安在上面,然后来到窗前用网网萤火虫。可惜,院子里只有几只萤火虫,三下两下就网没。他把落在网里的萤火虫放到小瓶子里,擎着丝网杆子出了院门,在门口又网了几只,可是还不够。这时天已经很黑了,夜深人静,他大着胆子来到村口。村口地头草丛里的萤火虫可真多,他一气网了好几十只。回到家里又做了个丝网,把捉来的萤火虫放进去,然后把网口扎上。透过丝网的空隙,萤火虫绿荧荧的光把屋子照亮了,这真比小油灯还强呢!车胤借着萤火虫的光,十分高兴地读起书来。

就这样,他每天晚上就着萤火虫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最后,成为东晋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故事更为人们广为传颂,人们常用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来砥砺自己刻勤学。

19.祖莹映炭夜读

祖莹,字元珍,北朝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他出生在世代做官的人家,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8岁就能背诵《诗》和《书》并且还会做诗写文章。亲属们都称赞他是“圣小儿”,意思是小神童。

据《魏书》记载,祖莹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夜里攻读。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多次阻止,不让他夜里看书。但他学习如饥似渴,觉得晚上不读书太可惜。父母为这事常犯愁。一天,父母把家里的灯盏、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莹知道这是父母不让他夜读,就悄悄地把火拣在小炉子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灰。一到夜晚,他拨开灰层,将炭吹红,再用衣服被子把窗户遮上,不让光线透出去。就这样刻苦攻读,博览群书。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又拜当时的中书博士张天龙为师,学习《尚书》。祖莹投师后,学习更加刻苦用功。有一次,老师清早就要给同学们讲《尚书》,祖莹由于读了一夜没有睡觉,昏头昏脑地把另一个同学的一本《曲礼》当作《尚书》拿去上课。到了课堂才发现自己拿错了书,可是老师很严格,他不敢回去换书,只好硬着头皮听讲。这堂课刚好老师叫他读《尚书》。由于祖莹平时非常努力,早就会背《尚书》了,他虽然没带课本,可是凭自己的记忆,照样准确地把《尚书》背诵了三篇,一字不漏。

北魏当政人物很注意这个远近闻名的“圣小儿”,就选拔他去做“中书学生”。这使祖莹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加上他刻苦不懈地攻读,长大后终于成为一个很有知识的学者。他才华出众,远近闻名,很受当时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学博士、殿中尚书、车骑大将军,并有文集流传于世。

20.顾欢痴心求学

顾欢,字景怡,南北朝时吴郡盐官人。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6岁那年他捡到几片残缺的甲子竹简,上面刻有古代数学的计算方法,他像得了宝贝似地拿回家反复研读,就凭几片残缺的甲子简,他竟然弄通了古代数学《六甲》。

顾欢的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看到孩子喜欢读书很高兴,一心一意支持顾欢学习。可是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哪里请得起先生来教书呢?就是送列学馆去学习,学费也花不起呀!

村东头有所学馆,学馆里的读书声时时刻刻吸引着顾欢。一有空,他就来到学馆附近大柳树底下,远远地瞅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听先生讲课,真是羡慕极了。他在大柳树下一站就是半天。

一天,他想听听先生到底讲的是什么,于是便悄悄地来到后窗下,听得还挺清楚呢!只听先生讲:“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求学,如果只是专门诵习课文,不把事理用心思索,就要昏昧,没有进步;相反,如果只是认真思考而不用心学习书本知识,也会脑子里装满了问题而得不到解决。因此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认真思考问题。”老师讲得多明白呀!自己也看过《论语》,可从来也没有理解得这样清楚。

从此,顾欢迷上了学馆。没钱进学馆学习,就在学馆的后窗下偷听先生讲课,一边听一边默记,回去就把先生讲的课文默写下来。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听过不忘。天长日久,顾欢把《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课文全默写下来了,而且反复研读。就这样,学馆里的学生毕业时,顾欢也毕业了。

顾欢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文章也写得很好了,同时还学会了写诗,这时顾欢才年仅18岁。

他学习劲头很高,很勤奋。白天干活在地头休息时,马上拿出书看。回到家里,每到晚上,家人都睡觉,他仍然刻苦攻读,勤学不懈。夜晚,家里无钱买油点灯,他就想办法“燃糠自照”。

秋收的季节到了,父亲让顾欢去田里看庄稼,不让鸟雀糟蹋粮食。在田里,他听到柳树上的黄雀的叫声是那样清脆委婉,抬头仔细看,黄雀有的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有的背负蓝天自由自在地飞翔,他看得入了迷,即兴做了一篇《黄雀赋》。这时成群的黄雀正尽情地啄食地里的麦子,他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等他作完了诗,想起了还有看庄稼的任务时,麦田里的麦子已有不少已经成了麦秆了。他颓丧地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对父亲说了,父亲气得拿起烧火棍要揍他,然而当他看了顾欢写的《黄雀赋》之后,又转怒为喜。